如果不是年后腰扭伤;如果不是膏药引起皮肤过敏;如果不是卧床休息十几天;我也许不会清醒地意识到:人最珍贵的是拥有一颗平常心!
疗伤期间,床榻上闲来翻阅了些旧书籍,似有温故知新的感觉,心镜明亮了许多。柔弱的身子,三年五载总要折腾一番。仿佛祛病开慧,仿佛伤痛洗脑。每每折腾一次,人的心境则增淡然一分,人的欲望则减膨胀一寸。卧榻面对四壁,远离尘世喧嚣和浮躁,时常深思,时常反省,倒生了些许感慨。宁静如菊,澄澈若泉,如此坦然的心境,却在伤痛之后才感悟其珍贵。
追忆古往今来,人们对平常心之论,众说纷纷,参悟佛典道籍,上至圣人先哲言论,下至平民百感体味,其阐释的是一种至高至纯的人生境界,是人生极具魅力的生存哲学。然而,言之易 ,行之难。人若无大彻大悟之经历,难得有此自然之心,平常之态。
曾有一位,民国时期高级将领的参谋长,当年身边仕女云集,道不尽温柔风流。抗战胜利后,他正值壮年,或许是现实的溷溷;或许是祖先血液的召唤,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他突然升起一种渴望,渴望远离尘嚣,避开人群。他当即抛弃了所有的富贵前程,购买了数万卷图书,用几匹马驮着,作了一个河中淹死的假象,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到处流浪。三年后,便在一个山清水秀人迹罕至的地方隐居下来。方圆五十里以内没有人烟,随身带的童子是从山外进来的,定期外出补充必要的生活资源。
就在这依山傍水,世外桃源,幽静恬适之处,他与古人对话,与先哲为伴。居住的面积虽不宽阔,却干净雅致,一尘不染。淡定从容地思考社会,人生,自然。寂静独处,在田园山水天人合一中,走完了他的余生。在他享年九十多岁时,将一房古色古香,装裱精致的所有古书,全部赠送于了一位忘年之交的游客。这位与世纪同龄的老人,天资聪颖,谈吐不俗,渊博豁达。似圣人再世,老庄再生。当初远离尘嚣,是满怀悲愤和失望,看不惯世道的黑暗,以退隐表示抗争与无奈。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功、名、利、禄、财、色、权。以一种恬淡洒脱,气定神闲的心态,去品味与感悟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去看透并超越人世间的得失成败,致使他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与升华。
平常心,实际上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通过这种态度而达到一种对人生超然的境界。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正能达到这种境界之人,却寥寥无几。
诚然,本人乃属大众之列。略不同的是,从小至今,倍受亲人们的娇宠与关爱,从未饱尝生活的艰辛,更不会为生计而奔波忙碌。换言之,是一个很不会生活的笨女人。在当今错综复杂,竟争激烈的社会里,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这本应与幸福紧紧相连,却常感寂寞无助,精神空虚,难免徒生忧伤和烦恼。午夜梦回,常泪湿清枕。一直以来,滚滚红尘里追逐倾轧,反反复复,寻寻觅觅,伤痕累累,竟成了心路坎坷的历程。
经历了险峰,跨越了幽谷,才体会世事沧桑,如梦如幻。才得悟,人应持有平常心态,适应顺境与逆境之变化,凡事顺其自然,随缘而安,其乃清心净欲之根本。古人曰:生命薄如蝉翼,存在就该满足。不必固执追求,荣辱得失,都应视为平常。人生大抵匆匆几十年,每个人都有些许人生的遗憾,都会有诸多的痛苦,诸多的烦恼。一言以蔽之曰:只缘“我”字在心头!然而,人吃五谷,岂无六欲?倘若人的种种欲望不能满足,便产生了种种苦恼。烦恼之所以产生,因为执着于己。达摩大师曾说:“为己者,横生计较,即会感到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寒热风雨等一切不如意之事,这都是妄想之所现。”大师的舌锋极为锐利,道出了圣人不觉苦乐的真谛,道出了“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位高。”的精神境界。
人生都不会一帆风顺,为何有人愁眉不展,为何有人笑逐言开,关键在于拥有一颗平常心,在于如何面对烦恼的态度。人的平常心并非与生俱来,它是经历磨难、挫折后的一种心灵感悟,一种精神的升华。生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具有平常心的人,往往会炼狱咀嚼出不平常的生活滋味。
我本无资历在此空谈这些理论,因为,无论从学识还是修养来讲,本人都很浅陋。只乃腰伤之后,感悟颇深,随笔抒怀,读者诸君见笑了。本人不求有如何高深的修炼,只愿拥有一颗平常心,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善待一切忧愁与烦恼。
-全文完-
▷ 进入清芳若芷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