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道与德的关系
——生命只有符合所在时空的天道标准,才能立足于此一时空;生命一旦符合所在时空的天道标准,必然具备此一时空的相应威德。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德不德[1],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2],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3];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4];上义为之而有以为[5]。上礼为之而莫之应[6],则攘臂而扔之[7]。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8]。前识者,道之华[9],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简 注】
[1]上德:最高层次的德。不德:不自恃有德。
[2]不失德:不离失德,自恃有德,执守形式上的德。
[3]无以为:无心作为。无以:固定词组,是“没什么……”的意思。
[4]上仁:最高层次的仁。
[5]上义:最高层次的义。
[6]莫之应:即“莫应之”,意思是没有谁响应他、跟从他。
[7]攘臂:扬着胳臂。扔之:招引他。扔:招引。
[8]“夫礼者”句:礼是忠信的不足,祸乱的开端。薄:浇薄。
[9]前识:先知先觉。华:光华,这里指“虚华”。
【引 发】
——德是大道之下的做人标准
天道一以贯之,却在不同时空,针对不同生命,展现为不同的标准。更高时空的生命,符合更高时空的天道标准,同时具备更高时空的威德。更低时空的生命,其标准降低,威德也就不那么巨大。生命只有符合所在时空的天道标准,才能立足于此一时空;生命一旦符合所在时空的天道标准,必然具备此一时空的相应威德。
超越尘世的生命,因为比人知道更多宇宙的真相,故不存在修德与提升的问题。他们只要符合相应时空的天道标准,即是很好的生命。他们很难修上去,却很可掉下来:一旦心性标准降低,他们就无法呆在原地。
人多由此而来。人要想返回去,就只有求道、得道一途。人却很难突然得到极高层次的天道,即使突然得到,也很难在突然之间悟会。人多得一步一步前行,从重善积德开始,在反复、严格的心性磨砺之下,才能顿悟、渐悟或突破一层层天道。也就是说,只有尘世之人,才有修行一说;只有从人起步,才有修行之始;只有先做好人,才有修行可能。
所有来到尘世的生命,原本都是想要返本归真,不啻其初衷如此,上天之意亦然。然而红尘滚滚遮望眼,欲念一旦强烈,人便迷失其中,忘却最初大愿。迷失者只想做人,在人中建功立业、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是为入世。迷失者无意尘世,只想求道悟道,追求功成圆满,是为出世。无论入世或出世,虽有其自我选择的因素,却仍受天道的支配,兼受上天的安排。上天安排他们生生世世轮回跌宕,仍想使其最终清醒。
人可以迷失返回天界的本愿,却不可以堕入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以下。这个标准由天道界定,由诸神呵护,人一旦跨越雷池,又至死不悔,人就必定遭遇灭顶之灾。只要还能坚守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人就不至于败坏到极处,也就不至于被宇宙淘汰,也就还有返本归真的机缘与希望。人的标准当然低于神的标准,也低于求道者的标准。人的标准在孔子那里,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在老子这里则表现为重德、守德与积德。
求道者直接向道,心头有没有德的概念,他都不会失德,是为上士。中士在出世与入世、求道与立业之间徘徊,道德即其有意无决的追求,“仁义”即其做人标准的核心。下士多是执迷者,只求外物而不重内心的修养,既难悟道,也难重德;如果连“礼”、“信”都不能做到,那就危险之至。
【反 思】
——罔顾道德,迷失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谁都明白,当代中国的德育彻底失败。我们从幼儿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都强调所谓美德,结果适得其反,国人的道德以一日千里之势下滑,至今不可以遏止。
究其原因,不出三个方面:传统中国的道德理念与标准,亦即儒释道的两千年教化氛围,至今荡然无存;我们所被强行灌输的德育内容,以“假大空”为特征,除开基于保护自我的本能呼应,并不能在心灵深处产生认同或共鸣;人们因威压而无探求与表达的自由,就只能被日益喧嚣的物质诱惑俘虏,而后心甘情愿去做名声、利益、权力的奴隶。即是说,我们被拔掉道德的根,又被套上一个幌子,脖子上还勒了一根绳,当然再也找不到人生的真谛。
越来越多的看客,面对光天化日之下的悲剧无动于衷;越来越多的少年,敢于将亲人或朋友杀死并肢解;越来越多的女生,甘心被各色各样的男人包养;越来越多的所谓明星,乐将光环建立在肮脏交易的基础之上;越来越多的富豪,彻底失掉最为起码的恻隐之心。今天如果还有人想做闲云野鹤,想做正人君子,或是想要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往往被人视为疯子、傻子或梦游者。
活着的人们都在活着,人却早已没有精神的高度或支柱。我们只要看一看他们的外形——迷茫而阴鸷的眼神,苍白而抑郁的面庞,凝重而焦灼的身形,沉缓而迂滞的步伐——我们即可明白,他们多是垂死之人或已死之人,他们的皮囊已经没有灵魂或良知存留,他们只是以物质的形态活着。这却是现实中的常态,而且越来越普遍。
-全文完-
▷ 进入无的散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