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久违了牛皮菜黄自怀

发表于-2008年02月25日 晚上10:05评论-2条

春节,朋友邀请吃饭,地点是一家不算低档的餐厅。舒适的环境,颇具特色的地方菜令人胃口大开。大家正侃着喝着,又上来一盘炒素菜——一片片,一条条的,白白嫩嫩!夹一片在嘴里一嚼,“哇塞!”又嫩又爽口,很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原来是一盘通常被人们认为是“猪草”的牛皮菜!

提起牛皮菜,全国大多数同志都知道,那是一种两年生的耐寒蔬菜,农村多用来当猪饲料,在家乡,真正作为一种菜而搬上餐桌,已经是多年没有的事了。看着品着这久违的牛皮菜,一幕幕关于牛皮菜的鲜活往事又浮上心头。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笔者也就是十来岁的娃娃。“农业学大寨”的红旗正“迎风飘扬”,虽早就不像五十年代那样吃“大锅饭”了,但每家每户锅中所煮的也就是用点玉米、小麦面搅和成的“粥”。

由于那年月吃肉吃油的机会不是很多,人们经常都是清肠寡肚的,再加上喝的知只是点稀粥,有时候简直撑不住。由于牛皮菜的耐寒,且好种易活,菜质柔嫩,不似青菜那样“搜肠刮肚”,所以大伙就在自留地里多种,用以填饱肚子。记得我爷爷就常说什么“瓜菜半年粮”,而这“菜”,很大程度就是指这“牛皮菜”了。

至今,笔者还清晰地记得牛皮菜的三种吃法,曰:一“煮”二“煎”三“混饭”。

“煮”,就是将牛皮菜切好后放入清水中煮,煮熟后用辣椒水蘸着吃,还真有滋有味哩;“箭”,就是将牛皮菜用清水煮熟后,用筲箕把水滤掉,然后在锅中放指头大的一块猪油,待油箭融后,倒入牛皮菜,加点盐,便起锅了——这是牛皮菜最“高档”的吃法,因为有点“油”;“混饭”,是把牛皮菜切碎煮熟,然后在“蒸饭”时(偶尔还是蒸点大米饭,更多的是玉米糁),将牛皮菜一层层混入饭中一起蒸,或是将切碎的牛皮菜直接和入稀粥中,这样,“稀粥”看起来要稠些……

不过,小孩子家觉得最好吃的还是用牛皮菜“烘饭”,就是将大米煮得半熟后滤好,在锅里煎点猪油,倒入切碎的生牛皮菜,放点盐搅匀,把大米饭铺在菜上,盖上锅盖,用微火慢慢地“烘”。这种饭在当时是算上档次的了,吃起来清新可口,不用再弄别的菜也吃得透饱。

作为小孩子的我们,正是“吃长饭”的时候,如果是牛皮菜“烘饭”,就一碗接一碗地吃,往往让大人饿肚子,所以家中常见的,就是牛皮菜“稀粥”了,多放点水,饭的“总量”总要多些。到山外上小学,中午要包饭,祖母就常常在早晨给我弄点油煎过的牛皮菜,再加上点玉米糁饭,在学校里还吃得特别香。

在童年的记忆里,小学阶段都是伴着牛皮菜长大的。春天吃不完的牛皮菜,祖母总把它弄成干菜,到秋冬时节煮来吃,滋味也特别棒,还别有一番情趣哩!

虽然如此,也不知这牛皮菜自古就是喂猪的,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好像总有那么点“野”味儿。因此,后来随着生活的改善,牛皮菜便渐渐地从餐桌上隐去,而当年人们觉得“搜肠刮肚”的青菜则被制成各种“酸菜”、“榨菜”登上了大雅之堂,真有点“河东河西”的味道。

近年来,家乡人还是每年都种大量的牛皮菜,可再也不是什么“美味”了,而是作为猪的“青饲料”使用的。有人说吃“牛皮菜”还会被笑话成猪呢。

如今,牛皮菜又堂而皇之地上了酒店的餐桌,而且还是一道“稀奇菜”,不能说这不是一种回归,不过不是生活水平的回归,而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一种物质生活的享受,一种情倾自然的体现!

不仅仅是牛皮菜,当年聊以充饥的好多野菜,如今都成了珍稀菜肴了。

想起牛皮菜,就想起了那段非凡的岁月;想起牛皮菜,就荡起了不可名壮的心之潮水……

久违了,牛皮菜!

又来了,牛皮菜!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黄自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桀傲
☆ 编辑点评 ☆
桀傲点评:

想起牛皮菜,就想起了那段非凡的岁月;想起牛皮菜,就荡起了不可名壮的心之潮水……
对曾经的那年那月的回忆,来自心中积蓄很久的一份情素,一份对那疯狂岁月的怀念泛滥。

文章评论共[2]个
黄自怀-评论

感谢[桀傲]编辑的点评。的确,想起那段岁月,就难以平静下来……本文是晚上睡意来时写的,所以错字多,就连标题中都少了一个逗号,第六段中又两次将“煎”误为“箭”……惭愧!! at:2008年02月26日 晚上7:56

小竹叶-评论

时间不同,感受就不一样,小时候,很多事情都值得回忆!
  【黄自怀 回复】:竹叶好,多时不见了,问候新年好哟! [2008-2-26 22:27:58]at:2008年02月26日 晚上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