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隐者,什么样的人才会去做一个隐者,有人说隐者是莫甘于寂寞的,这种寂寞不是一时的,而是一节的。隐者要避开尘世间的功名利禄,去寻求和固守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隐者的心永远都是最贴近自然的,得无言的自然之美,虽没有红尘三千的俗艳,却美的深邃,神秘,更能引发人的静思幂想。隐者将心隐于自然其中,感悟到了自己世界的充实。
也许这是一个真正的隐者所追寻的生活,就好比是一个得道之人。能够看透一切的世俗纷拢,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并从中体会着另一种境界。能做到这些的似乎应是那些说得圣贤书之人,同时隐者生涯历来好像也都是读书人最津津有乐道的归宿,但是读书人中却真的鲜有人能成为隐者。
说读书人中或有不注重利的,但鲜有人不注重名的。“十年寒窗苦读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每一个读书人的读书目的,而能博得个青吏留名的荣光更是每一个读书人的理想。三国时的祢衡敢裸衣击鼓骂曹,就是想以死博个忠义之美名,谁知曹操偏不成全他,而是借他人之手杀了他。
读书人除了一颗固有的功名之心,“齐家,治国,平天下 ,”本是儒家推崇的立世之本,在古时也许每一个读书人都觉得自己肩负着一各:天降大任于斯人”的责任感,于是也就无法让自己隐于心如止水的境界里。然走到现今,这一切又当如何讨论似乎又是一个未知数了。不过翻一翻历史的书堆,除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和因思莼羹鲈脍而辞官的张翰,还有那个娶梅为妻养鹤为子的林和靖外,似乎也数不出还有谁 算是归隐的读书人了。
但说到诸葛亮隐于隆中,实际是静观时势。以待择明主而用;李白隐于终南山学道,实则是欲借“终南捷径”实现自己“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抱负”孟浩然隐于田园,是因为一句“不才明主弃”得罪了唐明皇,致使进仕无门:柳永隐于花街柳巷,也是因为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句,而惹怒皇帝,只好以奉旨填词“为由去做一个”白衣卿相”。。。。如此看来,读书人去做隐者都是迫于世态的无奈之举,其实在众生之中最不甘于寂寞的就是读书人了,像隐者那种悠闲自在的生活,不为世俗所累的心态,抛弃名利之争的超然,对读书人来说不过是一个美妙的梦。赞美是一回事,行动是另一回事,这也足见读书人的虚伪。
但不论如何,在近代出名的读书人中,李叔同可算是一人了,他能在人生最得意时能从名利场中抽身而退,盾入空门,完全摆脱名利的纠缠也算实数难得,无怪他能把那首《送别》词写的那么清新脱俗,意境悠远。令人久唱不衰。你听“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全文完-
▷ 进入飘过的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