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某一文学网站看到了一起因暧昧标题、敏感字眼所引发的关于文风文品的争议。该事虽小,却深层次地折射了当前网络文学普遍存在的“眼球效应”、“庸俗风气”、“编辑定性文章的尺度”等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面对扑面而来的、大打色情文字擦边球、以提高关注度的现象,已成了各类网站不容忽视的话题,对于这些,批者有之,卫者也有之,并不乏有将小说《金瓶梅》、风流词人柳永等等搬出来当挡箭牌的举动,实感好笑。须不知,《金瓶梅》等终只是社会发展的负面附和物,上不得文化的大台面。君不见,有哪个朝代将《金瓶梅》等晦色小说真正当成了正面的文化裁体,从而加以宣导了呢?
综观当前的各类网站,以商业为目的的占了普遍;纯粹以传承文化为己任的,基本算是凤毛麟角。有些博客(乃至博客群)稍具了一点文化的影子,但大多数又难以在作者自己的心情心事中绕开来(包括名人、甚至文化名人的博客)。而那些自诩为文学天地的原创文学网,在走过沉寂且艰难的创业期、稍具一点人气后,便或多或少地沾染上了世俗的通病——大打色情文字的擦边球,以希靠点击量来获取更多的附加资源。这一点,可以从当前排位靠前的几个原创文学网站的首页或头版就可以看出一二来。
诚然,上一现象可能不是大多数网站的建网初衷。这些色“标”不色“文”的擦边球文章也许并不是网站故意设置的热帖,极有可能是会员的点击推动所致。如果此种假设成立,那么,问题至少出在二个层面:一是这些文章的作者,其人格与文品究竟去到了哪里,让人深思;二是网站编辑的能力与职业素质,是否真正上升到了编辑的要求上来。而在此两点的基础上,另有一疑点也是绝然绕不开的:作为网站,既然有措施使这些帖子长年累月地挂着,就必然有办法使其消失,然而为何任其为之呢?是否也有故意纵容的嫌疑呢?
某些用人法则,把用人的标准界定为三条:有德有才者优先用之;有德无才的考虑用之,有才无德者弃用之。如将此套用到文学标准的界定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具备健康思想和积极意义的文字,便如同“有德有才者”一样,始终是文化传承的主流;而那些低级趣味的东西,只能在社会的阴暗角落里畸形地存在。
不可否认的是,纸质媒介、影视媒介同样也存在着部分作品格调低下、品味不高的问题,但是,凡任一经典却无不是在格调、内涵上下功夫,并以此为发展根基的。比如《读者》、比如《演讲与口才》等,它们在传承中外优秀文化的同时,积极探索人文世界、精神领域、道德追求等方面的文化精髓,从而让人生观、世界观、是非观、道德观等融入到书香墨味、字里行间中,铸造了属于它们自己的精彩和经典。而这份精彩与经典,又在影响着阅读过它的人,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循环氛围。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谈谈经济效益对网络文学的冲击。无所置疑的是,当前许多品味不高的网站之建网思路(比如吸引人气等),从根子里就决定了它的整体风格。他们要么以挑逗的图片吸引网民的眼球,要么以热辣的字眼来扩大自己的地盘,再要么干脆就弄成色情聊天室。对于这样的的网站来说,我们如果去强求其充当优秀文化的接力棒,实为一桩难事。这样的网站,与“地摊”又有何异呢?
——“地摊”,终成不了“超市”的。
对于网络文化的评价,最大的赼向是——快餐化的百科全书。我想,如果把网络文化完全地定义为快餐文化,并由此不加辨别地任其发展,甚至于某些方面我们还起着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的话,确实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损失,从某种层面上来讲,更是一种悲哀。因为在快捷的互动交流下,网络承担了相当大的文化传播功效。一旦这种快捷、快速的功效为庸俗、低劣大开方便之门时,便难免会在网络文化的环境中形成诸如塑料方便袋所引发的垃圾污染一样的恶果来。
诚然,文乃以多载多体来寻求发展,不一定非得用道德这一条标准去衡量文章质量的高低。但离开了素质和高尚的人格文品追求、脱离了大是大非的观念、用色开路、用性娱乐的文字,与兽语又有何异呢?
借助网络这个平台来发展和传承文化,是一个不可忽略和逆转的社会潮流和趁势。平民化、草根化更是其发展的主流。但平民不能平庸、草根不能草包,如仅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语来对网络文化的不良现象加以抨击,已显不够,它需要大众的参与和自我约束。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因为网络文化的快捷方便,就有意无意地去降低文学追求的境界和标准。这就好比,本该可以深层次探掘的一道“菜”,却草率地用快餐盒盛装后就售卖,甚至为了“卖”个好价钱,用“苏丹红”当调味品增加几许“菜”的颜色。如此这般,网络文化的最终结果则只会演译成农村里的集市——除了热闹外,剩下的便只有风过无痕或是痛心疾首的局面了!
也许,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化面前,本人的这篇不成章节的文字只能算是沧海一粟,根本激不起多少浪花。但小节不养,又何以成大器?!漫游于网络空间的你我,是否该从一文一字做起,好好地净化一下心灵的空间呢?
而这,仅只需要稍微地端正一下我们手中的笔头就够了——为文者,少些浮燥和功利,多点理性和真诚;为编者,确实要行使好手中的权力和职责,将那些有辱眼球、有伤风化的文字排除在网络文学之外。而网站本身,更应该在发展的过程中去寻求文化传承的最佳切入点,将网络这个文化平台铸造成赏心悦目的风景线。
本文已被编辑[褦襶子]于2008-2-24 11:30:03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洞庭樵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