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爱而生,为爱而死!”当诗人徐志摩长眠于冰冷的清晨时,人们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是的,他一生的种种惊世选择都与爱情有着莫大关联,就连最后的溘然长逝也与他一生所追逐的真爱有了戏剧性的巧合——他是在去看望林徽因的途中因飞机失事而遇难的。
拨开厚厚的迷雾,我试图从他的人生轨迹中,找寻一些答案。
你是否想起了《人间四月天》,想起了那个风华绝代的女子——林徽因,这个足以让很多女人黯然失色的女子,这个足以让很多男人穷其一生去追求的女子,这个胡适眼中的民国第一才女,在剑桥微凉的秋风中,伴着康河的柔波,闯进了诗人的心底。所有的故事,由此起程。
如果诗人钟情的仅仅是林徽因的美貌,那么,诗人也未免显得浅薄。是的,这个令诗人消魂的女子拥有的不仅仅是美貌,更有超凡脱俗的气质,最重要的,他们拥有共同的人生情趣——对诗歌的热爱和对自由的热忱。“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以翰墨为香。”这就是诗人眼中的林徽因。这样一个世间罕见的奇女子,又有谁不爱呢?
遇到林徽因后,诗人醉了。此时的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天空如诗如画,他看到了自己和林徽因在康河的碧波里嬉戏,在剑桥的绿荫下起舞,在蔚蓝的天空下诵诗,在静谧的黄昏漫步。能够在如诗如画的时光里遇到一个如诗如画的人,并能够相伴在如诗如画的天空里做一些如诗如画的事,这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呢?
可惜,在遇到林徽因相遇之前,诗人已经完成了一场由父母包办的婚姻。张佑仪——这个纯朴、坚韧、博学、开明的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大家闺秀,封建礼教所定义的诗人一生的唯一伴侣,她能接受自己的丈夫爱上别的女人吗?而在世俗的眼光中,诗人与林徽因的爱情无疑是苍白的,这样的爱情,能经受住风雨吗?一方面,诗人必须承担责任;另一方面,诗人无法放弃心中至爱。那么,他应该何去何从呢?
他选择离开张佑仪,去追寻自己的唯一灵魂伴侣,当世俗的责难的眼光一次次袭击诗人的心脏时,他始终固执向前。他说:“我之甘冒世之不讳,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残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独立,求灵魂之救度耳。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或许,在自由和真爱面前,其他的一切都必须让步。追寻自己真正所爱的,万水千山终不悔。
之后,张佑仪以其难得的开明和坚韧接受了诗人的离开。自始至终,他都以自己的方式爱着诗人:她同意一件对传统女人最不堪的事——离婚;坚持一个女人最伟大而平凡的事——照顾公婆;强忍一个女人最难以接受的事——幼子夭折;接受一个妻子最不能容忍的事——丈夫爱上别的女人。她没有得到诗人的爱,却消耗一生的时光,诠释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的人间至爱。
之后,林徽因离开了剑桥,他和诗人也曾心相映,情相依,却没有任何海誓山盟。离别之后,何时重逢谁又能知道?人生的不定,爱情的飘渺谁又能预知?
再之后,诗人放弃了即将获得的博士学位回国。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的理想破灭后,他需要安静。他用了一年的时间来接受一个事实:林徽因真的离开了。一年之后,他在北京香山遇到了陆小曼,再一次开始了他的逐爱之旅,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徐志摩是有妇之夫,却为了追逐心中真爱而把传统礼教踩在脚下;陆小曼是有夫之妇,却为了追寻自由和幸福视传统礼教如无物,他们都是勇敢的人。事实上,对自由与真爱的追求,并不仅仅是某个人的生命轨迹,而是那一代人共同的理想。
诗人对于爱情的态度,后人颇多非议。其实,婚姻的选择,生活的幸福与否,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其中也无所谓对错,因为没有哪种选择可以两全其美。最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选择,祝福他人,也珍爱自己。
我所欣赏的,是诗人反抗传统礼教,追寻自由和真爱的勇气;是诗人面对世人责难时,所表现出的淡定从容;是诗人坚持自己的选择,万水千山终不悔的执着;是诗人为追寻真爱,可以付出一切而不顾结果的无畏;是诗人遍体鳞伤时,却没有一蹶不振的坚韧;是诗人理想破灭后,仍能够燃起爱的火焰并敢于追寻的乐观。
是的,只要是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都是值得付出一切去追求的。无论结果怎样,都应该坦然面对。因为在追寻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拥有了最美的风景。
-全文完-
▷ 进入朱金贤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