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告白:我不是农民,也不是农业的研究人员,我仅在苏、皖、黔、桂接触过农民,也干过农活。再者,我也没本事、没能力论个头头是道,滴水不漏;只能从自己的感情角度去谈点个人的见解。因为我爱他们,如爱自己。本系列文章本拟以“对农民的批判系列”发表,自知会招惹众怒的。因为,感情中的人是见题目就上火的,是看不见内容中表现出的对农民那深深的爱的。为了我自己的心情安宁,无论读者对本系列文章或褒或贬,本人概不回复,敬请诸位谅解。特此告白)
农民苦吗?这本不是个话题,有无病呻吟之嫌。本文以此为开篇之作,也是醉翁之意,在于好将全系列文章来个运筹帷幄。
中国是个有两千三百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那就是以农为本的国家。现在,虽说农业的产值已退居后位,但十亿农业人口仍占据了它在国家中的地位。如果说,中国国计民生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这绝不是夸大其词。
今天,改革开放,给农业,也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农业政策的出台,也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农民问题是改革的瓶颈。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解决不好,其他问题基本上是无源之水,是不可能源远流长的。好在国家已有了长远规划,正在实施城镇化建设,实施农民的大迁徙工程,这对有一天最终解决农民问题提供了最有力的保证。
在那封建社会,没有多少土地,缺乏先进的生产方式,任由大自然的摆布,再加上苛捐杂税,连年的战乱……农民有几天好日子过?总之,中国农民受的苦难,那是不必在此赘说的。
还记得那篇《桃花源记》的文章,那可算是农耕社会理想主义的向往。那世外桃园,自不会受社会的侵扰;那“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方式,也消除了人际间的烦恼。那是自耕自食的安逸,自得自乐的恬静。
其实,这“桃花园式”的田园生活,在今天已不是难现的了。就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农业是很容易实现这种物上的标准的。可是,今天的农民还是很苦。其原因何在?就在于,现在是大工业生产的时代,农民不可能与时代脱轨,他们已不满足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了。
假如说,一个农民只求肚饱身暖,那在今天,除了极少穷山恶水之地,大多数农民是无忧的。可是,他们病了,不再是找点草药就听天由命了吧?他们也要依仗现代医学治病;他们的孩子也不能只字不识吧?他们也要到高等学院求学深造;他们也不再满足于泥房草屋,也想住上砖房、楼房;他们也不再是天黑就上床了,也要看个电视、握个手机,来点娱乐吧……这一切就突出了先进的社会和落后的农村的矛盾。
这矛盾激化了城乡差别,突出了农民的苦处。物质上的需求与实现是无法划等号的,也就势必造成精神上的失落。今天,农村的青年还有几人待在田地里?
可是,解决这个矛盾谈何容易?甚至于可以说,在维持现状的前提下,根本就不能解决。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组简单的数据上得出:
一是可耕地。据有关资料,我国的可耕地一说为50亿亩,一说为18亿亩(估计前者是资源,后者为实际)。那么,10亿农民人均是多少呢?它能有多少产值呢?俗话说一亩三分地,能打多少粮哟?除去自己吃的,又能有多少卖的?
二是人口比例。10亿农村人为城镇的3亿人提供衣食之类的生活必需品。按一个城镇人口每天一斤粮食、半斤肉食、一斤蔬菜的标准来匡算,一年也就是两千元的消费(除去中间商的销售部分)。若按此计算,农村人在满足自己衣食下,人均也就六百元的可支配资金。若再减去生产中必须购买的生产资料的费用,还要除去从事农业、养殖业那些那些企业的份额,还有多少呢?寥寥无几!
或许有人天真地说:开辟国际市场。这简直是天方夜谈。我国土地资源匮乏,人口众多,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已是对人类社会的最大贡献了。能满足内需就不易了,哪谈得上提供外需?
怎么办?要想农民不苦,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人口比例。假如城镇人口与农业人口各占百分之五十,那么农民或许没那么贫穷;假如13亿人口,只有1亿农民。那么,一个农民为12个城镇人口提供生活必需品,贫穷就将离农民远去。
今天,大批的农民工进城,是我国最伟大的事业。表面上看,他们务工的收入,填补了农业收入的不足,缩小了城乡差别;实质上,这是历史的进程,将逐步改变城镇人口与农业人口的比例,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备下了基础。当然,我们也需清醒地认识到,这一进程是相当缓慢的,是相当艰辛的。但我们也应该有信心,相信这一天的到来。
同时,也应看到农业是国家之本,没粮食,就没人的一切活动。农业人口不只是数量上的减少,还是质量上的提高。只有高质量的农民,才能肩负起现代农业的重任,才能真正保证农业的发展,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时代在召唤着新农民。那时的农民可以自豪地说:你想当农民,有那本事吗?
-全文完-
▷ 进入乌江的乌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