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网上发现一篇《当代著名教育家马弘毅先生杰出教育思想实践初探》的文章,属名是我的网上笔名。起初我以为是同名,出于好奇打开看看。一看方知是一篇加了编者按语的本人旧作。因为文首留下了这样的按语:“《中国教育学研究》编者引言:吉林省吉林市资深教育工作者黎松曦,笔名“褦襶子”,他在学校教育工作第一线,四分之一世纪以来,一方面深入搞好教学实践,一方面有目的地饱览群书,一方面密切结合教育实际,笔耕不赘,著述影响业内日隆。他以高瞻远瞩的眼界和思维,为教育、为学子,对有关未来,基于现实产生了愈来愈浓厚的忧患意识。本文细分“两节”,纵横捭阖,知识含量甚高,分析透彻,是篇充满时代色彩,异乎寻常富有思想性的难得佳作,很有研读价值。”读罢此按语觉得有些受宠若惊。于是想找出引言出处。
上网一搜索吓了一大跳,不算个人博客与校级网站转载,中国广播网、中青网、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教育网、东北新闻网、亚洲教育网、环球在线等全国有36个大中型网站均转发了此文。而且象“中国广播网”等还配发了本人传在网上的照片。并且把本人纳入中国广播网中广教育频道“名师风采”栏。尽管这只是在网上,可是对于一个从事教育二十多年的教师来讲,仍是一个让人惊喜的荣誉。因深恐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于是阅读了部分网站的文章,发现所有看到的转发文章都是在本人此前所发的一篇《马宇歌的成长经历令平民教育高山仰止》的杂文基础上加编者按语转载的。但是有几点,部分网络在转载《当代著名教育家马弘毅先生杰出教育思想实践初探》一文时,对文中观点的诠释与本人的教育理念存在差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必须澄清。否则会误导读者,甚至为一些教育行业中的现象提供口实。尽管我知道这种澄清难免受瓜李之嫌,会招来讽刺挖苦甚至谴责谩骂,可是出于一个拿了二十多年粉笔头的老园丁的良知,我必须这么做。
第一,部分转载文章突出强调了,要让富人子弟(在精神上)先富起来。这一点即与本人原作的教育理念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着差异。虽然细细品味转载文章对本人原作的诠释与本人的教育理念基本相同,差异只是文字表述上的问题。可是这也容易误导读者,甚至可能给那些想在教育上投机的人提供口实。本人原作旨在阐述北京马式教育理念的特点,意在明确其教育理念的实际作用。为具备条件接受这种教育方式的家庭增强信念。但是本人决没有富裕子弟的教育优先于平民教育的观点。本人原作旨在阐述同时进行的教育的两种不同方式。这是鉴于当前国内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与国人短期内难以转变传的统观念而言的。而转载文章却将此诠释为“对于能够在形式上践行这种教育理念的少数国人来说,倒可以像邓小平倡导的那样,让他们‘先富起来’。只是这个‘富’,我指的是在精神上让他们‘先富起来’,然后带领大家共同提高教育质量,最终使整个民族的人口素质都得到提升。”虽然后续的解释,也说明了诠释方也没有优先发展富人教育的观点,但是这种“先”与“然后”的字眼,会令读者产生富人子弟教育优先于平民教育的误会,我想这也绝不是北京马弘毅先生的原意。虽然在客观上,富裕人家的子弟教育,的确优先于平民教育。可是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倡导者,应该在众生平等的理念下,追求公平教育的大教育观。这并不是掩耳盗铃,也不是无视教育现实中差异的自歁。而是一种追求。这种文章,一时不慎,几个不明确的字眼就会误导广大国人产生错误的观念。对教育行业中的不公平现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不错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在时下中国甚至基本公平的教育权利也是较难保障的。可是这不能改变我们追求教育权利公平的大方向。反之,就会继续恶化我们本来已经不健全的教育形势。这是本人写这篇声明文章的关键所在。
第二,本人原作的宗旨是推行先进的教育理念。虽然任何文字都不可避免地会打上作者的阶级烙印。可是行文应该突出主题。抒发个人感情的话说多了会影响主题的突出。下面是编者诠释此文的一些话,姑且不谈其是否与本人观点相同,至少在这种文章里出现是不合适的。本人也不是一个没有民族道义的酸儒,只是这不是在写政论文章。象文中诸如“官衙腐败之风”、“必须按照衙门统一规定的死记硬背内容进行答题”、“超出了腐败官僚体系规定的那些腐朽的定量、定性背诵词语”、“比外敌侵华推行过的愚民教育还要奴化一百倍的蠢才教育”、“而不是仅受导致前苏联倒台的那些腐败意识影响至今不能自拔”之类的诠释语,有的是牵强附会,有的是不适合出现在这种文章里的。可能读者甚至编辑《当代著名教育家马弘毅先生杰出教育思想实践初探》一文的编者,会认为本人缺乏民族道义。那就不妨用“褦襶子”为中心词搜索一下,看看本人的杂文。我虽一介布衣,可“位卑未敢忘忧国”。我只是不赞同把影响主题的话写入,影响突出主题。
第三,本人从教二十余载,留下些许浅薄的经验之谈。虽难登大雅之堂,却在教育实践中行之有效。缘此,本人曾经常把个人的经验之谈传授给年轻的同仁。上网以来,也曾无尝地把自己教育经验传授给一些前来咨询的教育界朋友。只要本人的那点辛苦得来感受,能够造福国人,什么荣誉都如浮云。以我的年岁,只求残生能够为国家民族做点事,在造福桑梓上出点力。尽一个公民的义务罢了。所以肯请读者诸君,即使大家找到了本文文末提到的那个贪恋这份虚荣的网上朋友,亦不要恶言相向。作为一个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我深知广大同仁们的辛苦常常被埋没在默默无声的耕耘中。大家期待着社会的肯定之心是相同的。只要这个人不利用此便,乱发影响中国教育健康发展的言论,他仍是我们大家的朋友。因有此一说,所以今后在网上看到褦襶子言论时,望各位仔细甄别。本人常用网名“褦襶子”“黎松曦”,文集多以“杏坛使者”为名。在此也感谢“中国教育学研究”与中国广播网名师风采栏目的诸君的鼓励。我是一个站在讲台上吃粉笔灰的老九,不敢贪天之功,与那些教授讲师们一同添居名师行列。我只把这当作一种勉励,向名师的方向努力。争取在有生之年给后人多留下点精神财富。如果说有什么期待的话,那就是期待国内广大教育界同仁,积极行动起来,在我们维持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大胆实践,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找出条出路来。把我们的教育实践感受,提供给教育专家们,让他们由宏观上谋划中国教育的未来。因为客观条件限制,我们工作在一线的同仁们,绝少有机会步出寒舍,去了解外面的教育状况。所以我们的感受,难免具有地域性。要想找出一条普遍惠及全国同胞的教育出路,必须由教育专家宏观权衡。总之,教育不是几个人的事,教育是系统工程。无论是践行新的教育理念,还是催生新的教育思想,都必须由教育界同仁们共同努力!
最后再说明一件事,可能是《当代著名教育家马弘毅先生杰出教育思想实践初探》的按语惹的祸,说实在的,任何一个从事教育的人都渴望得到那样的评价。因此一位不知名的先生把他戴墨镜的照片(大概考虑到露馅后的麻烦)充当本人的照片登载到部分转载此文的网站里的该文中,并在下面注明他就是“(作者:吉林资深教育工作者黎松曦〈褦襶子〉)”本人的照片是以新疆五彩滩为背景的坐姿照。背景呈金黄色,有河流。吉林有几个黎松曦我不知道,可能读者诸君会说,那你为什么说此照片是假,而你说的照片是真的?问得好,同名的现象在中国司空见惯。可是这篇文章中引用的《马宇歌的成长经历令平民教育高山仰止》一文却是本人发在网上的拙作。网上发文都会有时间记录。大家查一查就明了了。起初本人也是不想写这段文字的,想到最近播放的电视剧“神医喜来乐”里的主人公,看到有人冒充他,他却表示要看看,对方是不是真有学问能够悬壶济世,如果是真有学问就把这个神医喜来乐的名号让他也未为不可。可是当他发现对方却是以此名号谋才害命时,毅然与其争斗起来,并闹上公堂。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一切名誉都是身外之物,如果那个“褦襶子”确也是个教育行家,送他此荣誉又何妨!可是本人在多个搜索引擎上搜索后,没有发现其他用“褦襶子”为名写教育文章的。当然我也没有发现有人以褦襶子之名说些对中国教育不负责的话的。如果说写这段文字有私心的话,就是如果哪一天有人以“褦襶子”之名,在媒体上说些对教育不负责的言论时,请广大读者朋友细心甄别。因为已经有人看上这份虚荣了。
本人以“褦襶子(或黎松曦)”之名在网上发文数年,八斗、烟雨红尘、原创力量文学联盟、好心情、不死鸟、心路中文、红袖添香、华网文盟、梧桐细雨、杨柳青等数十家网站都有本人作品,同时本人还有十多个博客,大部分文章都在博客里登载了。读者诸君若有兴趣,翻翻便知真伪。那里有许多本人的教育文章,《马宇歌的成长经历令平民教育高山仰止》一文中的教育理念都能在哪里找到痕迹。
本人博客上有部分转载《当代著名教育家马弘毅先生杰出教育思想实践初探》一文的网址,有兴起的朋友,可光临本人博客,览之。
博客网址:http://hi·baidu·com/%d1%94%d2%79%d7%d3/blog
中国广播网,中广教育频道;图片为本人。
http://www·cnr·cn/jy/msfc/200801/t20080130_504692001·html#
-全文完-
▷ 进入褦襶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