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悠悠春节·缕缕情思菲.Candis

发表于-2008年02月12日 晚上10:01评论-1条

我,一个80后的城市女孩,很感激上苍赐我生命,降我于这个大致和平的年代,使我没有经历过刀光剑影的烽火岁月,没有经历过动荡十年的“文革”酷劫。而经历过,享受着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小康生活,是跨越两个世纪、循环几近两轮生肖的春节。数二十载春秋,唯春节的点滴于我虽不是记忆犹新,但对简略情节,亦可一二感怀,编织情思缕缕。

那时四五岁的我住在生于斯的故乡——石牌村。记得每年春节,无论是墙墙相隔的近邻,亦或是道道相离的远亲,我们一家总会手拎大包小包逐户拜访,步行、乘车(电缆车为最,现在广州此车近无)。而那时的衣着也颇有新春气息:浑身上下红艳胜火,小不点的我更是亮丽夺目,红裙红帽、红唇红颊,眉额正中还特别“自制”小红点,几分杨贵妃的妩媚,几分观音娘的端庄。

初一晚上,在自家阳台放鞭炮烟花,响声震耳欲聋,虽仅有数秒,胆小的我却也为之一颤,掩耳捂鼻,四处乱串。表面上害怕,内心实则兴奋不已,闭着眼睛,满脑瓜子就是糖果红包。甜滋滋的想着,一睁眼,两封红包忽地送至眼前。妈妈笑眯眯地说:“新年快乐!快高长大!这是我和你爸爸的新年红包,要压在枕头下面保存几天哦!”“哦!谢谢妈妈的祝福!”年幼的我眨巴着眼睛,笑得那个乐啊!

我们家过新年没有包饺子的习俗,除了将寓意丰富的荤食素食摆上桌,就是那别有一番风味的妈妈亲手做的萝卜糕和马蹄糕。虽说不算广州最传统的春节小吃,但至少“步步高升”等美好愿景是蕴含其中的。听妈妈说,有吉祥寓意的糕点还有蛋散、糖环、煎堆等,煎堆在粤方言中,“煎”和“金”音差不多,“煎堆”也就有“金银数堆”的意思了。所谓:食在广州。真道是:贺年小食也食出好兆头。

除了吃糕点小食,小时候过新年最有意思的就是醒狮了。我们那村子每年初一就派专业队伍表演醒狮。此活动又叫“采青”,至于这名字的由来,我未曾听闻,只知道这活动行程较长,几乎要满村子地跑,还要持续两三天。听说醒狮要抓着某地高挂的生菜才算完成,而这生菜谐音“生财”,不言而喻预兆着来年钱财富足。对于醒狮这文艺表演,我的记忆也只能溯至十五年前的童年时光。新年第一天的清晨,锣鼓声、爆竹声、欢呼声,声声入耳。诚然,现居现代化首府的广州人,此小巷里传来的悠扬的声音,恐怕是“此曲只因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确,春节的广州,依然称得上“花城”广州,每年春节前的花市,一如既往的尽现万紫千红,万艳争辉。可惜,广州的春节,却因“人不同”而改变。为求简便,逐家逐户的拜年变成一晚豪宴的团拜;为求安全,燃放烟花爆竹变成了明文禁令;为求时尚,传统的贺年小食变成了精美的西式甜品。

经济的腾飞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一改故乡那俨然的石板路,取而代之的是乌黑发亮的柏油大道。政府在“村”这个字儿前加上两个醒目的大字,念作“城中村”。当我在年初二回故乡,观那似曾相识的邻舍新貌时,回首昔日新春对联齐欢庆的日子,再望眼前洁白墙壁上的空空如也,顿生几许幽情。

一切皆是阒然,醒狮队伍那“咚咚锵”的锣鼓声在故乡的春节还能听到吗?

传统的春节文化传至今天,年味已是渐渐淡化了。节日依然是传统的节日,能否更多一些的保留节日的传统习俗,从而让后辈子孙不忘先祖遗下的博大精深的春节文化?省市政府有关文化部门是否应该让春节的优良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与发扬?改变市民过于与时俱进的观念,举办弘扬春节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在“活动”之余做到“互动”,让春节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让市民在过好新年的同时既守住优良的传统文化,又能永持一种激情澎湃的创新力,做到革故鼎新。而这,是否能更好地达到“双赢”,从而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广州文明城市作一番可观的贡献?

眼看鼠年的春节已过六天了,在这悠然的节日里,天真无知的我思情缕缕,脑海里也尽是连篇的浮想,可笑、可笑。长日无俚之余,故作此文,仅以自遣。

本文已被编辑[文清]于2008-2-12 23:04:14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菲.Candis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 | 荐/文清推荐: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春节,给人们送来了祥和与快乐!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帮您把文章转到散文版面了。新春佳节刚过,祝朋友新春快乐,平安吉祥!at:2008年02月12日 晚上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