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劝郎”是我童年就所熟知的家乡民歌小调中的主要曲调,只是当时对它还朦胧迷茫,不知道歌词中说的情郎哥哥指的是什么?我就问寻那些情窦初开、快要出阁的大姑娘们,得到的回答却是被她们的一番指责:“小孩子家,这是大人们的事,不该问的就不要问。”有一次,村子里一位老大姐同一位邻居老大哥在玉米地里吻嘴被我看到了,我问老大姐咬嘴是什么意思,她说这就叫情郎哥哥。我似乎才明白,原来,情郎哥哥就是咬嘴的意思。
我真正开始研究“十劝郎”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在普查乡土民歌时,我从老民歌手鲁正英的口中收到了较为原始的“十劝郎”,说它原始,在于歌词中表现的背景悠远,语言古老,第一人称都是以早年“小奴家”谦称,这是封建时代青年女性的自卑自贱的自称。词里还有“大码头”、“跑单帮”、“行船走马”、“怡春院”之类都是封建时代特有的场景术语。按照时间的推移,百年之久不算过份,可能还是满清时期的情郎哥哥,他们还留着大辫子呢。
这古老的“十劝郎”,别看它歌词乡野风味浓郁,倒也有好多地方是表现如今作家文学新时的意境,当年歌词作者应该说最少是个秀才。“十劝”格局,也就是十段唱。用同一种“功册”谱来表现十段不同内容的歌词,不能说不费尽歌词作者的苦心。这十段从主体层次上讲,手法是层层推进依次递进,逐渐云开日出,日高雾去,柳暗花明。从修辞角度上讲,里面也很令人玩味,有委婉、有夸张、有拟人、有比喻,还有借代、排比、象征;从写意上讲,歌词又是白描带工笔,层次跌宕有致,另辟蹊径,把思春女子的依恋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十劝郎”这种规劝方式又是真诚得体的,年轻少知的情郎哥哥要到外面去闯大世界,就象如今的打工族一样,痴情的未婚妻送上一程,依依惜别。这种俏俏话要讲究点艺术,说轻了,怕情郎哥哥会当耳边风,听不进去。说重了,又怕情郎哥哥生气,因为毕竟没有结婚。如何让情郎哥哥既要被“小奴家”红丝线情牵,要求他们走正道、创大业、识迷雾、不堕落,面面俱到,还要不采花、不乱花钱、不赌博。安全、保重、交友等等,这种“有句话儿要交待”一下子就是一挂鞭。这正是情思绵绵内心世界的表白,也是封建时代乡野纯洁恋情的代表作。加之曲调轻快、欢欣、愉悦,流线的倾诉,不需要情郎哥哥解答。这宝贵的临别赠言,凡是有人情味的男子,一定会把它记在心上的,作为自己外出行动指南及循规蹈矩的座右铭。
提及“十劝郎”的歌词,它毕竟与现代时尚相饽相背,现代青年根本很难理解这老古董,这种现象也不需要在他们当中流行,但要让这宝贵的传统文化传承,还是需要我们去认真地进行原始记录,把这精神文化文物进行挖掘、收集、整理、收藏。认真地对它进行剖析、研究,对现今的新民歌创作和音乐创作会大有裨益的。
从社会制度发展来说,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大变革。我们这辈人毕竟是在红旗下长大的,对古老的“十劝郎”意境已难以融洽,但我对“十劝郎”的曲调很感兴趣。本人从职三十多年的群文苦旅,常策划文艺宣传类的民歌活动,也多次调度到“十劝郎”曲牌,曾几次以“十劝郎”调填词翻新,有“十劝我郎去参军”、“计划生育十劝歌”、“十劝同志不要赌”、“十唱人民好总理”、“十唱人民教师好”等等,也都在不同时期通过群众文艺演出,或者通过在群众文艺演唱本上发表,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都能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其实这种旧瓶里装新酒,口味虽然差些,但毕竟对偏僻乡村的老百姓来说,五谷杂粮能当饱,是他们一个阶段的文化佐餐,很受他们欢迎。当然,这种新民歌,也只能解决一顿半顿的饥饿,难以余粮去囤积聚齐供人们长久享用了。
最近,我还真的在动这个脑筋,找灵感、找知觉、找亮点、找歌眼,认认真真地写上两首关于反映现今青春生活题材的“十劝郎”。我不相信为什么“走西口”能流行,而“十劝郎”就不能广泛流行。现代时尚同样需要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样需要乡土民歌。关键是取决于歌词的质量,演唱者的品味。既要大众化,又要有人情味、时尚风,还要别具一格、别出心裁。写出现今时代能够流行的精品新民歌,让乡村的青年男女饱餐一顿。不知这种愿望能否实现呢?
本文已被编辑[文清]于2008-2-10 22:29:36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金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