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沫子用专用的大锅蒸熟,滑子菇技术员说,那是灭菌;灭完菌的锯沫子用筒式塑料袋装满两头撒上菌种,那叫“接菌”;接完菌的料袋放在通风的地方,三五一垛码起来叫“养菌”,料盘里长满了白里透红的菌丝,到了九月份天气渐渐凉爽了,有了温差打开料袋上的塑料布,喷上水,黄橙橙闪着光亮的滑子菇就象雨后的春笋,火爆地疯长起来,不是我夸张,你挎着篮子从这头采过来,等再回过头来小蘑菇丁又长大了。
去年,我把滑子菇项目引进四合山村,引领农户栽培历经一个生产过程,不用技术员说,我这个“红十字”也成了个半拉子滑子菇栽培专家了。
去年一个村九个贫困户种植,效益不错,区内感兴趣的村干部和村民赶去参观和学习,今年有省红十字会拨给的10万元专项款支持了五个村五十户贫困农户栽培呢。
积雪开始融化了,万庆村闲置的小学校门前,两口直径2.5米的专用大锅正冒着热气,远远看去十分壮观。脸上满是络腮胡子的贫困户程家福正在往蒸料锅里撒着锯沫子,哪里往上冒热气,他就把锯沫子撒在哪里,他说,这样撒料为的是料蒸得透。一位妇女在一旁,坐在椅子上用铁锹翻拌着锯沫子、麸皮等料,见此情景我说:“坐着翻料能拌匀吗,这可是红十字会为大家出资的呀,千万别瞎料!”这位妇女50岁上下,听了我的话,脸涨得红红的,一脸的尴尬。程家福从蒸料锅脚踩架上跳下和我说,孙会长,这是我老婆,她站不起来,她是残疾人。蓦然,我看到了对面墙上立着的一双拐杖。顿时,我很惭愧,忙说:“对不起,我误解你了。”妇女说:“会长,可别说对不起,我总想当面谢你呢,总是没有机会,我们两口子没有地,就指着种滑子菇生活,为我们引来了项目,还为我们垫钱,真是好心人呐!”
村主任刘洪军迎上来和我握手,陪着我查看各户蒸料、装袋情况。闲置的村小学派上了用场,20多个大教室都成了各户打盘、接菌、码垛通风的好地方。
走进一年一班的教室,一群妇女唧唧喳喳地在忙着装袋、接菌呢,技术员王积艳为她们做着示范。筒式塑料袋装满锯沫子,用手压实,在菌袋两头撒入菌种,系上口,然后三五一垛一字排开摆在教室里,两个教室一户,已经摆满了10个教室,我心里甜滋滋的,感到欣慰。农户的脸上都洋溢着微笑,充满着希望。
村支书徐景波也来了,他介绍说:“自家蒸料,各户集中帮工装袋打盘。”看着这位充满智慧的支书,我从心里感到满意。各户自己蒸料不会瞎料,各户集中换工装袋,既不窝工,又节省生产成本。
“还有件难事需要孙会长帮助解决”徐支书又开了腔。
“啥困难”我心里犯嘀咕,栽种滑子菇的生产原料都是红十字会垫付的,还有什么可提的呢。
“我和洪军……”还未等他说下去,我说:“省里给的10万元援助款,是救助贫困农户的,你和洪军是村干部,不符合救助条件,不能占用这个钱,你们领导带头领着干,这是值得鼓励和赞扬的。”
“我和洪军明白。我想和你说的是程家福家里缺劳动力,又残疾,蒸料装袋时间又紧,担心他会影响全村进度。我和洪军研究,号召红十字会员集点资帮助他雇工生产,您看能不能再帮一下。”“需要多少”“大约两千”“会里拿一千”“那么,我们村红十字会会员们集一千。”
六月,省红十字会一行四人专程来考察10万元的项目运作情况。走进了万庆村,走进了村小学20多个教室。滑子菇菌袋整整齐齐地摆满了屋子,一派壮观的景象,白里透着黄的菌丝充满了菌袋。技术员王积艳介绍说,这是最理想的效果,由于农户的精心,损失率控制在10%以内。
程家福夫妇在倒垛通风,来考察的领导热情地上前与他们握手。
“怎么样?”包含着微笑。
“我们两口子有希望了,有了生活的信心,在我们难的时候拉了我们一把,我们不会忘记红十字会的。”
“你种了多少?”“200㎡,8000多盘。”“能收入多少?”“一盘挣一块的话,我能净挣8000元。”他还告诉领导们,他们两口子都加入了红十字会成为红十字会会员了。
领导们满意地微笑了……
七月,在技术员逐户的指导下,滑子菇菌袋移进了各农户自家的房前屋后的大棚里,一字排开地码垛着。
卢运国今年60多岁了,儿子在北京读研究生,妻子有病,家境十分困难。我走进了他家的大棚,两口子正在码垛,他妻子见到我就说:“红十字会积德了,这个大棚可帮我们大忙了,春天用它育稻苗,秋天用它产蘑菇。”卢运国抢茬说:“我们村是水稻专业村,过去我们贫困户建不起大棚,得花钱去买稻苗,手里没有钱,没有办法只好贷款买苗。今年好了,再没为了稻苗而犯愁。”
凉爽的八月天,栽培户们打开菌袋塑料布,开始喷水了,滑子菇渴望长势良好,20号左右就可以采摘。程家福涨红着脸,见到我激动地说:“会长,快见蘑菇了,马上能见到钱了。”我说:“蘑菇长势火爆,采摘是件辛苦的事,要做好思想准备。”“蘑菇不让我们睡觉那才好呢。”
农户们在期待着滑子菇疯长期的到来……
省红十字会会长来到万庆村。走进菇棚和蔼可亲地和栽培户们谈起滑子菇来,“对这个滑子菇有信心吗?”“有信心,有红十字会的支持,我们心里有底!”程家福的妻子拄着双拐正在菇棚里忙着为菇盘喷水,王会长菇盘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小菇头,担忧地说:“一旦蘑菇长出很多,能采得及吗?”“不睡觉也得采呀!那可是采钱呐。”会长拿出500元钱交给她“用做买盐,盐蘑菇需要钱呐。”她接过钱不停地点着头,眼里含着泪水……
八月二十五日,天刚刚蒙蒙亮,电话响起,村支书徐景波在电话里激动地说:“会长,一宿的工夫,各家的滑子菇长满了菇块,可好了。快来看看吧!”
我带上技术员驱车进村,一头扎进了程家福的菇棚。“果满枝头”黄橙橙闪着光亮的滑子菇一堆堆一簇簇。程家的老少五口立在菇棚里喜出望外,“别发愣,快拿筐!按我的要求采吧”技术员王积艳喊起来。大约采了两个小时,技术员说只这一喷儿就采了1200多斤。
农户们脸上洋溢着喜悦,我的内心却感受着一种轻松一种愉悦。老百姓挣钱了,我搞的项目成功了,我又有了明年再扩大再发展的信心。
本文已被编辑[雾里丁香]于2008-2-9 14:29:10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生命之花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