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最伟大的艺术珍品,一千三百年来,它们静静地矗立在荒山之中,然而,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它们被砸得支离破碎,并被盗运到美国。是谁创造了这旷世之宝?又是谁打破了它们的宁静?谁是真正的强盗?是谁在中国人心头刺上了这血淋淋的一刀?
团团迷雾中的昭陵六骏
一
1913年,是民国2年。这一年,大请帝国已经结束了自己在这块土地上长达二百多年的统治,经过孙中山与袁世凯的多次交涉,在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据正史记载,这一年,在世界东方这个古老的国度里发生了这样几件大事。
1月,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宣布撤销各地驿站,这个从春秋开始便纵横在中国大地上两千多年的古老传媒消失。
2月,太虚法师发起挽救佛教运动。
3月,国明党元老宋教人死于非命。
4月,中国第一届国会揭幕。
5月,美国承认中华民国。
6月,保定陆军军校校长蒋百里当众自杀未遂。
7月,李烈钧举兵反袁,二次革命爆发。
8月,讨袁失败,各省纷纷取消独立。
9月,首部国产影片《难夫难妻》上映。
10月,武昌起义元勋蒋翊武在桂林被杀。
11月,中国承认外蒙古自治。
12月,北京政府悬赏捉拿黄兴等革命党人。
从这些堂而皇之被载入正史的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当年中国的政局是多么的混乱,这真是“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荒唐。”
然而,几乎所有的正史都没有记载,这一年,在中国大陆腹地的陕西省,发生的一件至今令国人感到羞耻的事情,那就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雕塑作品——昭陵六骏被毁被盗。
二
什么是昭陵六骏?它们为什么会惨遭厄运呢?
位于中国大陆腹地的陕西省咸阳市西北20多公里处,有一代群山巍然矗立在渭北高原上,那山成九匹骏马奔腾之势,称为九宗山。在那里安葬着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他的陵墓被称为昭陵。
李世民生于公元599年,死于649年,在位24年,年号贞观。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被公认为垂范千秋的皇帝楷模。这位公元7世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一生的业绩,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颠峰时期,也代表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国力的顶峰。
李世民18岁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攻占长安后,李渊称帝,建立唐王朝,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李世民具有杰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在唐朝的建立和平定天下各路军阀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也积累了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他在遭到太子李建成的陷害时,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逼迫父亲李渊让位,夺取了皇帝宝座。
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繁荣富强的鼎盛时期。在李世民执政的23年中,他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虚心纳谏,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等一批卓越的政治家的辅佐下,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顺应历史发展的政策,开创了社会安定、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民族和睦的一代盛世,史称“贞观之治”,从而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在作战中路过九宗山,见山势雄伟,四周松柏环绕,这位戎马一生的皇帝,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百年之后理想的栖息之地,便下令因山建陵,从此,唐朝改变了中国数千年帝王平地堆土为陵的传统,而把陵墓建在山中。
公元649年,李世民在食服丹药后中毒身亡,安葬在昭陵。
三
昭陵山峦挺拔,沟壑纵横,山环水绕,有泾水环绕其后,渭水萦带其前,主峰海拔1188公尺,远望直插天宇,气势宏伟。
昭陵工程是由唐代著名工艺家、美术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仿照唐长安城的建制精心设计。
当时的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廓城组成。
宫城居全城的北部中央,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宫城之南,为百官衙署,外廊城从东南北三方拱卫着皇城和宫城,是居民区。
昭陵也按照长安的布局,将陵寝建于陵园的最北部,相当于长安的宫城。宫城地下是玄宫,在地面上围绕山顶建为方型小城,城四周有四垣,四面各有一门。
玄宫深75丈,设石门五道,中间为正寝,是停放棺椁的地方,东西两厢排列着石床,床上放石函,内装殉葬品。墓室到墓口的通道上,用三千块大石砌成,每块重二吨,石与石之间相互铆接。
在主峰地宫山之南,是内城正门朱雀门,朱雀门之内有献殿,是朝拜祭献之地。
在主峰地宫之北,是内城的北门玄武门,设置有祭坛,以五层台阶组成,愈往北伸张愈宽,平而略呈梯形,在南三台地上有寝殿,东西庑房,阙楼及门庭,中间龙尾道通寝殿,是昭陵特有的建筑群。
在司马门内列置了十四国君长的石刻像。这些石像在早年已遭破坏,今可见者有七个题名像座,几躯残体和几件残头像块。
昭陵的寝宫,是供奉墓主饮食起居的地方,起初建筑在陵墓旁边的山上,后因供水困难,移到山下,称“陵下宫”,在山陵的西南脚下,与南面的朱雀门大致在一条线上,后因山火焚毁,就移于封内的西南方的瑶台寺,距陵18里。
公元七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名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的杰出人物大多安葬在昭陵,在昭陵南边,以昭陵为中心构成了庞大的扇形陪葬墓群,东西绵延13公里,南北10公里,这是中国历史上面积最大的皇帝陵园。初步测定有陪葬墓188座,昭陵是中国古代杰出人物最集中的地方。
陪葬墓群的位置根据墓主生前与皇帝的关系和官职品级排列,皇妃和受皇帝宠爱的王子、公主埋葬在离昭陵地宫最近的地方,山下陵区左边为文官,右边为武官,依照他们生前官衔职位顺序向外辐射。
四
在祭坛东西两庑房内,安放着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艺术珍品,浮雕石刻“昭陵六骏”,这组石刻立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分别表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开创唐帝国重大战役中的鏖战雄姿。有平刘黑闼时所乘的“拳毛騧”,平王世充、窦建德时所乘的“什伐赤”,平薛仁杲时所骑的“白蹄乌”,平宋金刚时所乘的“特勤骠”,平窦建德时所骑的和“飒露紫”。昭陵六骏各高2·5米,横宽3米,皆为青石浮雕,姿态神情各异,线条简洁有力,威武雄壮,造型栩栩如生,显示了我国唐代雕刻的艺术成就。据载,唐太宗十分喜爱自己在战场上所骑坐的六匹骏马,于贞观十年下令雕刻六骏置于自己的墓旁,并亲自写了有关六骏的赞词,由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
昭陵六骏分别叫做“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勤骠”、“什伐赤”和“青骓”。
这是一组读起来颇为拗口的文字是什么意思呢?一千多年来,昭陵六骏的名字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因为他们是六组用汉字语意无法理解的名字。有人推测是波斯语,有人判断是粟特文,也有人认为是突厥文或梵文,但一直没有结论。
20世纪后期,中国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葛承雍经过三年多研究,终於解开了“昭陵六骏”名字来源的谜底。
1996年开始,葛承雍以突厥语作为突破口,分析了贞观年间唐帝国外域贡马、俘获战马、互市买马和隋宫厩马等四种不同途径进入中原的“胡马”,认为大都来自突厥或突厥汗国控制下的西域诸国。
葛承雍还从马种学上分析了昭陵六骏的来源产地,在骏马类型、体质结构、杂交特点及外观造型诸方面缜密论证了六骏中至少有四骏属於突厥马系优良品种。
通过语源学研究,葛承雍确定昭陵六骏名号也不是中原本土之名。他利用突厥语作为解谜的“钥匙”,考释求证“拳毛騧”应源於“权於麾”国的大良马,“什伐赤”应是突厥高级官号“设发”命名的坐骑,“白蹄乌”应是一匹冠以“少汗”荣誉性专名的坐骑,突厥语“少汗”应是汉语“白蹄”真正的原意;“特勤骠”的“特勤”是突厥常用的一个官衔;“飒露紫”还原为“沙钵略”,含义就是“勇健者的紫色骏马”;“青骓”来源於突厥文,指来自西方大秦的骏马。
“昭陵六骏”来源的破译,不仅解开了历史之谜,第一次全面诠释了六匹骏马来自突厥汗国及其控制下的西域诸国,也完整地勾画出六骏的马种原型,证明了早在一千多年前,北方草原民族与外来文明已与中原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
五
2003年,一支考古队在昭陵进行考古发掘,意外地发现了昭陵六骏残块,从而证明昭陵六骏在一千多年前已经遭到了人为的破坏,那么是谁有意在破坏昭陵六骏呢?
这两件石刻残块是考古工作者在对昭陵祭坛进行发掘时发现的,这两块巴掌大的石块,分别是马腿的腿腕部分和马腿的蹄腕部分,其腿毛皆细腻而清晰。
昭陵考古队队长张建林说:“这两块石块是在清理东边三骏时发现的,属于唐代文化层范围。如果不是雕刻完成不久就‘离开母体"埋入地下的话,石头上的腿毛和雕刻的棱角不会保存得如此完好。”
由于昭陵六骏分为东西两列,东边的三骏分别是特勤骠、青骓和什伐赤。专家们首先以残块与特勤骠进行拼对,发现怎么“拼”都不合适;转而跟青骓拼接,突然发现腿腕残块放置在青骓右后腿上后“严丝合缝”,蹄腕残块放置在青骓右前腿上也基本合适;且都与什伐赤不相合。
西安碑林博物馆馆员马骥说:“经过上千年的风雨剥蚀,与两件残块拼接后的效果相对,现在的昭陵六骏石刻表面已经被蚀‘矮"了大约一厘米厚。作为一种高浮雕艺术品,昭陵六骏的原貌比人们印象里的六骏更具神采。”
西安碑林博物馆副馆长赵力光说:“通过两件残块的成功拼接,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唐代六骏那饱满、细腻的艺术魅力,领会史书上所谓的大唐气象。”
至于六骏何时被破坏的问题,专家们认为最晚不会到宋代。西安碑林博物馆馆员李举纲说:“残块上纤毫毕现的腿毛和现在六骏的严重剥蚀情况,说明六骏很可能在晚唐时遭到了破坏。”
此外,两件残块成功拼接之余,专家们还发现青骓的后腿曾经被后人“修饰”过。马骥说:“腿腕残块的完好拼接,使青骓马后腿的长度显得不匀称,而青骓边框上也遗留下了明显的‘蹄痕"。”
那么,从19世纪开始直到20世纪中期,西方列强中的许多不知羞耻的文化强盗来到中国,他们睁着一双双贪婪的蓝眼珠,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寻找宝藏。这其中就有法国商人格鲁尚和德国商人阿道夫·沃什。
1912年,法国巴黎商人格鲁尚在北京的想抢在阿道夫·沃什和马塞尔·宾的进货员达尔美达之前弄到这些石骏。他派遣了一位名叫戈兰兹的助手去办理此事,指示他以最快的速度,稳妥的方式将石骏运出当地。1913年5月,石骏被运出昭陵。途中,运输队遭到当地农民的拦截,珍贵的石骏被推下山崖。残碎石骏被没收并托交西安博物馆,它们后来被售于卢芹斋先生和马塞尔·宾。
卢芹斋是民国时期有名的大古董商。卢原籍浙江,祖上官运亨通,家境富裕,在同乡、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帮助下。他与几位合伙人一起开办了通运古玩公司,并接连在巴黎、北京、上海和纽约开设了来远公司,在此后的50年内,中国的陶瓷、绘画、青铜器及雕刻通过卢芹斋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与美国的各大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手中。
1914年冬,卢首次来北美开拓生意时,遇到时任宾大博物馆的高登馆长,二人相见恨晚,结成朋友。当时,高登正在为建设中的宾大博物馆圆形大厅的揭幕展作准备。1916年2月的揭幕展,高登专门邀请了世界上各大国的古董商参展,要求他们精心挑选展品并标明价格,以便由参加开幕的慈善者自由挑选,认购捐赠。
卢芹斋当时也在邀请之列。昭陵两骏当时就在卢的手上。1918年3月,高登馆长第一次在纽约大都会库房看到这两匹马,非常兴奋,很快致信卢芹斋:“我会从博物馆的角度提出一个最佳方案,与我的同仁商讨购买的可能性。”
在购买两骏的经费尚未落实之前,高登先采用“借”的方式将这两块浮雕运到了博物馆。以借展的方式最终达到购买,这已成为卢、高之间多年合作的常用手法。5月,两骏用火车专列从纽约运至费城,次日到达宾大博物馆。卢芹斋给两骏的开价是15万美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宾大博物馆为筹措这笔资金费尽心思。
1919年1月,卢再次要求高登尽快付款。为了延缓付款时间,宾大博物馆使出缓兵之计。他们用2万美元从卢芹斋手里又买了些青铜器,一方面暂时解决了卢的燃眉之急,一方面又争取到了15个月的筹资时间。15个月过去,15万美元仍无着落。卢写信给高登说波士顿一家博物馆新得一批赠款并准备购买其中的一匹,要求速快。
1920年底,事情终于有了转机,一个叫约翰逊的慈善家先捐献了5万美元作为启动基金,后又追加到15万。经与卢芹斋协商,宾大博物馆成功地将购买两骏的价格降到了12万5千美元。1921年,最后一笔余款支付。至此,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就从中国古董商卢芹斋手中“合法”地拿走了这一世界级的中国国宝。
每逢接待来自中国的游客或是专家学者时,宾大博物馆在两骏的问题上总是显得很矛盾:两骏毕竟是中国的宝贝,是从中国的土地上偷运到美国去的,此时收藏在他们的博物馆里总觉得理不直气不壮。但从另一方面说,这宝贝毕竟不是他们亲手偷的,而且是花了大价钱从中国人手中买来的,因而他们又觉得自己很无辜。所以,他们总是很急切地表白:这两骏不是他们盗的,而是从别人手中买来的,他们有发票,有各种证据。其实宾大博物馆与卢芹斋的买卖关系仅局限在纽约和费城之间,盗运昭陵两骏和宾大没有什么关系。此前,我们一直在谴责宾大博物馆的掠夺行径,甚至将这种谴责写到了唐昭陵六骏的文物说明中。
80多年过去了,昭陵两骏与故土隔海顾盼,团聚无期。
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陕西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两次到美国访问时,都专程去费城的宾大博物馆,探望了“飒露紫”和“拳毛騧”。
他说,宾大博物馆很大,圆形大厅是其亚洲艺术馆里的一个陈列大厅,里面陈列着唐三彩、石刻、壁画、青铜器等,种类很其全,这些珍宝全是中国的。“飒露紫”和“拳毛騧”就陈列在大厅一个入口的左侧,两骏四周都有砖砌的边框。很明显,两骏的身上有裂痕。
“自家的东西,却要跑到美国去看!”据吴永琪说,当时他所在的陕西省文物工作代表团曾与宾大博物馆谈过归还两骏的事,但一谈到这个话题,对方就回避,或顾左右而言他。问得急了甚至冒出一句:你们拿两个兵马俑来换吧!这一条件,中方显然不能接受。
昭陵两骏虽属被盗运,但是中间几经转手,美国宾大博物馆在购买两骏时的程序又是合法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两骏回归的难度。由不合法到合法,我国不少流失海外的文物难以回归,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本文已被编辑[文清]于2008-2-9 0:16:24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石岗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