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月的一天,郑书记把我叫到他办公室说:“党委有一个想法,打算叫你到中学当校长,你看怎么样?”我的心一颤,那可是个老大难地方,干不好非得扔那儿,怎么想到我头上了。郑书记说:“中学正乱着,问题始终没能解决,社会上反映很大,中学成了每次职代会的讨论焦点。外引人才进不来,内选人才又很难,你正年轻刚好党校毕业,不妨试一试吧!”我直摇头地说:“郑书记,别人都没干好,我怎么能行,不懂教育又没有经验。”
事过几天,郑书记又找到我说:“党委作出了决定,当校长去吧!宣传部长职务不免,中学的问题解决了可再回来,只要搞好,措施办法人事由你定,党委支持你,大胆地干吧!”当时听到“定了”两个字,我的头“轰”的一声,很意外,这真是赶鸭子上架呀!由于中学的问题全场职工队伍出现不稳定孩子纷纷送往外地,很清楚,组织上这样决定也是处于不得已。我是一名党员,在组织需要自己的时候,再难也不能再说别的了。我说:“郑书记,我去!服从组织上的决定。”
这所初高完全中学,多种因素导致每个学期都得换一个校长,历任校长谈起学校的事情来,都有难以言表的苦楚。热闹的春节里,我看望教师,走访学生家庭,翻阅教育文献,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梳理剖析学校的症结,我认识到学校的出路只能是改革了。好心人提醒我说:“改革风险大,社会关系复杂,要多考虑考虑自己吧。”听到这善意的劝告,自己觉得没有退路,还要以事业为重,既然当上了这个校长,就得向组织负责,不能辜负组织对我的期望。经过周密的思考,拟订出一整套教育教学的改革方案,方案很快被党委批准了。
大年十五还未过,教职工们被通知提前上班了。我说:“大家现有的职务都被取消了。”台下鸦雀无声,我指着黑板上张贴得《机构部门职位、学年后勤编制职数》、《竞聘岗位条件及程序》说:“谁想干什么,可重新选择自己满意的岗位了。”有人问:“按这个聘任职位数,我们中间有些人的饭碗得叫你砸了,没了饭碗,你负什么责?!”我说:“不是我给砸的饭碗,而是我们自己砸了自己的饭碗。大家知道,初一年级的及格率0、5%、初二年级的及格率1、44%、初三年级的及格率5、56%,这样一个教学成绩的学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你们扪心自问应负什么责,我们的脸发不发烧呀?”有人问:“我们有编制,有国家干部身份,你说拿下就拿下,合适吗?”我说:“编制和身份是不变的,量体裁衣,量才适用,对己对事业都有利。一句话,就是能干点啥就干点啥去吧。”接着,我说:“今天检验各位老师的办法就是考一下试,成绩就作为上岗的首要条件。”那天,当场考了试。老师的考试成绩张榜公布了,有些人蔫了。一周的时间里,大家经过书面申请双向选择,分层竞争上岗。对落聘的人员逐一谈话,做耐心思想工作。根据意愿可外出进修提高,准备参与下一个聘期。有些人被安置到了后勤。
有人告诉我:“你捅马蜂窝了,下来的那些人都有背景。”“能照顾就照顾照顾,能变通就变通一下,为了工作犯不上。”有人托人情说我不给面子,有个别领导给脸色看我不理会,有人到我办公室撒泼我耐心说服。一天夜深,家里的玻璃被砸,扬言走着瞧。我想,如果照顾了他们,就坑了学生,怎么办?
1988年2月28日,在场工会礼堂由机关科级以上干部和场党政领导参加的聘任教师签字仪式隆重举行了。党委张书记到会讲话,他说:“今天搞得这么隆重是党委的意图,是说明中学的改革是正确的,党委坚决支持。如不改革,中学的人浮于事、教育教学质量差的难题就难以解决,为了教育,为了孩子,为了农场的发展只有改革。”有党委的支持,坚定和鼓舞了我改革的决心。在教师中推行了全方位满负荷目标量化管理,对聘任上岗的教师实行了动态聘任合同。把教育教学成绩的提高幅度、升学率、差生转化率等作为硬指标考核。工资实行基础工资、工作量工资再加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工资。教师上一节课得一节课的报酬,再通过教师的操行考核教育教学成果获得奖励工资。对在全年目标管理考核前十名的有入党要求的教师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并依据年终目标考核结果推荐各级先优摸的表彰。教师们说:“有目标有劲头有压力有奔头。”对学生实行全方位品德操行量化管理,把“起床、跑操、宿舍内务、食堂就餐、早读、早课、间操、午睡、第二课堂、晚自习、就寝”每个环节进行学生行为目标量化,跟踪考核汇总整理,每天登记公布在“全校学生品德操行监护管理动态板”上,各班各年级学生管理情况得到及时全面地公示,发现问题能及时解决。对每个学生实行品德操行百分管理制度,在一个学期里给每个学生品德操行100分,如违反品德操行监护细则就扣分,做好人好事就加分。上学期有132名操行分不足60分的被列为旁听生,其中,有125名在本学期考试成绩达到了班级平均分又被转为了正式生,学校张榜公示并给家长发了喜报。对学生的24小时品德操行监护,很好地制约和规范了学生的行为要求,诱导学生多做好事不做坏事,形成了讲学习做好事的风气。
为了方便和学生的沟通,在我的办公室门口,挂了一个校长信箱。贴出公告,号召同学们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给我写信。来信很多,我每天都要把来信整理归纳逐件落实。有一天,一个同学来信说,给他上课的老师讲课不认真。我立即组织教研组到了这个班听课,课后进行了讲评,指出了问题,这个教师受到了触动。一个同学在来信说他们吃得是粘馒头,炒菜象猪食,问我能不能管一管。到了吃饭的时间,我拿着碗筷到食堂和同学们一道站排买饭,亲口品尝并现场办公。
为建立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机制,做了三项规定:每个月召开一次家长会,增进老师与家长的沟通联系,指导家长共同教育孩子;每个学期要进行一次军事训练,学生作息实行军事化管理;每个季度邀请公检法的同志讲解法律法规知识。
几千人的学校没有操场,多年失修的二层木床夜间摔伤了学生,老化的电线破旧的宿舍需要改造。向上打报告,财政无力解决。在主管教育于副场长的支持下,我四处募捐:筑路队出车出人修垫了15000平方米的操场,机修厂焊制了铁床600个,建筑公司出工出料改造了宿舍和围墙,学校面貌得到了改善。学校发生了变化,受到了家长的赞誉和社会的好评。
一位领导带领有关部门到学校检查工作,当他看到墙上挂的学生品德操行监护管理板的时候,摇头说:“监——护?这不成了监狱了吗?”我在一旁解释说:“中学生在家里,家长是他的监护人。在学校里,学校是他的监护人。”他背着手楼上楼下转了一圈,在办公室落座后说:“成绩还是有的,但是有些说法是否妥当,譬如监护呀。有些做法是否符合国家政策,譬如国家身份的教师叫他去干后勤呀等等,还得脚踏实地干工作吆。”随同来得一位场纪检委领导说:“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像个样子了,付出了你不少的心血。学校变了这是事实,有目共睹谁也抹煞不了的。希望多总结经验,克服不足争取更好的进步。”我非常激动,双眼噙着泪,只是点着头,啥话也说不出。
一天,来了四个人叫我给他们倒出一个办公室,我问干什么,他们说有问题调查。这四个人在学校活动了一周后,无声无息地走了。这个调查引起了学生教师之间的不稳定,有人说学校又要完了,好景不长呀。社会上说中学出了问题。我走到那里背后就有人在议论什么,感到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向我压来。我和往常一样,早晨5、30和同学们一起跑操,晚上十点按排住宿的学生都睡下了熄灯了我才回家,妻子不开门:“人家越整你,干得越来劲了,学校不是你家吗?别回来了!”深秋的夜晚,寒风习习,回到办公室我有了自己的思考。第二天,我对妻子说:“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我越是要干好,因为我是党员,这个时候趴下了学校和孩子怎么办。”我找到场党委领导,领导说:“有人写信反映你占用募捐款的问题。经过调查,募捐的单位都是无偿出的工和料。调查一下,搞清楚问题是对你的负责吗。”
中考开始了,学校的考试成绩排全垦区第三,垦区教委吴处长看到了这个成绩很惊讶。专程来到学校考察,他未惊动场领导,他一头扎进了学校。他走进校园、宿舍、教室,一边看一边说:“变了!变了!过去的宿舍插不进脚,到处是粪便杂物,教室的窗户扇都没了,上着课学生就跳出来了。”他非常重视地听取了我的汇报。1988年8月下旬,垦区在农场召开了由各单位主管文教的场领导和教委主任参加的现场会。我介绍了全方位满负荷目标量化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做法。把我的做法作为教育改革的成果推广全区。在垦区教育年度检查通报中指出:“这所中学是一所校改稳步扎实,师生精神振奋,管理制度新颖合理,教学秩序井然,改变面貌快,提高幅度大的学校。”
教育改革为中学注入了活力,科学的管理把中学引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作为农场唯一的一所中学,无疑是给农场的职工们带去了希望。
当年我打破教师工资重新核定编制对教师实行竟聘上岗,实际上触及到了许多政策的问题。这种打破常规既定的规则,冲开俗成的思维局限,不用说,八十年代在一个边境的农场,就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国教育的体制也没能完全放开。难怪当时出现种种矛盾的碰创和发生的不同反响,在今天看来都是再所难免的。在急难之下,党委叫我当这个校长,是对我的信任和重用,使我在矛盾大困难多的工作环境中得到锻炼。虽然我一生从事了十几个工作岗位,这个校长的经历却成了我难忘的记忆。离开农场已十几年的我,每当回到农场,站在中学的教学楼下,总会使我思绪起伏浮想联翩久久地不能离去——。
-全文完-
▷ 进入生命之花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