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谈《武侠版》与21世纪大陆新武侠衾衾

发表于-2008年02月04日 晚上9:16评论-3条

浅谈《今古传奇•武侠版》与21世纪大陆新武侠

一、一本杂志和它缔造的江湖

现在或者将来的某一天,倘使有要著录中武侠小说的发展史,那么不管他从哪一个角度来叙述,2001年9月9这个子,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忽视的。这一天在武汉,在这座洞庭之北、云梦之畔、长江与汉水交汇处的古老城市,《今古传奇•武侠版》悄然问世,自此,沉寂了近半个世纪的武侠小说在中大陆掀起了新的热潮。

《今古传奇•武侠版》(以下简称《武侠版》)的创立,意义是空前的,因为从来没有一种刊物,会以如此严谨的态度对待中的武侠小说,也从来没有一个团,能如此极大限度地将中的武侠爱好者团结到一起并发扬壮大。

《武侠版》试刊号卷首,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舒少华针对90年代后期的武侠格局写了一篇相当于发刊词的文字,文中提到:

“本刊将秉承传奇本色,发掘武侠精髓,弘扬侠义精神,展现江湖风云,与广大读者一起,共同构筑一个理想的、轻松有趣的精神家园。”

今古传奇报刊总社的网页上“武侠版简介”一栏中亦贴有“武侠版刊物风格”,指明《武侠版》为“中第一家武侠小说杂志”,并力图从三个方面为自己定位:

其一是大众。以读者为本位,又有自鲜明特色,老少咸宜,雅俗共赏;

其二是文化。弘扬“侠之大者,为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现武侠小说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尤其着重现强烈、深沉的民族和社会责任感,将武侠文化培育一种优秀的先进文化;

其三是先锋。高举“中第一家武侠小说杂志”的大旗,既以对传统的良好继承,又以对先锋的顽强探索,开创一种新的武侠风气,做21世纪华文武侠小说的先行者和领羊;

这三点的核心旨归,与整个《今古传奇》报刊总社提出的“今古传奇”(《今古传奇》杂志社将二十余年的办刊理念,概括为“今古传奇”,其精髓是传奇、通俗、大众。它包括:①独特的题材;②精彩的故事;③明晰的结构;④传奇的物;⑤特定的手法;⑥雅洁的语言;⑦优美的包装。该理念以“中气派,民族风格,大众意识,时代精神”为编辑方针;以“奇、、趣。无奇不传,有有趣。传奇而不离奇,通俗而不庸俗。”为作品特色,具到《武侠版》,则转化为“侠、、义”的思辩。)理念相应。

2004年《武侠版》以“今古传奇”为指南,结合武侠文学自发展的规律,联合西南大学韩云波教授共同提出了“大陆新武侠”的理念,提倡:1、新江湖:新江湖是都市的、当代的、复杂的、活跃的当代城市文明的缩影,将更加丰富、复杂、活跃、多元化。2、新侠:在肯定侠客快意恩仇、拔刀相助、善恶分明、正邪对立、为为民的同时,也提倡多元、相对的侠客价值观念。提倡侠客在学艺、恋爱、江湖长中追求自由,实现自我,展示独特的个。3、新验:在发展传统的侠小说的基础上,提倡和鼓励都市侠义小说、女子武侠小说、玄幻武侠小说等新题材的创作。作品将更加丰富、多元、个化、有想象力、节奏明快、有青朝气。4、大武侠:继承金、古、黄、梁、温等大家的传统,接纳当代丰富多彩的多元的文化元素进入武侠之世界,为武侠文化开疆拓土,适应新时代的精神需求,百川归流,有容乃大。(同年4月上半月版《武侠版》开始将封面右上角的“中大陆首家武侠期刊”更换为“21世纪大陆新武侠杂志”,5月上半月版移到书脊上方,2005年1月上半月版移至封面下方,为“大陆新武侠之盛世江湖”。)

围绕“今古传奇”与“大陆新武侠”,《武侠版》有针对地开辟出了一系列的相关栏目:

首先是作为作者寄语型的,刊时每期卷首的“江湖英雄帖”,改半月刊后上半月号的“侠客岛”即是,用以给作者讲述与自己创作历程有关的点滴,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正文部分则开辟主力创作栏目,包括长篇连载(2003年3月号起改为“武侠大说”)、铁血柔、武林侠影、美女江湖、江湖话、藏龙卧虎、啼笑江湖、幻灵游侠、名家新作、神州奇侠、新新武侠、等等专题;这一部分的任何一篇作品,不管是长篇、中篇、短篇、副刊,甚至是一幅四格漫画,都要严格遵循“今古传奇”的要求,通过责任编辑、主任、主编三审。其中任何一审无法通过,都无法进入到下一个流程,自然,也不可能发表。

另外,每期《武侠版》中均含有大量的副刊,主要刊登三类文字,一类是武侠小说史话,先后有叶洪生《南叶论剑》、冯湘湘《湘湘说大侠》、曹霁《侠影旧踪》等,此外还有结合知识与娱乐为一的资料型栏目“今古茶馆”;另一类是灵动的评论文字,有“易筋新经”、“武侠酷评”等栏目,刊登关于武侠小说、影视作品、武侠游戏的评论;第三类是读者和网络栏目,主要有“横刀信箱”、“侠少论坛”、“我的江湖路”等。

副刊部分是《武侠版》在“今古传奇”以外的另一大特色,也是《武侠版》区别于其他同类杂志的重要原因所在(尽管现今也有部分杂志对此加以模仿,但始终未气候),如果把正文部分比作是杂志的灵魂,那么副刊部分可说是其躯,是血管经脉,生理机能所在,这一部分非但不容小觑,甚至可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副刊,就没有今天《武侠版》的繁荣。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大凡如今还在阅读武侠小说的读者,可以很清楚地被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派武侠作者诸如金庸、古龙、梁羽生乃至更早的如还珠楼主等大师级作家留下来的忠实武侠,这部分读者普遍出生在80年代或者更早(《武侠版》早期元老型作者也大多集中在此),他们热爱中传统文化并忠于武侠小说,说起“降龙十八掌”“九真经”来是道,谈起“小李飞刀”时眉飞色舞,可是他们在读完金庸、古龙、梁羽生后突然傻眼了,因为武侠小说在金庸封笔古龙辞世后出现了一段巨大的“断层”时期,这时期由于1949年—1978年之间中大陆武侠小说被禁,使得此后的近20年内武侠爱好者们断梦难续,除了少数几位新兴作家如温瑞安、黄易等还在坚持武侠小说创作外,其余皆呈一派萧条景象,直接导致新兴武侠读物的紧缺,而事隔半个世纪后出现的“大陆新武侠”不论在内容、形式或者语境方面都与其在之前所读的作品大相径庭,今昔差距引发的对武侠文本自的深入思考由此而生,读者与作者们一样迫切需要求证一种说法。《武侠版》副刊中的评论文字正是针对此种需要而设,专家学者与普通读者齐聚一堂,指点侠道,激扬文字,在探讨中共同推动新武侠文本的发展。

第二类则是出生在90年代的新兴侠友,他们的生活跟数字媒结下了不解之缘,数不尽的文字、图象、音乐、影视、动漫、网络游戏缠绕周,他们未必看过金庸、古龙、梁羽生,但他们中有很多都玩过《剑侠》,玩过《金庸群侠传》,也真心地喜欢这类游戏中的出现的代表中文化的五行八卦、奇门遁甲,交流与互动是他们习以为常的娱乐方式,他们需要理解,需要参与,需要表达,《武侠版》副刊中的“横刀信箱”、“侠少论坛”、“我的江湖路”等栏目正是此类侠友所乐忠的。

正文的严谨与副刊的互动,是6年来《武侠版》在中大陆武侠界独领风骚(内目前仅存两本武侠类期刊,除《武侠版》外还有《武侠故事》,然《武侠故事》不论在内容、规模还是读者的口碑上都远不及《武侠版》,发行量更是远低于《武侠版》。)的内容凭借,试刊至今(2007年3月底),《武侠版》共出版138期,由最的月刊,几年内发展到现在月发行量八十余万的旬刊,拥有读者群过百万。先后集结了温瑞安、黄易等宗师级武侠作家,涌现出包括小椴、沧月、步非烟、沈璎璎、江南、王晴川、时未寒、凤歌等等一支相对稳定的创作队伍,此外还有活跃在杂志与官网周围难以计数的武侠爱好者。

出版之外,编辑部不断推出拉近作者、读者与编辑距离的主题联谊活动,2006年暑期的举办的“实习编辑”、武侠嘉年华等等皆是。此外,《武侠版》还联合全各大学文学社举办了“大学生武侠征文大赛”,发表了“首届大学生武侠文学奖”入围作品,设立“今古传奇武侠文学奖”(内设“黄易武侠文学特别奖”)。2005年金庸作品选入中学课本、上海高考出现武侠内容后,推出了“侠少杯”(2006年下半年开始进一步联合狂歌中文网扩大为“狂歌杯u—80”)征文活动,让广大中学生参与杂志的创作。并多次拜访金庸、梁羽生等大师,向其推荐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大陆新武侠优秀作者及其作品,并通过名家点评争取向更广大范围的读者推荐《武侠版》,向读者推荐作家作品的同时,也注意通过网络与平媒,向其他的语境推荐一批从期刊内涌现出的优秀武侠作者(如沧月、江南等),以此引起出版、影视、动漫等行业对本土武侠创作的注意。

通过以上“一联二赛三奖四推”,为杂志赢得知名度,为整合以“大陆新武侠”为中心的武侠产业链条铺路,为武侠文化造势。

二、成就与隐患

《今古传奇•武侠版》六年来的运作,成绩斐然,有目共睹,它带来了21世纪中武侠小说格局的新变化,改变了21世纪中武侠小说的整格局,使武侠小说原创中心开始从港台向大陆转移,并进一步反过来使武侠小说开始由大陆流向港台,从来被视为市井通俗之作,难登大雅之堂的武侠小说第一次被搬上了央视八套的《百家讲坛》栏目,第一个具有权威的武侠文学奖得以在北京大学的英杰交流中心被颁发出去,引来无数专家教授学者的关注……

然而,正如宝剑有双锋,所谓金无足赤,成就的背后总有不足与隐患,2005年4月5新网专页上,《武侠版》主编郑保纯在其发表的《〈今古传奇•武侠版〉研究》一文末尾总结道:

“《今古传奇•武侠版》创刊三年以来,推动大陆本土武侠创作的绩,能代表21世纪武侠小说创作的进展与实绩。但是一种重要的类型文学的勃兴与一本领军的刊物之间,仍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些矛盾置于一个推动武侠文化按自的规律进化的系统之中,既推动了其发展,在一些方面,又带来了深深的阻碍。市场化的追求是商业的。杂志是商业的产物,它首先的诉求是营销赢利。而精神化的追求则是非商业的,它要完一种艺术原型发展的内在的驱动,这二者常常是一对矛盾。商业会帮助作家,创造出更多的作品,同时,商业也会损害作家的鲜活的个,令有益的探索轻易地流产。古龙的创作,就是这方面很好的一个例证。作为一本新兴的杂志,如何在这两方面取得微妙的平衡,非常重要。”

这正是一位出版对自己刊物及其所处环境的清醒认识,但是作为《武侠版》的代言者,郑保纯在提出“矛盾”与“阻碍”后并未对此加以展开,更毋论透彻地分析了,幸而作为一名关注21世纪大陆新武侠的普通武侠的笔者,是可以知无不言的。

笔者认为,《武侠版》作为21世纪大陆新武侠的领军刊物,与武侠文学的勃兴之间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

其一,严格执行“今古传奇”带来的副作用。

“今古传奇”秉承一个“新”字,从新江湖到新侠再到新验,无不现这个“新”字,武侠小说要在新时代立足并发展,创新是必然的,但是任何一种小说的文创新,都总是伴随着文的过滤、净化与文的交杂、扩张而并行前进的,过程漫长而艰辛,从实际况来看,“创新”使21世纪新武侠生机勃勃,创新又使21世纪新武侠的作者和读者们充满困惑。《武侠版》创刊以来,围绕“什么样的小说才是真正的武侠小说”的话题始终争议不断,至今未有定论。比如沈璎璎笔下频频出现的巫蛊之术,步非烟的《华音阁》系列都带有浓厚的奇幻色彩;杂志社力捧的所谓“少女武侠宗师”沧月的作品也是争议的一大焦点,沧月文笔清丽,辞藻华美,写侠写得入木三分,因而时常被认为是“言”高手,相对的,侠义的分自然就淡薄了;又如台湾作家九把刀的《杀手》系列,活脱脱的是一部现代枪战片……《武侠版》将这些说是21世纪新武侠的特色,着实微妙。遗留下来的疑问是,文的创新固然重要,那么文的纯净度呢?如此发展下去,有一天武侠小说会不会无异于言奇幻加点暴力的杂糅?是不是该有什么标准加以区分?至少,新世纪武侠小说是需要重新定义“侠”的内涵的,武侠文化所包含的文精神是依然需要强调的。

其二,对新兴作者分门别类过早定位。

十几年前有出版商将台湾的武侠小说分为九大门派,新瓶装旧酒引来相当诟病,十几年后《武侠版》为方便宣传给一部分作者冠以名号,百期《侠道历程》上有“七流”(即宗师流、新传统流、仙侠流、红颜流、平民流、神捕流以及kuso流)之说,女子武侠代表沧月、沈璎璎则分别被冠以“少女武侠宗师”和“小巫女”称号,二者合二为一则称作“两生花”(令想起歌坛的twins),炒作迹象明显尚在其次,过早定型却恐怕会引来后患无穷——此后患并非指对杂志本,而更多地是指这批被冠以名号的作者今后的发展以及由此形的大陆新武侠的整气候。倒不是说分门别类有什么不对,也不是说定型有错,只是这些都需要万分谨慎,尤其不能为之过早,定型总是双方面的,一是作者的文风,二是读者认同,一旦定型,改观就极为困难了,定了型的作者,一旦文风有变,则容易引起非必要的飞短流长。沧月在清韵书院的专栏里写道“今古武侠第七期上,配合《东风破》的发表,有一个介绍我的专栏。题目很嚣张的定为‘动漫游戏时代的少女武侠宗师’——被我强烈反对,结果杂志社还是用了那个明显是炒作的标题。”可见作为当事的她,对此也是颇为无奈。作家与公众之间的对话,始终都是依靠作品本的,《武侠版》以官方名义给新兴作者冠名的做法,实在有拔苗助长之虑。

其三,杂志容量不够,影响到创作积极。

尽管有不可忽视的网络平台,然而,诚如冯知明在第三届今古传奇武侠文学奖暨黄易武侠文学特别奖颁奖典上所言:“只要为纸质的,不管是畅销还是长销的,都是比网络有价值的。”网络实在是个繁杂的系,瞬息万变,我们无法统计到互联网上目前究竟有多少在投入武侠小说的创作,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单是《武侠版》的官方网站上目前注册数就有32000之众,除此之外还有诸如起点、启明、红袖、天涯、清韵、烟雨等等各大原创中文网上的原创作者,他们中有相当部分的都曾经或者依然在创作武侠小说,并期待有一天能看到自己的作品变铅字在纸质媒上刊发,创作的群如此庞大(这还不包括那些用墨水和稿纸耕耘,从不在网络上发表作品的创作者们),而一本《武侠版》却上只能刊登15万字左右的作品,改版为旬刊之后,一年也只能发表540万字的作品,对比实在悬殊。再者作为期刊,《武侠版》篇幅容量也受到限制,作品往往都是被压制万字以内的中短篇(而在过去的时代里,我们读到的武侠小说的精品却通常是长篇),尽管推出《月末版》后可以刊登一些长篇,依然无法满足大部巨著的发表。

容量的问题实则并非《武侠版》杂志本的问题,更多地是要归咎于市场,市场的现状是,偌大一个中,偌大的出版业,却只有区区两本武侠类的期刊(除《武侠版》之外尚有一本《武侠故事》,但其销量远不如《武侠版》,而各大出版商似乎并不看好新武侠单行本的销量),加在一起都无法承受上述如此之大的创作群,更别说营造出优良的竞争机制了,由此引发出了第四个问题。

其四,一本杂志引领一种文化出现话语霸权——这个问题是致命的。

市面上只有两本武侠类的杂志,一本畅销,另一本唯其马首是瞻。

前去拜访金庸的是《武侠版》,被梁羽生推举的是《武侠版》,得到黄易资助的是《武侠版》,能在北大交流中心颁奖的也是《武侠版》。2006年岁末,《武侠版》的后已列队站着一大批名,他们或是专家或是学者或是教授或是出版,都无一例外地在谈论同一个话题——“今古传奇”指导下的《武侠版》以及21世纪大陆新武侠,于是,新世纪的武侠小说开始出现同一种声音,它的发展路线开始为一本杂志所左右着……

而当所有人都在追求一个“新”字的时候,我们发现,《武侠版》老读者们正在一批批地离开。

木剑客说:《武侠版》的读者群呈纺棰形分布,中间最宽的一块,是15—25岁的年轻读者,15岁以前与25岁以后,也有一些读者,但数量较少。

对于一本杂志来说,八十万册的发行量已着实可观,但对于一种牵制着无数人心志的民族文学来说,八十万册还是远远不够的,它的阅读群体又怎么能只限制在校园里?2006年,作家孙晓在《武侠何去何从——疯狗孙晓2006年的全新怪吼》中质疑:“六百万的武侠书呢?难道他们真的不可能回来读武侠吗?”

答案是多方面的,一番询问与思考之后,我们找到的最大原因是“现在的武侠小说变得难读了,”一位40多岁的老武侠说,“所以我宁可去随便读一些简单的东西。”这正与北大教授孔庆东的担忧不谋而合:“今天的这一代创作者,他们有比较深的文化修养,有学问,但是我希望这个学问不至于理到会影响创作……”

事实却并不如意:作为大陆新武侠的倡导者,《武侠版》在具有导向质的“首届今古传奇武侠文学奖”落幕之际宣称:“我们要求,入选的武侠作品应不断创新,兼具通俗、故事和文学艺术,富有想象力与进步的思想,包容时代精神,更合乎读者的趣味——这些,也正是以‘今古传奇’为指导的大陆新武侠与以往武侠创作的不同之处。”于是在这样的导向下,高学历和高学问正在不可避免地影响21世纪新武侠的创作。纵观几年来《武侠版》以及各大原创网站上的新武侠作品,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许多作者正在着力于适应“今古传奇”式的探索。诚然,武侠小说的后金庸时代,创新是必然的,但创新未必适合所有(包括所有的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阅读),由于竞争的缺乏,市场的形势在客观上形了《武侠版》的一言堂(就像科幻界由一本《科幻世界》说了算那样),21世纪的新武侠创作也仿佛只剩下了“今古传奇”,创新于是为了一种负担。新世纪的许多创作者们开始利用他们在学历上的优势展开了各种尝试,他们中有致力于开拓思想主题的,有致力于个风格打造的,有把大量心思用在摆弄文字与设置结构上的,也有纯粹恶搞玩票的……2007年1月11,《武侠版》主编冯知明在“天涯条”谈及杂志资深作者九把刀时说道:“我注意到,他为了显示出作品的“深度”,设置的物姓名古怪拗口、设置的故事场景过于离奇,还用了大量的生僻字……”这正是强调创新所带来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亦同样也出现在其他写手上。

一种通俗文学变得不再通俗(哪怕主题再独特,风格再突出),它怎么能不失去最广大范围的读者?——创新不是简单的陌生化,秉承“今古传奇”的《武侠版》似乎并没有对此加以深究。

我们不能过多地要求一本杂志去承担探索和振兴一种民族文学的义务,这些似乎更该交给讲台上的文学士们去做,在21世纪武侠小说的发展道路上,《武侠版》已经做了很多很多,是武侠文化缺乏关注的社会现状硬生生地将这副沉重的担子压到了这本领军刊物的肩上,杂志的商业性使得它一方面极大限度地促进了21世纪大陆新武侠的壮大,另一方面也在某些地方深深地上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当真是也萧何,败也萧何。

三、展望与期待

一种诸如武侠小说这样包含着大量国之传统的文化该如何发展和推广,没有既成的实例可供参考。我们可以想到的是,上述的种种矛盾和缺失或者都可以用两个字来避免,那就是“竞争”。中国的武侠市场一旦有了与《武侠版》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创作者们就有了更广泛的创作平台,新武侠的创作和探索才能够真正做到自由(不必拘泥于“今古传奇”),二十一世纪的大陆武侠市场才不至于为《武侠版》的一言堂,而竞争的先决条件是“得到关注”。

市场是创造出来的,关注也是争取而来的,出版商关注的是商机是读者,读者关注的是作家们的作品,作家创作作品时则免不了要兼顾出版商的要求和读者的口味,作家、读者、出版商三者之间永远都存在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二十世纪武侠小说的“断层”现象正是说明了这一点,作品的缺乏直接导致读者群的流失,出版商于是更为不屑一顾,整个武侠市场就此萎缩,这是一种恶循环。

我们需要的则是一种与之相反的良循环。

仔细地想,武侠是承认的童话,是民族的乌托邦,它引领着几千年来中文的梦想,它与整个华世界是同构的,正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中的武侠市场还是有着巨大的潜在支持者的,六百万的武侠书其实并没有消失,他们只是摇一变,做了徐克电影的观众和《剑侠缘》的玩家,因为武侠文化发展到今天,早已不仅仅是以小说为载了。

剩下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最大限度地唤醒中国武侠小说的潜在市场?仅靠一本杂志显然是不够的,《武侠版》的推出一度刺激了武侠市场的复苏,但是由于互联网的冲击,作为纸质出版物的杂志地位又开始变得尴尬,期刊的发行量与拥护群的继续拓展遇到了瓶颈。一本商业杂志缺失不该造成整个21世纪新武侠的缺失,为了21世纪中的武侠市场能够形并保持一种作者肯写,读者爱看,出版商乐意投资的良好氛围,《武侠版》决定由对中武侠文化的理解所形的“大陆新武侠”观念出发,整合出一个全新的武侠产业的链条来,希望杂志之外,出版业之外的们也都来关注中的武侠文化,2004年,韩版网络游戏《墨香》来到中找到沧月做了代言正是这个产业链条的功例子,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有一天,张艺谋、陈凯歌拍电影要找新武侠的写手们拿剧本了,金山、盛大等网络公司开发新的游戏要找新武侠的写手们要背景框架了,高校的课程里开始设有武侠小说的研究课题了,21世纪的武侠小说才真正可说得上是繁荣了吧!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衾衾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首号狼柔情点评:

读其中
享其意
建议精华
其精在其文

文章评论共[3]个
首号狼柔情-评论

问好作者
  【衾衾 回复】:呵呵,问好编编。 [2008-2-5 14:45:53]at:2008年02月05日 凌晨2:32

dtlee-评论

新年快乐!at:2008年02月06日 中午2:52

明日落花-评论

我是<<武侠版>>的铁杆迷,你分析的如此透精细,我喜欢。我写了好一些武侠小说想拿到武侠版去投,但是总觉得拿不出手,太喜欢那里面华丽的文字,太忠于武侠多谢你的文字!!at:2008年12月11日 晚上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