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社长是理性的经济人。
社长的目标:获得个人最大的利。
三个条件:
1、报纸的发行量和报纸的可读性关系不大。因为报纸是机关报,订数有行政命令干预。所以,报纸办得再差,订数也不会有太大的下滑,因为所有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都会、也都必须订阅。甚至,如果发行情况不好,还可以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迫某一类人(如公务员、财政供养人员)必须订阅。因为是机关报,是传达领导机关声音的报纸。报纸办好了,因为报纸性质的限制,读者群也不会有太大的扩大。
2、社长的利以政治地位为核心。因为社长是行政人员,工资是“死”的,跟工作成绩和量不挂钩;其他收入,如津贴、补助,和工作成绩的关联程度也不大。这些工资外收入,只跟职务有关系。除此外的收入,作为一个经济人,可能会有所追求。但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一般不会冒风险去获取。因为腐败、贪污、受贿等收入,均有可能东窗事发。所以经济的利在社长的职位上,不会有大的变化。有变化的只,只能是政治上的地位。比如:调整到更有实权的职位上,如经济部门、核心部门一把手,地方一把等。
3、社长的政治地位不取决于报纸的质量和效益,而取决于上级的决定。这点不用分析,大家自有体会和判断:干部职务变动的关键因素在什么地方。
推论:
办一份报纸,有几种选择:
1、办好看的报纸。一种是追求思想性、趣味性、现实性的统一,雅俗共赏。这样必然要涉及一些批判、必然会触及一些利益集团或者社会(某些团体)的习惯方式,也必然会招致一部分人的敌对。理论上行得通,但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抵抗相当的反对意见,承受相当的社会和领导压力。且还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境界。这样办报如果运气好,遇到好领导,可能会得到赏识。但也可能会得罪相当的领导。
再一种是追求趣味性,迎合大众感官的剌激。这样与报纸的地位不符,必然招至上级领导的反对,基本上行不通。
2、办平庸的报纸。四平八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泛泛而谈,报喜不报忧。本地区的诸位领导平均着墨,平均上报率。这样办报省事、轻松,不承担风险。但也不会得到领导赏识。因为工作是平庸的,每位领导上报率是平等的。任何无法讨到任何领导特别的欢心。
3、办迎合某些领导口味的报纸。主要版面围绕上级说话“管用”的某几位领导,提高他们的见报率,加大他们思想的宣传。其他版面四平八稳,保证不得罪领导。这样,盯准了的几位领导,会对社长有好感,而其他领导,至多对报纸有点意见,而不至于敌视社长。
结论: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在规定的条件下,在上述三种选择中,显然会选择第三种。
结果就是社长办四平八稳的报纸,个别几个领导频频上报,一段时间后社长另有高就。
说明:
当然,这还不是一种最坏的假说。如果前提改变一下,社长只是经济人,而不是理性的经济人。那么,他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个人短期最大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
这当然绝对不是最好的假说,最好的假说是社长是理性的经济人,但报纸的发行量和报纸的质量挂钩,社长的职位变动和报纸的质量、效益(包括社会和经济效益)有相当大的关联,那么社长就要考虑选择办思想性、趣味性、现实性的好报纸。
这只是一种可能的趋势。因为现实的情况基本如推论。但这种选择在具体的情况不一定会成为必然,因为社长还有可能不完全是经济人,有可能是社会人。社长追求的,有可能还有自身价值的实现,理想主义的实现,对公平、正义以及传统价值观念的努力等。所以,社长的人品还会对这种推论进行修正。
但是,就象我们不可能假设所有的人都是经济人一样,我也不可能假设所有的人都是社会人。而当一种制度或机制给社会中所有的人形成这样的认识:只有做经济人才是最合算的选择时,社会人也会逐渐变为经济人。
最后一点,制度应于法严密,而且应主要防止最坏的可能,防止人为恶而得不到追究,而不是把所有的人都往好的方面假设,疏于对可能出现的坏的情况的预防。
-全文完-
▷ 进入扬弃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