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你听,那一座小城的声音梅香如故

发表于-2008年02月03日 上午11:50评论-4条

略品廖念钥小说的特色

每一种生命都有自己的声音,只是各自表现的手段不同而已。作家的文字其实也是在表现着不同的声音,这种声音或许是时代的强音,或许是生活的角落的私语,或许是作家灵魂的呐喊。而有一些作家的作品却可以让我们听到一个城市的声音,沈从文的小说我们听到湘西南凤凰古城淳朴,老舍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听到老北京的京腔京味;李颉人的作品我们可以听到老成都的原汁原味,因此,他们的作品至今仍旧是中国文坛的一座座丰碑。

如果你想通过文字听到一个中国毫不起眼的城市的声音,雅安本土作家廖念钥的小说就是不得不读的文字,在作家的小说中可以听到这个中国西南腹地小城的各种声音,从这些声音里我们可以体味到人生百态的酸甜苦辣,感受到社会底层小民的生存艰辛,听见社会底层发出的呻吟和呼喊,从而引起我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唤醒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崇尚自我的红尘烟云里渐已冰凉的情感。由此,我们自然会为作家坚守平民视角的写作追求而感动,我们会深刻感受到其作品的人道主义色彩和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产生敬意。

一为人性的弱而动容

廖念钥的系列小说《雨城》、《爱与恨的漩涡》以及即将出版的《小城故事》以纪实的手法,以共和国的政治发展为脉络,展现了一个小城市里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最真实的生活原状。小说主人公六一(陆懿)三年困难时期十岁成了孤儿,从此开始飘浮不定的苦难生活。在六一坎坷的命运中,我们接触到一个城市最底层的那些为生存而挣扎的人,那是一群因为无法自己主宰自己命运被抛进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为了生存,他们卖力气,小偷窃、欺骗、相互算计、耍小聪明,他们经不起色的诱惑、金钱的诱惑、权利的诱惑。他们竞相显示了平民百姓最真切的一面,善良与丑恶的交融,真诚中包含了几分虚假。六一就是在这种世俗环境中成长为起来,他的身上随处可以见到一个环境造就的有血有肉的当代中国草根的形象。同时,当代中国社会底层平民曾经的生活状态也如画卷般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经历了共和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也经历了共和国经济繁荣的日子,“粮食关”、文革武斗、三线建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改革开放、下海、下岗、国有企业改制等重大的这些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包含其中。六一所经历的社会变革正是共和国从站立起来,蹒跚学步,直到大步走向强盛的一个艰难的历程。在这个艰难的历程里,每一个人都为此付出了血泪的代价,尤其是身处社会底层的平民,在每一次社会变革中他们所处的地位致使他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对于他们来讲,命运只是飘浮的浮萍,随波逐流,生存下去就是道理,正如余华所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1)”六一实际就是一个城市历史的艰难之中这些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要活下去的人们的一个典型的符号,经历过或了解那个物质和精神贫乏的时代的人,对廖念钥的小说中六一们的人性之弱感同身受,为之而叹息;没有亲身体验的年轻人,在作家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那个物质匮乏的艰难的岁月,六一们是如何“熬”过来的;于是,他们心灵为之而颤抖:这个城市里原来还有这样的生活;有了这种想法,作家的初衷也就达到了。那就是作家本人常说的一句话:“为平民而写作,记录雨城过去的事情。”那么,若是要了解中国小城市建国以来的平民生活,我们可以从廖念钥的作品中找到许多,那些随着时光而去的东西,可以走进一幅为了活着而奔波、煎熬、哭泣、死亡、出卖肉体和灵魂的那些社会底层的众生图。

廖念钥的小说之所以能够让读者为六一们的人性之弱而动容,赋予感叹、同情和怜悯就是因为其中的人物,我们都可以从我们的生命历程里,在我们的周遭可以找到相识、相闻、或相似的对照,那些小人物的某一个瞬间的片断,可以刺痛我们的业已麻木的神经,感受到生存的艰辛,小人物那种命运的无奈;同时,我们也从这些最不起眼的底层人物看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性格、努力向上的精神,从而引发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的魅力所在。

二在残酷的悲情中震撼

在廖念钥的系列作品中,最为震撼人心的是作家用残酷的笔调叙述方式。这应该是首先同作家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作家出生的和成长的时代和主人公六一生活的时代处于同一时期,而且“廖君出生城市平民,掏过沙石,拉过架子车,做过泥水匠,下乡担过知青中国地,一面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所以能够:“以其对社会底层人生世像众生的真是描绘,对人物心态探幽缩微而震撼人心”(2),因而,身临其中的写作自己熟悉的生活,使得廖念钥的作品在不自觉中感受到生活的重压,聆听到一个城市最真实的的呻吟,那来自社会底层的呻吟声会让读者动容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的沉重和残酷。在廖念钥的作品中读者可以随时感受到饥饿、寒冷、失业、死亡,遭遇到陷阱、算计、迫害、歧视和欺凌,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下,那些活着的人要忍受难以想象的来自肌肤和精神的痛楚,不敢对生活稍有懈怠,那是怎样的人生?

这种残酷的美学笔调始终贯穿于作家的作品中,六一们的异乎寻常的命运,跌宕坎坷的经历表现出人生可怕的一面。叔本华在论述悲剧时指出“演出人类难以形容的痛苦、悲伤,演出邪恶的胜利,嘲笑人的偶然性的统治,演出正直、无辜的人们不可挽回的失陷。”(3)六一及其周围的人的生存形态的残酷正是叔本华悲剧理论的极好的范本。

在廖念钥的系列小说中,总是有个现象出现。作家大量以优美的笔调描述着雨城这个西南小城的美丽迷人的景色,接着就开始讲述六一们生活在这个城市所遭遇的苦难,在《雨城》开始读者可以找到这样的写作方式,美丽的景色下六一、常老二、郭疯子、余桶子等都处于不断寻找工作,不断担心饥饿,狭窄昏暗的住房等等;在六一作为知青下乡的乡村读者看到美丽的景色中,六一、武和尚、田教士,田大妈、白玉兰,一个个演绎出自己被歧视,欺凌,死亡,痛苦、被冤枉的人生悲剧。即便是通过向公社安部长献身而提前找工回城,后来贵为权贵的洪玉环实际也是经受被侮辱和戏弄的过程和被爱情拒绝的失意。《爱与恨的漩涡》中作为大学生的六一去又从同学黑牛、颜醉的不幸,六一翻越夹金山,作家运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夹金山如诗的雪景,却又在这种诗情画意的景色中暗藏杀机,使六一穷困的付不出饭钱的常老二重逢,差点葬身雪山,与孤苦的麻风老人相遇;即使是六一作为教师、作为工厂职工,暂时有了稳定的工作,也是在讨薪、跑调动中动荡着,而到了《小城故事》中,六一在经济变革的进程中,企业改制中作家也借六一的眼睛不断目睹下岗工人的生存艰辛,失业后夫妻的反目、离异,下岗工人孩子的流离失所。作家就是这样无情的撕开了一个城市浪漫和美丽的面纱,将这个城市的最真切的生活一面展示在读者面前,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随着小说人物一起在一段段如斯的岁月里,在压抑、痛苦,哭泣,愤怒,哀嚎之后。捡起生活的一份沉重,撕裂记忆中的伤疤,从而笑对自己的所遭遇的不公和失意,坚定了活着的信念和勇气,也引发我们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的冲动,因为,和六一们的时代相比,我们已经幸运了许多。

在文学艺术的审美经验里,人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强烈的对比使人的灵魂产生震撼。雨果在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里提出:“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后面,恶和善并存,黑暗和光明相共。”。如此在阅读廖念钥的作品时,作家的这种将生活的阴暗如故刻画的用意就显现出来,读者不得不为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坚韧而叹服,不得不为那些自己生活尝无保障的贫困的人们向孤儿妇孺伸出的帮助之手而感动,在叹服和感动中,更加引发读者对六一们所散发的人性的光辉照耀着,对那些貌似弱小,没有任何力量抗拒社会权势,带着一些市侩气息和缺点的生命产生敬畏之感。于是,我们可以直视自己在物欲横流的世间的灵魂,找到我们被金钱所冻僵的人性!

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对四川现代文学的继承

廖念钥作为四川本土作家,其作品的人物命运在川西南的一个小城展开,延伸在许多川西南边远的城镇和乡村,景物和民风民俗带有强烈的四川盆地到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的韵味,语言和人物对白具有四川方言中那种幽默、形象、粗直的典型性,传承了四川文学的语言特色和地域特色。

对于四川现代当代作家的善于辞令,喜欢逗乐说笑,以及幽默的语言品格我们已经领教过不少,但是,在时下中文中夹杂洋文以显示文化的时髦,作家作品讲求市场效应,出名比作品的质量更加重要的今天,一个作家要坚守四川文学的语言特色,恐怕是需要勇气和信心的。

幽默的目的是让人产生笑的效果,而这种笑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对某种荒缪的洞悉,如果这种幽默的效果是让人含泪而笑那就是“黑色的幽默。”这种幽默在廖念钥的系列小说中比比皆是。音乐学院的高才生常老二在沙石组扭动身躯表演《拉兹之歌》挣工分牌子;郭疯子敲沙石把流铁矿当金子,最后痴迷发明点金术;余桶子因为做梦和一个女职工媾和梦遗,后者因流言含羞自尽,而余桶子着由此获刑;六一在下岗后经商经历里遇到的种种骗局和一些自以为聪明的手腕都会引起读者发出会心的笑,然而,笑过以后,却有一缕凄然漫上心头在这些片断的写实中我们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进程的密不可分,那些社会底层百姓虽然只是注重油盐柴米的现实,但是,他们个人的生活轨迹却无法挣脱巨大的政治漩涡以至最终被其吞噬。

从二十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以来,四川作家开始在文学作品中挥洒四川方言的滋味。廖念钥的系列小说首先运用了大量的川西方言以其形象性吸引读者;其次,在作家的作品中人物的名字绝大多数运用了绰号出现,这些绰号或表现人物的形象,如胖子,尖嘴子,或能说明人物的职业,如赵石匠,或体现人物的性格郭疯子,牛葫芦、尖脑壳等。再次,四川文学中表现的传于的粗直野味,没有曲折委婉,大呼小叫的说话语气,邪恶的比喻和陈述常常从廖念钥的小说人物的口中脱钩而出,使我们不禁产生阅读的联想,似乎从作家的作品中触摸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四川优秀作家的跃动的脉搏。

美好的东西是人所喜爱的,而残酷的东西是人所不忍看到的,甚至是拒绝接收的。含泪的幽默,暴露的人性之弱,生存环境的艰难,作家的笔下流露的悲情和愤满,确实在我们面对现实时,产生了一种茫然和困惑。然而,任何讲求实事求是,敢于面对现实的人都应该承认,在共和国成长壮大的岁月中,曾经有一代人,一代“六一”,他们是民间所说的“粮食关里吃过糠,上山下乡下过乡,企业改制下了岗”的社会群体,他们和共和国一起承受着苦难,曾经为理想献出青春,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下,他们也沉浮在物质的喧嚣里。“六一”们,是苦难的一代,飘浮的一代,阅读着这样的作品,面对现实,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了所有所有人的责任,由此一种美好的愿望在升腾:但愿六一们的时代永远成为历史,现实的美好冲淡那些岁月的记忆。

廖念钥的作品可以让我们听到城市的喧哗之中的另一种声音,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都能唤起读者感同身受,这其中可以看出作家所耗费的心血和做出的努力。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由于作家个人经历的左右,作家在有些地方还不能冷静的左右自己的情绪,纪实的风格和几成独立的章节,给人片断连接的叙述感觉,使得作品带有跳跃性,过渡性受到限制,影响了部分读者的阅读习惯。但是,我们可以从其第三部作品《小城故事》中看到作家驾驭文字更加娴熟的能力,鲜活灵动的语言特色,从中体验到更加强烈的阅读快感!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韩文版自序》p·5,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第二版

(2)王庆《雨城》序1996年5月

(3)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p·350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西方文论史》p·283马新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梅香如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首号狼柔情点评:

作为论文可能更好!

文章评论共[4]个
南方夜雨-评论

 “每一种生命都有自己的声音,只是各自表现的手段不同而已。作家的文字其实也是在表现着不同的声音,这种声音或许是时代的强音,或许是生活的角落的私语,或许是作家灵魂的呐喊。而有一些作家的作品却可以让我们听到一个城市的声音,沈从文的小说我们听到湘西南凤凰古城淳朴,老舍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听到老北京的京腔京味;李颉的作品我们可以听到老都的原汁原味,因此,他们的作品至今仍旧是中文坛的一座座丰碑。”——---非常支持作者的观点!
  【南方夜雨 回复】:一篇论述较为全面的论文大作,文章论述有理有据、博古通今、论述缜密细致、有点有面、语言通顺流畅。在作者在本文的介绍里我们看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回归到现实主义文学轨道来的希望,看到了作家坚守文学家园,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入世的高贵精神。同时从本文中我们看到作者写这篇文章耗费了不少的心血和时间。问好作者。 [2008-2-4 17:01:18]
  【梅香如故 回复】:南方谢谢你的支持。最近我经常在想一个问题:文学与商业的联系,文学可以容忍商业,但是商业却不可能宽容文学。 [2008-2-5 11:07:16]
  【南方夜雨 回复】:文学是人学,也是美学,也是哲学。人学就要关注人类的衣食住行和各种欲望,但人学当中的主流应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并不是沦丧灵魂什么东西都敢写,不能有“奶就是奶”,如不人类就要退回禽兽的退化年代;美学就要求写作不但要看得懂,还要写作有经验有技巧;哲学,就是要有思想,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是很难有深厚的思想的。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抛开文学自身的规律都是注定是“短命王朝”。拙见。忽忽。问好。 [2008-2-25 23:23:44]at:2008年02月04日 下午5:00

梅香如故-评论

当代中国文学,关注了百姓什么?所谓精英文学已经脱离了80%的中国人真实的生活现状,作为作家敢于面对惨淡人生和血淋淋的现实的太少,歌德派倒是比比皆是,廖君的小说在本地百姓钟广为流传,但是却难以步入主流,这次其小说《小城故事多》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也算是他的坚持和守望的一种安慰吧。

  【南方夜雨 回复】:    中国当代文学中大量垃圾文学的存在并非偶然。什么的社会土壤就会造就什么样的文学现象。中国当代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新时期的潮起潮落,是由外部与内部多种因素引发产生的必然现象,也正是这种自然正常的发展,才促成了新时期小说多元并行的格局。  中国当代文学运作当中不管是倾向“微言大义”,还是倾向追求读者的眼球,都是时代造就的产物。期待楼主“敢于面对惨淡人生和血淋淋的现实”小说大作的到来,以正时代之音。 [2008-2-5 19:21:25]at:2008年02月05日 上午11:05

南方夜雨-评论

文学与商业的关系。现在的现象是文学绝大多数向商业靠拢。

  【梅香如故 回复】:当文学向商业靠拢的时候,文学是否也正在失去其本质的元素。那就是喧哗之后必定留下“白莽莽一片真干净”什么价值斗没有? [2008-2-5 21:37:38]
  【南方夜雨 回复】:我想这不言而喻。 [2008-2-5 21:53:39]at:2008年02月05日 晚上7:51

无缘牵手-评论

此文可精。而且狼的点评也不怎赞同。烟雨哪来的“论文”栏目呢?论杂一体,是无办法的办法!at:2008年03月10日 中午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