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回忆向北扬弃

发表于-2008年02月02日 早上9:28评论-1条

——读《心灵的守望》杂感

人理应有多重属性的生活:世俗的、精神的、灵魂的……这样的划分还过于粗疏和笼统。应说情感有多丰富,理性有多智慧,现实有多无奈,理想有多美好,人就会有相应的多少种体验、感悟。从这个角度看,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时间的长短,在于经历的丰富、体验的深刻、感悟的多寡。

这段感慨,是读《心灵的守望》(李松林著,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里“遥寄清风念友人,只把回忆向北方”(《无题》)时引发的。这首古诗,注有“2003年12月于丽江”的说明。读后的瞬间,心就已经远行,在时光都柔软的古城,把目光遥遥向北方望去,故友身影朦胧亲切。其实,不一定是丽江,也不一定是北方,甚至不一定是友人、不一定是回忆。只是有那么一刻,心脱离了当下,自由地飞翔了起来,在意识的领域里微微地醉了。像是被催眠。作家阿城说过“艺术即催眠”。诗人忆北方时,催眠了自己,我读“回忆向北”时,被诗人催眠了,物我两忘,意惬、心醉、神迷,若有所感又空朦一片。

《心灵的守望》封面看起来很美,目录看上去很杂,文章读下来很有感慨。封面,作者营造了“守望”的意境:月夜下,远航船放下了风帆,静静地停泊在海里;浩瀚海洋的一角,水平如镜,微波轻泛;不远的礁石上,高高的灯塔柔柔地透着灯光。作者,那个在灯塔里举灯的人,或者守望离人回归,或者指引远行方向,或者秉烛夜读寂寞长思,总之,此刻灯塔的光是明亮的、暖和的、令人钦佩又令人向往的。我们,就是偶尔有缘解读灯光的人。

或许有朋友不大喜欢这书,以为内容过杂。“杂”是事实:书内有诗有文,有论有讲。诗,不分新古;文,兼收散杂;论,涉猎广泛;讲,巨细皆有。诗文是文艺作品,虽是同属文艺,但历来“新旧”有别,散杂分明,收录进同一本书,鲜见前例。何况,此外还有演讲稿、论文若干。演讲和论文也是各有范畴,不在同一个审美标准之下。所以,初拿起来书来,确实不适应:面对不同的文章,得不停地转换审美眼光,难以进入“催眠”状态。

其实,我们非专业评论家,作者也非职业作家,大可不必用出书惯例、规范标准来要求。读一本书,看一篇文章,重要的不是符不符规矩、合不合规范。关键的是文章能不能吸引我们,能不能给予美的发现、美的享受,以及思辨的乐趣、阅读的快感。所以,抛开了对整本书内容杂陈的挑剔,认真或随意地翻读某一篇文章,会发现这本书确如序言所说,是值得“翻一翻”的书,甚至是值得用心品一品的书。

细读下来,我们发现,虽然文体较多,涉猎较杂。但新诗灵秀,温柔抒情;古诗凝练,字斟句酌;散文优美,细腻柔情;杂文多思,视角独特。论文严谨,广引博征;演讲有势,雄辩如金。虽不是每一篇都是精品,每一篇都在文学上有研究的价值。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文章都没有藏之名山的必要。但可以体会得到,每一篇都是作者用心之作:诗文是真情所凝,演讲皆有具体所指,论文切中时弊、观点鲜明。而且,最难得可贵的是,作者作为一名党政领导干部,书中所有文稿,小至一篇即兴演讲,大至涉及重大问题的论文,都是亲手所写,而非假借他人之手。文章,尤其是演讲、论文,是不是出自本人之手,大家自会分辨,一看即明。以我之手,写我之思,才会文质相宜,才有阅读价值。

说这些,是因“回忆向北”打动我了,爱屋及乌下细读了全书,感慨良多,受益匪浅,忍不住要把这本书推荐给朋友。许多时候,让人打开心门的,不是鸿篇巨著,不是滔滔不绝,往往只需要一句话,一个短语。如同,对于长长的一生,留在心中的所有美丽和感动,都只是一些时光的片羽、一个流转的眼波、一次意外的重逢。心门打开了,交流就轻松和容易了。书中的所有的诗文,作者无不例外地、不遗余力地都在发现着美、赞叹着美、保存着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最近的作品,都能读到作者对美的热爱和珍惜。从新诗中多次出现的“晨曦、黎明、爱、乡村画卷”等字眼和意象,从散文中的点滴生活琐事,都能感受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对理想的坚持。即使是“冬雪茫茫/宛如一支思念的歌”这样的伤感,也是美的,虽然美得凄凉(《情怀》);即使是情伤处的“为表哥《祭》”,也有“笑对人间梦亦真”的豁达,虽然豁达得无奈。《德宏的雾》、《又见秋色》、《律动》等,对美的发现、感动和表现就更直接而热烈了。

这当中,《中秋月夜》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一首诗,“月亮升起来的时候/我们是分开的”,“无尽的水路隔开我们/今夜分享同样的月光”,“月亮升起来的时候/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高悬的明月里有你的笑容”,“我掬起孔雀湖里的一朵浪花/那是中秋月色里悠悠的思念/给你,我远方的爱”。我有意把诗中明确的思念对象隐藏了,虽然断了气韵,但因为这首诗的感情可以是开放的,这样便于更开放地阅读和理解。这首诗的情,可以是亲情,也可以是爱情,当然也可以读成是友情。阅读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和作者相同的感情而感动,也可以是为因为分开的爱人而思念。当然,这首诗能打动人,不光是因为有情、情深。更是因为艺术,因为如果仅是有情,而无法表达、不会表现的话,情总只是自己的,无法传达给别人,无法打动别人。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经历和生活阅历,有不同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而且新诗的艺术形式也远未成熟定型,但好的作品,还是能够超越这些阻碍而感动人心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文无数,在能够广泛地调动阅读经验、引起感情共鸣的同时,也让表现有了难度:因为写的人太多,路都被人走过了,难以推陈出新走出新路。但这首诗语言朴实,口语入诗,节奏轻缓、意境贯穿、语境连贯,情绪、形式、语言配合得宜,具有平实、可信和亲切的吸引力。抒情不矫情做作,思念娓娓道来,既展现了千里之隔、遥不可及的空间,又营造了心灵相通、近在咫尺,如同当面相叙的氛围。

演讲篇里的稿子,当应放在具体环境之下理解,方能感受到言之有物,切中那时那景;当应放声诵读,方能感受到语言的优美,用词的得当。理论篇中的论文,观点鲜明,绝不含糊其辞;论述清楚,绝不混乱空乏,读之有益。而且论域广泛,若是遇有感兴趣的方面,或是与工作有联系的领域,真的值得用心一读。当然,这两个方面就阅读而言,相对会闷一些,但若是感兴趣,却是可以当工具书、参考书来用的。评价这类作品,不是我所长。大家看后见仁见智,自有分明。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扬弃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首号狼柔情点评:

很有深度的读后感!
作者把观点还有自己思维描述的很好!

文章评论共[1]个
首号狼柔情-评论

问好作者!
  【扬弃 回复】:辛苦!
编辑效率好高。 [2008-2-2 11:05:27]at:2008年02月02日 上午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