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不会爱,他就不能达到人类之美的顶峰,也就是说,他只不过是个生物性!
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地要面对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教育体制滞后发展带来的诸如小学教育完不成预期启蒙教育任务;义务教育体制不健全;教师教育手段陈旧;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水准较低等人们不得不承认的残酷现实。全国范围内数目庞大的普通校,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基本劳动者的重任。科学技术要靠他们去转化成生产力。现行社会生产领域里的一些现象已为基础教育敲响了警钟。那就是我们中国社会严重缺少蓝领高级人员——高级工人技师;同样的设备,同样的技术条件可我们的工人生产的产品质量却始终赶不上欧美发达国家的产品质量。所以普通校教育已到了影响社会发展的地步。不可再忽视了。
教育是种艺术,是种需要不断更新的艺术。所以今天的中国教育不但面临着师范教育重大改革,也面临着现职教师更新观念,探索适应新的价值观的教育理论问题,这里仅就“爱生”这一原则在普通校转变差生中的几点尝试略抒管见。
一、 树立孩子生活自信心的良药
普通中学里学业失败青少年人数逐年上升,已是个普遍的社会问题。这已严重地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学业失败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缺少关爱。有的是父母离异,有的父母忙于生计无暇关顾,有的是父母素质太低对教育缺少清醒的认识。琳琳总总,但一个共性的规律,就是这部分孩子缺少关爱。因此,对这些孩子要区分不同情况,给以不同的爱。父母离异的要多在生活上给些关心,感情上给些爱护。让孩子体会到他自身的优势。从而树立其自信心;父母忙于生计无暇关顾的,要让孩子体会父母挣钱的艰辛,体会经济发展中危险性使任何金钱后盾都成为不了安全的保障。通过孩子自尊的本能,强化其自尊心,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意识;对父母素质太低对教育缺少清醒认识的孩子,要用对比方法,以高质量物质生活的强大吸引力与成就意识,把孩子引上一条追求、奋斗、成功之路。进而树立远大理想。脱离现实生活,脱离人的本能去培养孩子的远大理想,建国后几十年的教育实践证明成功率是不高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对物质文明的追求不该是资产阶级的专利。精神文明是建立在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管子就曾经说过:“仓廪实而知廉耻”。脱离人对物质文明的依赖,本身就违背物质精神的存在规律。我们现在大多数教师因过去传统意识的影响,观念上仍走不出这个误区。教育工作者要以天下为己任,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个人荣辱不能作为推卸历史责任的借口。曾几何时,在那形而上学猖獗的年代,要不是有那一大批不以“白专道路”为耻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我们用什么去造原子弹,用什么去解决地球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今天我们的国威何在?我们的人民又靠什么生存!
二、 把“爱”上升到理智的高度
由于小学没有完成全部启蒙教育,升入初中后相当一大批孩子的是非观念、行为习惯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因此,对这部分学生的爱不能以孩子是否愿意接受为标准。要施以外界因素,迫使其接受师爱——这种理智的爱。理智爱的最高体现是循循善诱,侮人不倦,师者不能以这类孩子的意愿决定是否施教。要在迫使其接受的同时或其后再向其说明道理。把师生的喜怒哀乐都放在本能的水准上。是有悖教师职业道德的。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以一个尚处在半蒙昧状态的孩子的喜怒决定是否施教,是对教师二字的亵渎。教育的手段是要根据具体学生而定的。《论语》述而篇有“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之原则就很有借鉴意义。实际上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距离美”。一说到爱,往往就有人掌握不好分寸。所以笔者强调师爱的最高境界是理智的爱。不是那种“老牛爱子舐犊情深”的本能。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把每一次施教都向没有受完启蒙教育的孩子说明,是很难做到的。在孩子心理、生理、都能承受得了的情况下,施加一定外力,让孩子先机械地接受教育,后去探讨其合理性也是教育的特殊过程。这种方法要获得成功,教师必须以其学识,生活阅历,深邃的洞察力赢得学生的崇拜。只有一个学生崇拜的老师,学生们才能不问为什么而接受他。“亲其师,信其道”是亘古不变的原理。尽管这种“接受”可能暂时无法理解,但它为孩子们争取了时间。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种现象,由于教师刚刚接触学生,不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往往很长时间不能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如果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再没有个良好的形象,师生抵触,就使孩子失去了最佳受教时机。因此,常常出现差学生毕业后感激老师之情高于好学生。而绝大多数教师则把责任推到学生身上,自己以学生的恩人自居。殊不知恰恰是为师者当初的“尽心而已”断送了这学生的前程。学生自责的同时老师是是否也该自责呢?“善诱”的善字的深刻内涵,“尽心而已”是难以诠释的。
三、“爱”是崇高的职业道德
传道、授业、解惑皆为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师者的尽职尽责精神是与学生感情交流的最佳方式。一个最不爱学习的学生,也不喜欢教得不好的老师。学生对老师的崇拜是产生于为师者潇洒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当前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老师上课,只教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对学习差的学生的要求是只要不说话,干什么都行。久而久之,学生产生这样的概念“上课只要不说话,干什么都不算违犯纪律”。教的不教了,学的也不学了,师生感情也就荡然无存了。为师者这么做不过是为了保留几个好学生。可是他忘了职责范畴。当那部分不学的学生把课堂当市场时,老师再想控制他们也就不可能了。到这时做老师的只怪学生不听话。那么扪心自问,你让他们听的什么话?师生感情是被这种老师毁掉的,回过头来怪学生不讲感情。真正不讲感情的是这种先生!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决定了老师不能同学生放在一个水准上“讲感情”。最深厚的爱惯穿于教师的每个教育活动中。
四、“爱”是执著的追求
老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对教艺的执著追求中。教育是种艺术,一种需要不断更新的艺术。社会发展给教育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高节奏的社会发展,使教育相对滞后。无论教育理论更新多么快,都不可能用这种理论培养出教师来再教学生。一个教师的培养时间最低需三年,而三年内每届学生都要给施教者提出新课题,这是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知识更新就是未来社会发展中一个不辍的课题。因此,没有对教艺执著的追求就不可能是个合格的教师。虽然对于教艺来讲,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笔者集同仁之高见,对教艺有如下见的:“师者应该讲究教态之美。教态要适度得体,或老成持重,而不流于呆板;或谈笑风生,而不流于滑稽;或潇洒飘逸,而不流于矫饰;或文静雅致,而不流于孤高。”对教艺之追求,得有灵感。教艺的灵感就来源于对学生的全部的爱,只有爱之愈深,灵感才会越多。值得特殊强调的是这种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尤其是面向学业失败的学生。使这部分孩子获得成功,是对为师者教艺的考验。艺术是高度的协调,遗弃了哪一部分都不配称艺术。这里所以把爱与教艺相提并论,就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博大的,是种艺术,不是本能。不是那种只知爱好学生的本能。
“教师”是教育成功的保障。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敬业既“爱生”。不爱学生也就谈不上敬业。如果你还是一个年青教师,没有经验,不知从何处着手。那么,请你拿出你深厚的爱来。爱,会带你走上神圣的讲坛。
-全文完-
▷ 进入褦襶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