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之风在城乡等地盛行已久,实属无奈的必行之举。很多人对它反感,认为是一种虚伪的客套行为,可是,送礼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已成为老百姓之间相互往来的一项重要内容。值此年根岁末之际,送礼更是频频,几乎每天都有喜酒喝。
有的家庭里,只有一二位老人和孩子在家,可碰上一天要赶三个礼或更多的礼,就麻烦了。人少礼密,不送吧,会遭人家责怪。送吧!又没有分身之术。只好让放了假的小孩去替代,上宴席大吃大喝一回。当然,让他们去时,嘴里必定要一再嘱咐不许喝酒,只许吃肉。如果碰上路程遥远小孩子无法去替代的地方,便只好托旁人带礼,酒也免得喝了。
今年闹雪灾,许多人家缺水少电,有的人家煤气用完了,又没有了木柴,一日三炊成了问题,这时候,要送的礼还是要去送的。树要皮,人要脸,别人都去送礼,唯独自己不去,面子上是不好看的,所以,这些礼一个都不能少。有一点好处是此时不必烧火做饭了,还有酒可喝,佳肴可品,也算是不快乐中的一点快乐。
让大家心里最不舒服的是每年的礼金都在朝上猛涨,这年头,什么东西都在变化,物价如同断了线的纸筝,一发不可收拾。这礼金自然也是要涨的,合情合礼,大家都认可。这一下,苦的是赚钱少的穷人。有的人借钱送礼,在农村常听到这种新闻。老实说,借钱送礼在农村也算不上新闻了,也不是什么丑事。到村头坐坐,你就可以听到总会有人抱怨,“这么多的礼,都要借钱去送礼了。”于是,马上就会有人跟着应合,“上次我向××借了二百元钱送礼,还没过两天,礼又来了,唉。”又于是,有人开始嘲笑了,“有酒喝还不好吗?”
近一个月时间,我送了一千多元钱的礼,好多人却说我送的礼并不算多,他们有的人送了二千元或三千元的礼,与他们相比,我家的礼还是少了些。这跟我平常少交际有一定关系,还算是好事一桩吧!
送礼之风,古已有之,在毛泽东时代要少一些,但也未全部杜绝,遇上好友,逢上婚娶,这礼还是必送的,只能多送一点或少送一些,却不可以不送礼。如今,找工作要送礼,晋升职称时也要送礼,婚嫁时更不可避免,丧事时谈都不用谈,更要送。送礼已成为老百姓日常中最重要的活动,若有人不懂人情世故,不送礼给别人,他必定要被众人排斥,在当地的圈子里,肯定举步维艰。
“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不给别人送礼,就是断了自己的路,就是自寻死亡。不相信的话,可以试上一试,身旁的人不把你当怪物,才怪!
在这时代,只有懂送礼之道的人才能如鱼入水,在这片生活的湖水里畅游。兄弟是一位经商者,他向我说过,无论谈哪一桩业务,都要或明或暗地送些礼给人家。碰上不好当面送礼的人,就邀请他上麻将桌,故意输些钱给他(她),权当送礼了。反正,不送礼就办不成事,礼送少了,也办不成事。多送大礼的话,有些根本就没指望的事也许也能办成功。这年头,送礼是一种时尚,跟不上时尚也就跟不上社会前进的脚步,是落后分子。
送礼之举,本是为了促进亲戚朋友间的友好,让喜事更加热闹一点,并不是借办喜事或丧事而大敛钱财。可今天,大多数人都是为了办喜事广收钱财。有的家庭给十岁的孩子办酒,有的为五十岁的“老头子”做寿,目的都是为了收礼。以前经常送礼给别人,现在,也要想些办法把那些分送出去的票子收回来。于是乎,变着法子办酒宴,让他人来送点礼。送礼已经与送礼的原始目的大相径庭,再非初衷了。
其余的送礼行为,则明显地带有商业目的。像给领导送礼,学生给老师送礼,为了贿赂商家,做成生意送礼,等等送礼的行为,都是有着一定的企图。“礼”多人不怪,这是中国流传甚广的一句老话了,中国大多数人都信奉这句俗语,都在有意或无意地实践着这句话。这句名言也真的帮许多人解决了实际问题,我自己也实践过它的正确性,很有威力,一试就灵。
中国乃礼仪之邦,在这片热土上,送礼是必不可少的行为,也是永远也不会消失的来往者之间的一种正常的社会活动。
有“礼”走遍天下的真理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要反对的话,也只能在短时间内禁止,且一定要在政府的强力压制下,才禁得了一时半刻。若干年后,这条真理一定又会春风吹又生,天下尽染绿。
-全文完-
▷ 进入床位招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