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精神贫困,有的人可能很困惑,可冷静下来,就会感觉这个说法并不生疏,接下来你也会认同这种说法的成立。既然如此,我们就将它作为一个理论课题提出,并加以分析和论证。为什么?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认同的基础上,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加以探讨并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方法。
一、什么是精神贫困?
精神贫困:就是胸无大志,自卑,没有理想,没有积极向上和豁达的生活态度。在人生的道路上,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从性格来说,不自信,遇事敏感且束手无策。性格孤,不合群。
二、产生精神贫困的原因:
1、家庭生活困难,经济上的拮据使之的心里产生“不如人”的心理现象。
2、家庭教育不科学和不及时。
3、个人综合素质的局限性使然。
4、学校缺乏及时的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及社会的风气的影响。
……
三、精神贫困的表现:
在社会生活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精神方面,主要表现为过度敏感、焦虑、自卑和孤僻、忧郁等。
四、表现的范围:
大、中、小学生中居多;现在社会中,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中的农民;城市中生活困难的人群;生活富裕家庭中人迹关系、生活状况、个人文化修养和个人能力及综合素质有局限性的人群。总之,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这样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存在。
五、病理后果诊断:
此精神状态长此下去,就会因精神空虚、情绪消沉而遇事缺乏信心和勇气。特别是,由于性格的孤僻,使之没有朋友和大家的关心及个人又缺乏积极的态度,所以,容易因情绪的波动并在处理问题上导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进而使身心受到压力过大容易引起自弊症的发生。厌世、轻生。
六、精神贫困的预防和引导措施:
1、人的精神健康和富有应当从人生的开始抓起。
2、鼓励孩子从小就应积极地融入到人群当中去。
3、鼓励孩子从小养成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和积极面对人生的进取态度。
4、鼓励孩子勇于承认失败并帮助孩子找出失败的原因和预防失败的措施和方法。
5、学校应脚踏实地的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精神贫困的问题。
6、为学生建立精神状况和心理状况的档案。根据学生在各个阶段的情绪波动、行为表现和心理呈现的状况,调整心理教学的内容。
7、经常开展行之有效、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竞赛,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8、学校要注重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和加强修养工作。
9、全社会都应重视人生的价值取向问题。
10、国家应当在人力和财力方面注重老少边穷地区的精神文明的建设。不仅让他们在经济上脱贫,也应当在精神上脱贫。
-全文完-
▷ 进入zlhb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