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晨梦中梦见父亲,凝神一算又有两多月没有去看父亲了!带着梦魇我抓起电话,匆忙拨通了父亲的电话,继母说父亲去大连参加辽大的同学会去了。在得到继母肯定的答复,得知父亲一切安好后,才看了看表,方凌晨三点多……
几千年来母爱被颂扬得淋漓尽致,是因为儿女们与母亲接触得时间长,有一种本能的感触。如果说母爱是慈祥的,那么父亲的爱就是巍峨凝重的。这种感情是天底下最无私的情感,从不眩耀,也不求回报。无论多么懦弱的男人,只要他有了妻儿就要挺起腰杆。
东方文化的土壤,使东方人的感性情结多一些。时至今日大多数国人也还认识不到父亲对家庭的意义。我是从事基础教育的,由于常年从事落后学生的转变工作,感触颇深。平日里从家长那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家庭可以没有父亲,却不可以没有母亲。面对那些辛劳的母亲我能说些什么呢!非正常成长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父母离异或父母长期有矛盾的。一个女人拉扯一个孩子在这个社会生存之艰难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尽管对这种非理性的观点质疑多年,却从没有当面否定过此类家长们。然而教育实践中越来越多地让我感觉到因为缺少父爱而导致的孩子世界观的畸形发展。
日前一起学生之间的冲突,又触动了我这根忧虑的神经。一件很平常的事,却弄得兴师动众的。事情经过是这样的,甲男孩在乙男孩的书桌腿的下横梁上写了几个字,据说是乙男孩的名字。乙男孩就呵斥甲男孩给擦了,甲男孩就用脚把那几个字蹭掉了。双方因此发生口角。放学后,乙男孩找几个同学便把甲男孩给打了,并且连打两次。第三天,班主任老师得知此事把双方家长请来,自然得先批评那个先动手打人的。可是那个打人的孩子不以为然,“理直气壮”地说:“往他桌上写字,擦了也不行,擦了也得打。”老师给那个打人的孩子讲了很多道理,那个孩子就是坚持他打得对,打人那个孩子的爷爷一个具有四十来年教龄的退休的中学教师在一旁并未阻止孙子,相反到对老师批评他孙子表示抗议。老师说孩子之间的矛盾,也不能用打仗的方式解决呀!那位打人孩子的爷爷,反唇相讥地说:“不打,怎么解决?”在办公室的老师听到这个话后死一般沉寂,没有想到一个从事教育几十年的老教师能说出如此“无耻”的话来。那种奉献与包容的父爱即使是爷爷对孙子的爱也是代替不了的。
我们现在有许多母亲出于本能的情感,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就告诉孩子谁要打你你就打他,打坏了妈妈给他看病。因此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种下恶根,那就是可以随便打人,打了人后家长只要给看病就行了。所以现在孩子出手打人时从不考虑后果。孩子的毛病都是大人给贯的。我们搞了这么些年养成教育,基本是个失败的养成教育。其根源在于成年人对孩子的溺爱。学校教育的错位。无论是在教师,还是在家长心理,只要孩子打仗,受伤的一方肯定是正确的,常常受到老师的庇护与家长的溺爱。而事实上,常常受伤的一方是主动挑衅的。这就使孩子产生了错觉,不是打仗打错了,是能力不行没有打过对方。自卫致伤对方的孩子,也会因为被打也要挨批评,还得赔偿受伤者的医药费,并且会因此受到家长的责罚,自然觉得自卫不如主动出击!这种母性的“怜弱”的作法,让孩子丧失了是非观念。
父爱是责任,父爱是奉献与包容。从小缺乏这种教育的孩子焉能形成健康的心理。上面那个孩子如果在父亲奉献、包容与责任意识影响下,怎么会说出那么混帐的话来!中国的父亲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绝大多数都在默默承担着家庭与社会的责任,为家庭为社会默默地奉献着。可是中国的父亲们却没有把这种精神传给独生一代的儿女们。把教育孩子的责任都推给了母亲。在中国女性教育还是一个空白与传统观念的作用下,母亲们一代一代地重复着前人的教育理念,家庭教育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一个当年在日本占领的台湾长大的老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少时他与一些日本孩子同在一个学校上学,那些日本孩子常常欺负中国同学。殖民地统治下的中国人,哪里敢惹日本人。可是这位后来曾经背着父母跑到大陆来参加抗日的老者少时也是个很血性的孩子,他看不惯日本孩子总欺负中国同学。一次那个常常欺负中国同学的日本孩子抢了他的东西,他就与那个日本孩子打了起来。结果其他日本孩子回去把这个日本孩子的父亲 —— 一位日本商社的老板找来了,与他打仗的日本孩子看到父亲来了,更加肆无忌惮了,少时的这位老人自然也没有胆怯,继续与那个日本孩子撕打。最后把那个日本孩子打倒在地,这个过程,那个日本孩子的父亲就在身边看着一声不出。打倒那个日本孩子后,正当他准备应付那个日本孩子的父亲时,可是那个日本孩子的父亲把儿子从地上拎起来,带到他的身边,与儿子一起向他鞠了一躬。并当着他的面斥责儿子说,你抢人家东西在先,又打不过人家就应该给人道歉。失败者是永远要给胜利者道歉的。尽管我们不能赞同这位日本父亲的强盗逻辑,可是这位日本父亲对孩子的理性(或者说有明确目的的)教育,是值得我们时下的国人思考的。
据说小狼出生后,刚刚会走,老狼就会咬着小狼,逼迫小狼出去觅食。然后老狼偷偷跟在后面,不是小狼有生命危险时,老狼绝不出面。许多日本人也是这样教育孩子的,日本的父亲常常在孩子小时候出门可能遇到危险时,跟在孩子后面,不到孩子生命受到威胁时,绝不出面。许多中国的父亲就是那些“老狼”,为了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的生存,用理性逼迫孩子锻炼生存的能力。这是他们的责任。可是中国的孩子长大后,常常记得母亲羽翼下的温暖,却把这种用爱来换取孩子的“恨”的伟大行为忘得一干二净。甚至还有许多孩子终生记恨父亲。这就是中国父亲的奉献与包容。
在中国男女平等,于人们的观念还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主宰着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男人们忙于养家糊口,对孩子的教育基本是不过问的。而母亲对孩子的教育仅仅存在于本能的层面上。孩子们与母亲的接触时间长,感受到母亲对他们的付出最真切。而母亲教育孩子们也常常带着本能的色彩(争夺孩子的感情),发泄对丈夫本能的不满。孩子们从小听到的就是:“你那个爹什么都不管,家就是他的旅店,他心里只有他自己……”而幼小的孩子们能看到的只是母亲在整天为他们忙碌。因此很多孩子从小就打下父亲不如母亲爱他们。这不能怪孩子,年龄局限孩子们只能认识表面的东西。这也许是人们成年后大多回忆母爱的根源所在。而对于父亲的责任意识与奉献包容精神是基本感受不到。与孩子们接触较少的父亲们,很少有机会与孩子沟通。又缺乏母亲的正面引导。孩子从小认识的父亲就是“自私”的,“只顾自己”的不可近的长者。这种潜意识在孩子内心中滋长,孩子们上哪去有责任意识与奉献包容精神!
母爱不可少,可是母爱代替不了父爱。改革开放前,受传统意识的影响,母亲们还较少发泄对丈夫的不满。孩子们在对父亲的崇拜中长大。尚能从父亲的身教中体会到责任与包容奉献。可是改革开放后,男女平等意识的增强,绝大多数女性在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常常在孩子面前诋毁丈夫宣泄。父亲的责任与包容奉献就完全被埋没了。现实中,的确有很多母亲,辛劳地操持家务,有的甚至一边工作一边操持家务。这份贡献应该得到尊重与肯定。但是大多数父亲都把自己的劳动收入几乎全部用来供养家庭。由于男人在社会上的劳动角色,几乎承担着社会全部的繁重的劳动,工作之余自然没有精力再操持家务,也较少有机会过问孩子。加之男人工作之余还要联系生活所须的社会关系,对家务与孩子顾及的自然要比母亲少。
人们在吃饭时,感谢做饭的人,却不感谢生产粮食的人。很多母亲常常在孩子面前说:把钱拿回来就行了?光有钱有什么用。甚至一些本人无劳动收入的母校更愿意这么说,以标傍自己的作用。没有劳动收入的母亲也是靠劳动生存的,操持家务奉养孩子与老人同样是劳动,可是不能在孩子面前用这种方式来阐明自己的价值。那钱是什么,是男人的劳动。“光有钱就行了?”就是断章取义。她们是要说,只有钱不经过她们的劳动也是生活不下去的。可是在孩子们听来,父亲就一无是处,没有钱也能生活。身教胜于言教,成年人平时的言谈举止都是教育。成年人生活中的不慎,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对于孩子世界观的形成是巨大障碍。
夫妻之间的矛盾不能把成长中的孩子扯进来,夫妻关系可以解除,可是爹还是爹,妈还是妈,这种关系是解除不了的。作母亲的不能为了争夺孩子的感情,隐瞒父亲的贡献。尤其是夫妻感情出现问题的家庭,因为笔者长期从事这样家庭的孩子转变工作,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父亲要教育孩子,母亲辛苦养育他们,应该得到他们的尊重。母亲也应该告诉孩子们,父亲有任何的不足,对他们是有养育之恩的。他们的成长是父亲心血与汗水的结晶。改革开放后,许多男人远离家庭从事繁重的工作,道德的约束对于生活困境有时是很脆弱的。感情出轨的事时有发生,中国女人的处理方式就是离婚。无论这个男人对家庭做过多少贡献,也不管这个男人是否愿意继续履行对家庭的责任与义务,女人本能的独占欲超越对子女的爱,这种离异家庭的孩子,常常心态扭曲。结局大多是可悲的。
每当我从影视中看到西方离异的夫妻,领着子女出去活动时,就深有感触。妒不是中国人的专利,西方人也因情生妒,可是那种理性举动让具有几千年文明的国人汗颜。这要是在中国,离异的夫妻无论因为什么原因见面,大多都会引起家庭风波。即使看望子女要是频繁了都会引起婚变。因妒虐待前夫子女的事屡有发生。虽然这种事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有,可是象中国这样司空见惯的不多。本能的欲望凌驾于亲情之上的行为,可谓国耻。
女性读者看到这篇文章时,一定会愤怒。请女同胞们稍安毋躁。这里说的只是一种现象,电视剧《错爱》里的那个母亲的形象应该还让大家记忆犹新。世界上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有不道德与不理性的。那么些交口称颂的伟大母爱,仍不能阻止不道德的女人产生;那么些默默无闻奉献的父亲也不会阻止男性败类的出现。理性地分析人性的弱点,是为了让社会更加和谐。慈祥的母爱与巍峨凝重的父爱是不可互相替代的。笔者此文旨在提醒国人重视父爱的作用。没有诋毁伟大母爱的意图。没有哪项错误是女人的专利,自然也没有哪项错误是男人的专利。
-全文完-
▷ 进入褦襶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