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钝 感 力竹根

发表于-2008年01月29日 晚上9:13评论-2条

我最近从一本杂志上有关职场的话题中,认识了“钝感力”一词。据说是出自日本作家渡边纯一的《钝感力》,作者将该词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自己的方向前进,他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并以《钝感力》一书中的实习医生例子作出判断,在各自领域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身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 

我并十分认同作者所谓成功人士钝感力“绝妙”的判断,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成功人士”只是凤毛麟角,钝感力对我们绝大多数的“非成功人士”也并不陌生,至少可以找到很多类似的词语,如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等等,个中的“绝妙”自己也可以感悟得到。 

爷爷为博孙子开颜一乐,不厌其烦地趴在地上当马骑,其“绝妙”还被美其名曰,天伦之乐;一“粉丝”千里迢迢坐火车赶往某大型演唱会,花几百元一睹明星风采,其“绝妙”在那乐曲声中的沉醉一刻;小市民坚持不懈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买彩票,其“绝妙”在于有一天能够中奖的梦想;年轻的推销员不顾别人的冷眼,堆满笑容,喋喋不休地宣传,其“绝妙”在于攒够支付按揭房的首付款,早点将相恋多年的女朋友娶回家;父母为子女的升学、工作、住房、婚姻、生孩子殚精竭虑,其“绝妙”在于完成“大事”后那一刻,心里的那块石头落地了……

拥有钝感力也许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获取“绝妙”的感觉。然而,缺乏钝感力的后果却是“绝望”的。 

有报道说,一位母亲为挽救自己吸毒的儿子屡次戒度一天天地荡尽家产,不能说没有钝感力,终于,有一天身心疲惫的她在探视再次进派出所的儿子后,不忍儿子毒瘾发作痛不欲生的场景,变卖了自己唯一陪嫁的金饰,给儿子买了最后一份毒品,转身在隔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最典型的要数震惊全国的的马加爵,一个农村的苦孩子,一个诚实勤快的好学生,父母的希望,老师的骄傲。 

看看这个曾颇具钝感力的马加爵,5000元学费,是从家到学校借了一路借来的。在靠贷学金求学的日子里,在冬天温度比较低的时候,马加爵宿舍的同学曾经给马加爵一二块钱,让他替自己洗衣服;有时候没钱就打一份饭吃上两天,经常一天吃两个馒头就过去了;马加爵宿舍的同学曾在马加爵的被子上撒尿;被大家都嘲笑土包子;马加爵因为没有鞋子穿,在助学贷款没发的几天里只有光脚,逃课;为读大学马加爵已经负债1万元,靠打零工补贴生活费。 

然而,他"赢得美好生活"的钝感力突然失去了,更失去了理智,丧心病狂地夺去了四位同窗的生命。给世人留下了一串串的问号……

钝感力的确可能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但钝感失去力量的后果却是“绝望”,而绝望的结果必然是灾难。 

有人说,恐怖主义的根源是贫困和绝望。贫富差距、官场腐败、“成功人士”的、飞扬跋扈、为富不仁,对弱势群体的漠视,时时刻刻威胁着我们社会的安定和谐。

在崇尚自我,物欲横流的今天,如果有人幻想把世人的钝感力当作赢得美好生活的唯一大手段、大智慧,无异于将自己置于火山顶上,等待爆发的那一天。 

我衷心地希望,不要再看到母亲为逆子儿子喋血;不要再听到马加爵让铁血警察落泪的那句话,这世穿得最好的衣服是囚服。 

不要再看到失去控制力量的钝感。

本文已被编辑[冰凤凰]于2008-1-30 10:47:06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竹根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冰凤凰点评:


作者从正反两面诠释“钝感力”,并且运用一些实例加以论证,颇具论辩说服力度。问好作者,烦请下次发文时注意省略号的正确运用

文章评论共[2]个
竹根-评论

问好,谢谢指点!at:2008年01月30日 下午6:11

文霏-评论

是我说的那东东吧?。。。。。。笑~~~~~at:2008年01月30日 晚上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