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千字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性静情逸,心动神疲——意思是:性情沉静心情就安逸,内心浮躁,精神就疲倦。作为班主任老师的我对此一直很认同。因为我本是很好静的,但我的工作性质却决定了我的精神长期处于疲倦状态。
我的那些学生们,如今正是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好时候。他们活泼,他们非常好动。下课的10分钟里,晚自习之前的半个小时里,楼道和教室都充满了欢笑声和追逐打闹声。有的把空的饮料瓶当足球,踢来踢去仿佛在练球技;有的三两个打来打去,似乎在练拳击;有的在大声地议论某个明星,还模仿他的动作——总之,好不热闹啊。倘若你打算制止他们,在这段时间去教室说什么事,那几乎是妄想。下一节课的上课的铃声往往都会被淹没在这些嘈杂声中了。常常是老师们拿着书在讲桌上努力地拍打,顺带着气急败坏的吼叫才可以安静下来。
其实我们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是足够强调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的了,可是往往收效甚微。十之八九的学生们好象总是很害怕人家不知道他在这里一样,总是一有机会就高声喧哗,尽量闹得个人仰马翻。尽管背得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名言,尽管也明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道理,可是让如今这些在肯德基和麦当劳等快餐文化的土壤中长大的生活条件过于富裕的孩子们,让这些已经不必要有什么理想和追求的孩子们,让这些几乎没有什么忧虑和担心的孩子们静静地在冰冷的书桌旁虔诚地捧起一本有厚度有深度的书来读,谈何容易?
我和很多老师一样,都很怕学生的吵。每周日晚学生返校,我们班主任照例是要去守晚自习的。下午一出门去上班,我的心就开始紧张,待走到篮球场,快到教学楼时,早就传来了各年级学生们的高声吵闹,我的心越发地跳得快了,可是我知道必须忍着头皮去面对。在家里看电视的时候,我总是提醒家人把声音调小一点,因为怕吵。出去吃饭,我宁可不在乎味道的好坏,也要选一个很安静的地方。逛街逛商场原来是我很爱好的,但现在都已经淡出了我的业余生活,最终我选择了练书法。只有静下心来,好好写几个字,才算是一种休息。
说实在的,我也做过学生,也有年少轻狂的时候,所以我能理解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浮躁情绪。只是我觉得在应该静的时候就要学会静。而现在他们呈现出静的状态的时候要不就是没睡醒的时候,要不就是严厉的老师严管的时候。他们的静都是被迫的,而不是主动的。可是我们需要的静却应该是主动的和积极的,那样的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静,那样的静才会有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打个比方来说吧。今年冬天成都下雪了,很多年没见过这样的景象,所以人们都很高兴。接下来的第二场雪,第三场雪可能都还是受人们欢迎的,那么以后呢?要是天天都下呢?都已经带来了很多麻烦甚至灾害了,人们还会喜欢吗?雪花本身依然是美丽的,雪景本身依然是好看的,可是等待它们的却只有人们的诅咒了。同样的,活泼好动是可爱的,然而过度了,完全不在乎时间和地点,就已经给周围的人,又特别是给那些本身是很爱你的人带来了麻烦,那么自然也是讨厌的了。
我给我们18班的学生讲过一个故事:三年前的暑假,我跟了一个主要是学生的旅游团到江浙一带旅游。有一群来自青白江某中学某班的初三刚毕业的学生,有两名是我们学校的学生。那群学生真是吵得很。在火车上也好,住旅店也好,晚上总是玩,讲笑话,打扑克,上网等,迟迟不睡,吵闹声如浪潮一样一浪高过一浪,弄得我好几次都想去批评他们。只有那两名学生却很乖,白天认真地看风景,晚上好好地睡觉。我说这就是素质啊,看来我们学校的学生的素质就是要好得多。谁知道我正感动时,班上学生马上泼了冷水过来:那是因为他们只有两个人!如果也是一群人,也是一样的!
是吗?我怎么就没想过是这样的呢?看来还是我太天真和太爱幻想了。可是为什么就做不到静一静呢?难道这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事吗?
同学们,请你们安静一下,好吗?——这样的客气的语言早就是苍白无力的了。有时候,我必须就那么绷紧了脸黑着脸,不说一句话,只站在讲台上盯着他们,以静制动。这办法管用,只是我的脸很累。有时候,我也不说话,只把某本书使劲一拍,这叫以动制动,也管用,只是桌子和书受损了。还有的时候我不得不彻底变一个人,破口大骂,甚至如失去了理智一样在高贵的讲台上粗俗地咆哮,才可以让这个小小的教室不再有任何杂音。我理想中的静肯定都不是这样的。它应该如春雨一样是悄无声息的。它可以给你听松风的闲情,它可以给你赏新月的雅致,它可以给你天马行空的遐想,它可以给你如清泉涌的文思。这时,无论成绩的好坏,无论长相的美丑,每一个能专注地静静地写作业或看书的学生都是可爱的,甚至是杰出的;每一个看到这种景象的老师的心都是宁静和放松的,甚至会有如花的笑靥。
这样安静的教室,这样安静的教师和学生,就是校园最和谐的美。好希望有一天能拥有这样一份宁静的天空。
-全文完-
▷ 进入琴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