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九九三年岁末的一天,我欣喜地收到一本从四川省奉节县寄来的装祯异常精美的《白帝城》小册子,曾偶然知遇的文友小杜鹃还签上几笔秀丽的赠语。这本书的作者是她的父亲,概人是那个(古称白帝城)奉节县博物馆副馆长杜礼臣。这本不太厚的读本,虽然称不上佳作力作,是散文、故事、记实游记都不象的通俗读物。尽管不能上高档次,但通本我还是详详细细的读了,因为美丽的三峡明珠——白帝城吸引了我。我知道那里还有“杜甫草堂”是唐朝诗圣杜之美的故居,还有三国刘备托孤的永安宫,那里曾上演了一出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历史悲剧。我曾被这“半壁江山留纪念”的古城感动过。早就想应文友小杜鹃之邀,进行一趟三峡之旅,看一看颇具风光的白帝城。然而,没想到宿愿还未来得及实现,由于三峡宏伟建设的需要,白帝古城却在地球上平安地消失了。一些文物古迹虽然移师他迁,但毕竟没有了原汁原味。眼下我只有收藏这本弥足珍贵的书,也收藏起小杜鹃相约的情感,留住一点难以挽回的遗憾。
老夫子杜礼臣是一位我早就熟悉的民间文学同仁,他在书中收有多篇关于白帝城的民间传说和故事。此人虽然不是大手笔,写出的此书也没有史书的庄严和散文游记的浪漫,只能算是吸引大众的作品。这种作品也有长处,就是原于民间,原于民众,很容易被生活在这个民俗圈子里的人所接受,他苦心创作目的就是让现今的世人对白帝城这一古城有所了解、有所感悟、有所怀念。作品还是很有影响力的。
民间文学是一种乡土俗文学。在长久的历史岁月里,人们可以用心去创造它,也可以按民心、民意去美化它,还可以把它传说得更美好。如今,虽然白帝城的原址已沉入大江,它已不复存在,高峡出平湖。但神奇还是神奇,白帝城已经成了美好的传说,成了永久的传说。
关于白帝城的逸事暂且不表。就谈笔者本人的不足挂齿的小事,现今,有好多人都说我研究民间文学显得过于迂腐和笨拙。整天在研究乡土民歌,是钻牛角尖无意义。说实话,也许是当局者迷,本人不敢苟同此观念。我之所以醉心研究白马湖,研究白马湖一带的乡土民歌,痴心不改。自己认为无过错,无过失,这是一种对行将绝灭生态物种的抢救,这是在为历史、为社会、为人民做善事。没有什么不对。就象如今“白帝城”消失了,“白帝城”这本书还在一样,我们不需要给所有故去的人建墓立碑,让活着的人没有生存的空间。我们目的只是为了把民俗文化传统资料进行整理,进行浓缩地传承和收藏。为了白帝城,其实党和国家之所以忍痛割爱,还不是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造福人类的水利工程“三峡”在中国大地上伟岸耸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个概念是对的。白帝城消失的一幕虽然已成为珍贵的历史镜头。但这是为了千秋万代的事业,这是为了更加壮美“白帝城”这个永久的传说。说实话,我们的家乡白马湖也在变迁着。有好多珍贵的东西已不能与时代同步,也无法辉映当代和历史的显赫,一些表象也在行将消失。白马湖一带有好多传统的乡土民歌都在维持着生命。如果我们现在再不做好抢救工作,等消失了没有留下一点点记载岂不是永久的遗憾吗?所以我搞民间文学,搞乡土民歌不在乎它的经济收入和物流价值,但愿它能让后人知道一点民俗文化历史本人就心满意足了。
如今奉节的移民已在东南沿海各省安家,多少年以后,他们的后代也许不会忘怀祖辈的过去,但他们又怎么能了解这段历史呢。在困惑中他们已不再留恋他们还有个千古文明的故乡,就象我的家乡曾流传洪武赶散的故事一样,早已让人似信非信,因为历史已不为你记载,也不为你辩护,更不会为你演绎了。
白帝城消失了,白帝城也就变成了传说,变成了一个美好的梦境般的传说。美好的传说还是应该有永久生命力的,我得把《白帝城》这本小集子好好保管和收藏,以对得起为此呕心沥血付出辛勤努力的老夫子杜礼臣,对得起送书给我的文友小杜鹃。认认真真研究它,兴许会对我今后的民间文学生涯有所启迪和帮助。因为我也有资历和能力出一本关于白马湖民歌的小册子了。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啊!唐人诗仙李太白当年如此地豪放,而今人杜礼臣夫子又是这样清秀婉约,在笔者的眼里这千古的文学力量已融为一体,变成一句实言的感慨:“白帝城是传说……”。
-全文完-
▷ 进入金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