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五岭中的萌渚岭,那里是中国版图上瑶族的集聚地。自古就有“南岭无山不有瑶”之说。他们是一群过着游耕式的少数民族。他们嗜酒如命,或许是他们居住在高寒山区、或许是他们劳作之艰辛、或许是他们纯朴好客之故吧!他们既爱喝酒,又能喝酒,宁可三餐无肉,不可三餐无酒。美丽神奇的萌渚岭给了他们清而纯的泉水,因而他们家家户户更会酿酒,大瑶山的五谷杂粮都是他们酿酒的佳料,那瑶家飘香的瓜箪酒就这样在这个神奇的民族里诞生了。正如一位外族诗人写过:
外面正下雪哩,
外面正封山哩,
瑶家的火塘正旺旺地燃。
瑶家的瓜箪酒淡淡地甜。
喝吧,瑶家汉子,喝吧,
野味和阿爸的故事正好下酒哩,
阿妈的酒缸大着哩,
喝下十八碗,
你迎着风雪去吧,
瓜箪酒透刚烈儿郎……
浏览古今文化诗苑,那写之不尽吟之不衰读之不绝的酒文化,美不可言,你可以从字里行间去品味酸酸甜甜苦苦辣辣的人生滋味,去感受酒这种液体的神奇和魅力。虽说瑶家的瓜箪酒正如纳西族的女儿酒、土家族的灯笼果酒、傣族的堆花酒等一样难登中国酒文化的大雅之堂,但却为中国酒文化添上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瓜箪酒的酿造具有独特的瑶家特色,瑶家世代过着刀耕火种的游耕式生活,山多田少,杂粮较多,所以瑶胞在酿制瓜箪酒选料时皆以杂粮为主料,糯米为辅料。其制作是先把包谷、小米、旱禾米、高梁和番薯丝等混合在一起蒸煮成酒饭,然后将每年八月十五从山上采回的中草药配制成特种酒曲药粉,撒布在酒饭上拌匀发酵,再盛入大缸里压个半实,在酒饭中开个小碗口大半深的酒井,加盖保温,两三天后即酿成酒胚,揭开缸盖,可见“酒井”如泉,且满屋飘出香甜之气,此时将酒糟拌匀转入坛中腌放,储存期可延长数月或半年以上,堪称瑶家“老窑”。饮用时,用开水浸泡或熬煮后,用一个精致的葫芦瓢将酒舀出,故称之“瓜箪酒”。那瓜箪通体形如一只握紧拳头而弯着的臂膊,又象一个扩大了的弯把烟斗。乍见,你会以为是哪位能工巧匠的杰作,其实,就是瑶家房前屋后种植的葫芦瓜,成熟后在头上开一个圆口经简单加工而成,完全是大自然的造化。
瑶家瓜箪酒酒精度低、甘甜相宜、浓淡相适。瑶胞劳作归来,连酒带糟喝下几碗,既过酒瘾,又可止渴,又可充饥,一举多得。遇上客来,瑶姑便手操那古色古香的瓜箪,真诚礼貌地给每位斟满一碗酒,男主人便率先站起举碗,与来客各干一碗。嘴里还不住地念叨:“年恩年一瓜箪”,“年恩年”即瑶语中的浓不浓,如果客人嫌浓的话,再加点开水冲淡一些,但这一瓜箪酒每位客人都要喝,表示主人家的盛情,与你洗尘。此时此刻,在这远离喧嚣尘世的瑶寨,他们面对青山绿水,邀明月清风,主客把碗畅饮,或淡古论今,或猜拳行令,气氛浓浓。正是那亦浓亦淡亦苦亦甜的瓜箪酒,伴着这浓浓淡淡苦苦甜甜的日子,瑶家从远古走到现代。喝吧!瑶家的父老乡亲。喝吧!瑶家的客人们,人好酒好,情浓酒浓。此情此景,你会想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你会觉得“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痛快淋漓的场面,这飘香的瑶家瓜箪酒,若陶公今在,难道不是一首精美的田园诗,不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么?喝吧!
莫道瓜箪酒太土,神仙闻到嘴也馋。
千秋万代喝不够,五岭深山飘清香。
举碗同醉天下客,醉了太阳醉月亮。
作于2008·元·22
-全文完-
▷ 进入寒亭暖谷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