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也叫旧历年,这个传统的节日,各地欢度的方法也大不一样。在陕北这个地方,老百姓忙完了一年的生活《农活》,自入冬以来,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婆姨女子们,老汉小伙子。整天憋在家里,恨不得的脑《头》上长出犄角。
离过年还有好几十天,村子里,乡上,县城的文化馆里到处都是排练秧歌的人们,锣鼓家伙, 桌椅板凳,戏装道具一应俱全。手巧的忙着修补服装,扎龙灯,做竹马。没本事的只好给人家帮忙,打打下手。嬉笑的,打闹的,喝酒抽烟的,满世界《到处》都是忙忙活活的人。好不容易盼到大年初一,大清早,你就看吧,村子里的场院上,镇子里的操场上,县城里的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是秧歌队。
延安这个地方,拥军的传统一直做的很好,大年初一,通往延安军分区的马路上,一个个秧歌队,恨不得排成长龙,一家接一家的,这家队伍前面一幅八台大杠,大红布铺在八仙桌上,一头宰过后,褪的干干净净的大肥猪趴在桌子上,四条腿,用绳子栓在四条桌子腿上,头上还扎着一朵大红花。那家,牵着头上照样扎着红花的山羊,,扛着整袋的白面,提着几只活蹦乱跳的大公鸡,秧歌队里,打腰鼓的,跑旱船的,骑竹马的各显各的把戏。军分区的领导,喜气洋洋,接待完一拨,又一拨。到了晚上,不用说,军分区,肯定要连演三天的电影,来招待老乡们。天还不黑,各条通往军分区的路上,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个板凳,早早的来到大院里,等着看招待电影,‘渡江侦察记’,‘英雄虎胆’,‘芦笙恋歌’,‘女驸马’,‘三滴血’,凡是那个时候有的电影,全在军分区里演过,延安城里的人大多在那里看过电影。
城里最宽的街道要数大桥正对着的凤凰山下的路口,早早的就有人在那里搭起一座用长条板凳摞在一起的,底下大,上边小的架子,有好几丈高,专等耍狮子的来表演。秧歌队的最前边是锣鼓家火,最大的鼓用架子车拉着,打鼓的人站在车上面,鼓槌上,大嚓上,小锣,小嚓的把手全用大红布溜拴着,男人是白羊肚肚手巾头上戴,全身白色的衣服,滚着大红的边,婆姨们是花花绿绿的衣服,戴着花花绿绿的头花,腰间都系着各式各样的绸子。两头留的很长,舞起秧歌来,要用两手攥着绸子,随着鼓点来回舞动。队伍分成男,女两队,最前面的男,女各打着一把伞,伞上边垂着红红绿绿的绸子,随着锣鼓的快慢点转动着大花伞。扭的花样又分为;‘一字长蛇阵’,‘二龙戏珠阵’,领头的还要唱起一首自己现编的歌来;‘初三来。十三,二十三,我们给同志们来拜年。’歌词要和现场的环境搭配,这就全靠领头的本领了。跑旱船的老头在前面戴着个草帽,摇动着船桨,旱船里的女子 跟着老汉,船身起起伏伏摇摇晃晃的。骑竹马的都是些小女子,在场子里作出各种花样。耍龙灯的,两条长龙,满场飞舞,起起伏伏相互缠绕。最吸引人的是,耍狮子,表演的人是一些河南人,平时都是打铁的铁匠,虎背熊腰,耍起来翻腾跳跃让你眼花缭乱,最后狮子要爬到架子的最上边,那个时候全场的人都静静的看着,锣鼓家伙也敲的一步一个点,有快有慢,只见得,那个狮子钻来钻去,上上下下,最后直直挺挺的站在架子顶上,两个人还要做成叠罗汉的动作,让你心惊胆颤,胆小的会把眼睛捂起来,不敢再看。随后锣鼓急促的响起来,狮子从最高处,很快的爬下来,在场子里耍一圈,锣鼓骤然停止,从外皮里亮出两个人来,满身大汗,神采奕奕,就等到观众鼓起掌来,突然间,锣鼓又起,这两个人很快的重新钻进去,满场的跑动。这时鞭炮,锣鼓齐鸣,新年的第一天就显得更欢乐了。
过了初五,秧歌队要到乡下去慰问农民,顺着一道川,不管到了那个村子里,先要在村里的场院里演一场,然后是村里人抬出大锅的羊肉炖粉条,洋芋,白菜,红萝卜,小米饭用笸箩盛着,累了好半天的人们赶上前去,三下五除二,来个一扫光。天黑下来,几盏汽灯,挂在场院上,锣鼓敲起来,又是一场演出。一两个小时过后,简单的晚饭吃完,年龄小的早就累的躺在窑洞里的麦草上呼呼大睡。那些年轻人在一起,哥哥妹妹的打闹逗趣,年龄大的抽着自己卷的土制卷烟,在一起海阔天空的胡吹冒聊。第二天起身,再往下一个村子走去。一直要闹到正月十四,才回到城里,闹元宵。
年年如此,回回这样,我看了一十三年,演了也有五六年,直到离开了这个地方。至今每到过年我都会想起那一个个难忘的旧历年。
-全文完-
▷ 进入民间一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