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的文明是源远流长,中国的汉字也是博大精深。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委实不虚。其实,若有十足工夫去探微究秘,只言片语偏可发掘出其隐藏的深邃幽微的大道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已;学问和道理无处不在,关键是需要用心去感受和体悟罢了。
走在拥挤的街道上,看着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眼前一晃而过一个个似曾相识却又完全是陌生的面孔,恍惚间就感慨万千:此时此刻,世界上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匆忙的走在自己的路上?又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感慨万千的思索着自己脚下的路,甚至暂时的忘却了继续往前行走?
世界上究竟有多少路呀?有人的地方就应该有路,有路的地方却不一定都有人。其实,每个人都在朝着不同的方向走着自己的路,或宽阔,或窄仄,或平坦,或崎岖……无论怎样,最终都落脚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
路,在汉语中有很多别名。比如“道”,顺心而远大的路就称为阳关大道,康庄大道,险恶而难行的路就称为羊肠小道,志向迥异就分道扬镳,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再如“途”,生活的经验智慧归结为老马识途,没有根据的说法便是道听途说,窘困绝境就是穷途末路或日暮途穷;还有“径”和“蹊”,坚持己见,敢于创新就是独辟蹊径,无须聒噪不已,只要为人真诚就能感动别人就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乡间纵横交错的小路,便可称做是“阡陌”,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安乐祥和的情景依然让人心旌摇荡,无限向往……
路,和人们的生活,关系是非常的密切。可是,人的一生究竟是有多长的时间是在路上度过的?或许并没有人进行专门而精确的计算。可是,有一点可以确定:路和人相伴的时间不仅很多,而且往往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于是,路,作为一个意蕴深远的意象,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诗文中,并被赋予了深厚而无限的人生哲理和慨叹追求。
屈原的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寄予了他多少人生的无奈怅惘,却永不言弃,让无数后人唏嘘而奋斗着;李白的一首《行路难》也凝结着内心无限的烦扰和纷争,只是最终化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永远激励着子孙;高适劝慰自己的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人生之路总是难测,但只要用心的去争取,总会打开新的局面;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警醒世人危急处切莫轻言放弃,只要锲而不舍,终可迎来光明的转机……
鲁迅先生曾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据说,有一片比较宽阔的园林草地,里面要设计一条道路,可是究竟在哪个地方开辟好却是一个难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正在迷惘中,一位聪明的人提议,把草地放开让大家走,看哪个地方走的人多就在哪个地方开辟道路。结果,几个月过去了,果然草地中间竟然真的走出一条道路,然后就把这个“人为小路”加以修缮,成为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道路,结果是皆大欢喜,得到一致的好评。这个例子似乎是集思广益的结果,尊重了广大群众的方便和选择,于是取得了成功。
生活中的道路是比较简单而容易选择的;可是生活之路却复杂了很多。大多数人走的道路一定是最好的吗?实际的路或许是这样,但是人生之路却往往并非如此。人,是有从众心理的;国人则是有跟风之习惯的。很久以来,人们总是争论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流行的事物到底是好还是坏?争论了许久,各个面红耳赤,不欢而散,结果还是个未知数。其实事物的好坏与流行并无必然联系。
改革开放之初,有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他们不知道怎么处理似乎突如天降的金钱,被钱烧的晕了头,坏了脑子,于是遍刮起了猛烈的显摆之风,很多有钱人是趋之若骛,乐此不疲。当时报纸杂志关于富翁们比豪竞富的新闻屡见不鲜,或疯狂摆宴,奇珍怪馔,一掷千金,挥金如土;或用钱卷制鞭炮,只待轰鸣粉碎,求得人生价值,公然毁坏人民币;或以多情人为荣,豪宅别墅,骄奢淫逸,放纵生活,快乐至上……也许这样的生活道路是能获得低级庸俗的感官快感,可是于此也导致了一些恶果。“仇富心理”是其中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反观国外一些富豪,往往致力于慈善事业,为底层的百姓也做一些好事;国内很多人却宁愿毁坏财富也不愿施与他人,既为爆发户且为富不仁,恐怕是危险而不明智的一条道路。
如今跟风现象似乎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一来,盲目跟风现象很严重。前两年全国各地查获了很多假以多种名义的传销案,很多人之所以上当,除了利益的诱惑外,不排除跟风的心理作祟;现在全国又哄然齐上的炒股,买基金。想法赚钱本身并没错,可是不讲科学,不分青红皂白的跟风,恐怕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后悔不迭。二来,讲排场的攀比之风也是席卷各地。物质生活改善了,学会适当的享受生活也是很好的。可是婚丧嫁娶,乔迁晋升,大摆大办,铺张浪费,于个人,于国家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有些官员以权谋私,为个人面子损害公共利益,甚至借机敛财,难免自毁前程,遭人唾弃。平头百姓也打肿脸充胖子,为了一个面子问题白白浪费金钱,特别是某些经济落后的地方,情形却更加的严重。有些地方至今仍流行所谓“冥婚”现象,愚昧的令人难言。
古人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古以来,富不过三代的教训也始终警醒着人们要恰当处理好物质财富。一定程度上,物质财富是双刃剑,既能成全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孟子所言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都希望自己脚下的路平坦畅通,不愿走亡羊之复杂难辨的歧路,也不希望走荆棘密布,满是渊薮的沼泽之地。可是当我们春风得意的时候别忘记了这样一个道理:坦途不戒,骥可蹶。淹死的一般都是会水的,翻船的大多都是在阴沟,尤其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所以在顺境的时候,也要谨慎行事,切莫狂妄自大。当遭受挫折的时候,也不要妄自菲薄,怨天尤人,失去对人生之路的信心。自古雄才多磨难,历尽百炼方成钢。满天的阴霾也总有散尽之时,泥泞的沼泽前面也会是一马平川,但前提是自己要坚定的走下去,绝不能半途而废。
人生的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尤其是年轻的时候,此言实乃真理。人生之路关键是靠自己把握正确的方向,寻常对待得失成败,胜不骄,败不馁。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坚实的前进,必会在浩瀚人生中留下自己或深或浅的足迹,哪怕慢一些,也胜过匆忙的乱行。现实之路可以回头重走,但人生之路却是单行线,一旦走错便会贻误美好的人生,遗憾终生。
我们国家也是在走自己的道路。没有现成的经验来借鉴,也不能倚靠其他任何人,所以是要摸索着前进,好比摸着石头过河,自然会遇到一定困难,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然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近代的屈辱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育虽然不能救国,可是兴国必须依靠教育。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总是要落在孩子身上,而孩子总是要依靠教育才能真正成人成材。如今国际社会之间的竞争非常的激烈,一切的一切终究是要算在教育头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所以在教育上一定要谨慎前行,不能出现任何的纰漏。
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可是某些人盲目的迷信金钱,拜金主义盛行,整个社会也似乎陷入浮躁之中。有人禁不住丰裕的物质财富给予的诱惑,眼球只是被孔方兄充斥着,大喊“读书无用”。在如今大学生就业愈加的困难的今天,这种论调似乎更有底气,更加的猖獗。这种言论,一方面表现出某些人的短视和无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如今的教育是有弊端的。教育的整体形势是抹杀个性,把孩子的头脑“洗”成一个模样,然后走同样的道路,不允许“异端”。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这么些年,可是本质的东西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尤其是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应试教育依然高歌猛进,“高分低能”现象十分严重。若是培养出“孔乙己”似的无用无能迂腐穷酸的人物,不仅会害了人的一生,更耽误了民族的未来。
以前有人说,对于贫穷人家的孩子来说,出人头地的道路有两条:一是考大学,二是当兵。如今大学扩招规模大的另人咋舌,大学是容易上了,可是毕业后的工作却是愈加的难找。原本穷人梦想中的“康庄大道”,如今却被生生的堵塞,几乎成为一条死路。这种现象是现在“读书无用论”又沉渣泛起极为重要的现实原因。把大学看做光宗耀祖的唯一阶梯和出人头地的独木桥,诚然是腐旧封建思想的余孽,不可取;但是这种思想却是贫穷落后的副产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奋发向上的追求,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要想改变这种思想必须大力发展完善而成熟的职业教育,并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逐步改变他们贫穷落后的生活现状,通过事实向民众传播这样一个讯息:大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如今就业形势严峻,可是专业的技术人才却相对缺乏。高等院校招生数量虽然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增加,但培养的“人才”整体水平不高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们很难在就业竞争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中占据优势,因此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同。如今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课程内容落后,专业性不强,管理松散懈怠等问题。大学中,很多专业书籍依然是很久以前就使用的老掉牙的教材,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同时大学的管理一般也是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极少给学生提供一贯而系统的职业针对性训练和专项能力训练,导致了很多大学生经过几年松垮的学习后却几乎一无所知,相关的专业知识甚是贫乏,职业能力几乎没有提高。再加上社会经验匮乏,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所以很多大学生踏入社会参加工作,其职业能力竟不如那些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由原来的“高分低能”转化成“高学历低能”,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悲哀。人都是后天学而知之,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习惯和基本的社会生存技能,教育的低效导致了学生能力的低下,这就是教育的不作为,现行的教育机制应负主要责任。为了祖国的发展,请救救孩子,尤其是大学生!
人生之路纷繁复杂,要学会正确的舍弃和抉择,坚定的走好自己的路,拒绝喧嚣,忍受孤独,哪怕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因为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世界风云变化莫测,但只要炎黄子孙手牵着手,同心同德,奋力前行,必能走出一条辉煌灿烂的复兴富强之路,重振国威,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发挥更大的重要作用。
本文已被编辑[文清]于2008-1-20 15:35:39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深山的小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