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君君臣臣,普天有序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颜渊第十二》
【简 注】
[1]君君:第二个“君”字作动词。臣臣、父父、子子,语法结构同“君君”。
【意 译】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治理国家的政事。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好呀!如果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能吃得着吗?”
【理 释】
宇宙中万物,无不井然有序。秩序一旦紊乱,天体及日月星辰等等,必定危在旦夕。天道贯穿而下,尘世中的人事与万物,也必井然有序。否则,必致洪水泛滥,猛兽横行,盗贼四起,民不聊生。
圣人云:地无德,万物凋落;天无道,地裂天崩,苍穹尽空。道德为天地存在、繁荣的根本,天地有道有德的外在表现,则是层次、境界参差分明,众生、万物各得其所。尘世最重要的关系,是君臣、父子的关系。君臣在国,父子在家,家国定则天下定,家国兴则天下兴。天下大兴的根本,仍在道德。君臣有道,父子重德,天必风调雨顺,百业俱兴。君臣无道,父子无德,天必兴风作浪,百业凋敝。道德长存,君有威,却尤慈善;臣有忠,却尤直切;父有教,却尤仁爱;子有孝,却尤俊朗。
所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是为了强行约束谁个,而是天道使然;倘若谁个破除,谁就远离道德,拥抱灾祸。灾祸的首因,即在君无道无德;而后上行下效,终致天下大乱。
【例 述】
郑国子产改革赋税制度,国人非议。有人告诉子产,子产说:“有什么关系?假如有利于社稷,死生由它去。而且我听说做好事的不改变他的初衷,因此才能成功。……《诗》说:‘礼义上没有差错,为什么顾忌别人的话?’我是不会改变的了。”由于赋税的改革,百姓增加了收入。子产死后,百姓都大哭,就像死了亲人一样悲痛。
宋神宗独用王安石变革法度。一日,太皇太后说:“我听说民间甚感青苗法之苦。”神宗心中不高兴,说:“变法是为了于民有利,不是使他们受苦。”太皇太后又说:“王安石确实有才学,可是怨恨他的人太多,不如暂时放他出朝做官。”神宗说:“群臣中只有安石能挺身为国家承当大事。”祁王也插言:“太皇太后言,是至言,陛下不可不思。”神宗发怒说:“是我败坏天下吗?你好自为之!”
子产为臣、神宗为君,在紧要时刻,都没有自己。他们对于得失的衡量,都在天下,而非一己之私利。上天予人一切,上天却决不从人中获取。他们所行符合天道,他们就必定得到天地人间的最大支持,也就最能坚持正确的态度与做法。郑国百姓既视子产为亲人,那么他们家庭内部,必少父不父、子不子的事情发生。同理,王安石对变革图强的明君,只能更加尽到一个做臣子的本份。
-全文完-
▷ 进入无的散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