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而后工,顾名思义,就是人穷的实在没办法了,然后就工作挣钱吃饭。人不吃饭那还不得饿死,这当然是废话。我指的穷而后工是从文学的角度去出发,穷,并非物质生活上的贫穷,而是精神志向遭遇到某种不幸的遭遇或是挫折。那就意味着胸中必然会囤积着学多痛苦的情感急需宣泄,而对于一个有文学才能的人来说会转化为强烈的创作冲动,因为文学本身也是一中宣泄方式。
现代汉学家顾宾曾言及中国现代文学(80年代往后)他说现代文学简直就是一堆垃圾,丝毫无可取之处。我看了之后也很是气愤。不过细思一想,80年代往后的作品,就我而言,让我看的过眼的作品实在找不出几部来。
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压抑,那些所有具有文学才能的老人儿们都变得畏首畏尾,害怕一不小心那顶帽子又扣在自己的头上,为了不蹲牛棚,那些不好听的话还是少讲为妙。80年代以后出生的娃娃,虽说是初生牛犊不惧虎,挥着笔杆子写出厚厚的作品,可是温室里的花朵,怎么能经的起时代的摔打,虽或可红的一时,但那热乎劲一过,人那还记得这是谁谁谁的作品。真正的名著是禁得起读者考验和时代的洗礼而不会有丝毫质变的作品。
同样的社会环境中,往往经历过某种遭遇或者痛苦挫折的人,他们观察与思考生活的深度一般比没有经历过的人深。痛苦会逼迫作家去探究人生的意义所在,这往往是平常人所忽视的事情,但对于痛苦的承受者来说,却是竭力想弄明白的重大课题。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而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苏轼欧阳修等文学巨匠也都经历过仕途不遇,屡遭下狱流离失所被贬被嫡经历,而其脍炙人口作品往往大多数是经历过挫折之后进行创作的·
曹雪芹经历过家族的巨变,生活上的贫困,才由着生平的一把辛酸泪,创作出了所谓的满纸荒唐言·这都是再明白不过的例子了。
美国哲学家杜威曾说过生活平静安逸,那么想象力往往缓慢而且笨拙,但生活不安烦恼,则想象为其所激,从而可以描写出与实际相反的种种事物的形态。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失望在幻想里变作功业和得意的凯旋,事实上积极性,在幻想中所构成的意象也将是积极的,行动中的困难在理想的想象里可以得到巨大的补偿·
一个人当生活在平静安逸的生活环境当中,难免会有些心灵空虚,一个心灵无所依靠的笔者当然很难创作出一部佳作,就算是勉强而为,读起来也难免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无病呻吟的感觉。车尔尼雪夫斯基所以就认为,现实生活中的贫困就是幻想的生活中的源泉。
时代变了,要说问你当今社会什么样题材的是当今主流社会文学的高峰,小说,诗歌,还是诗歌。我想你也回吱唔以对,不知如何应对,大凡古代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一个文学高峰,或是一两个文豪,在汉朝以前是诗经六易,那是百家争鸣的时候,以孔子老子为尊。唐以前是乐府,代表人物曹植诸葛亮陶渊明等。再后就是唐诗宋词,代表人物是李杜和唐宋八大家。后来就是元曲,杰出人物有汉关卿马致远王实甫等,明朝末期就是小说了,最好的作品不外乎就是四大名著了。五四运动以后便是白话文是天下了,以鲁迅郁达夫为代表。
要问如今社会主流的文学,我看就是那些什么玄幻修真穿越等的那些乱七八糟的脱离现实的文字鸦片了。我看多了,也感觉内力大增,快打通了任督二脉了。想象力的王国是一个避难所,当人在现实中感觉到不满时,便退缩下来,钻进自己的想象力所创造的世界当中去,便从文字中寻找丢失的自己,往往幻想某小说中的主角会是自己,这便是弗洛伊德所指的白日梦。
现在让我们应该深思的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方向应该何去何从,我从铺天盖地的文学网站里除了穿越时空和飞檐走壁什么都没找到·
抱歉,有点愤世嫉俗,扯远跑题了·
穷而后工,作者的不幸遭遇与痛苦化作作者创作的驱动力,一个过分压力自己痛苦的人,往往很容易患某些心理或是生理上的疾病,一般人往往表现出痛苦怒吼狂叫或是报复·而对于一个爬格子的人来说,创作则变成一种宣泄·华尔华斯说,痛苦的思绪想我袭来,及时抒发了悲哀,使我平静·
笔者便靠创作从文字中获取快感,而这种由痛苦宣泄出来的作品情感往往都孕育的非常深厚·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遭遇到挫折的作家如此钟情于文学创作·
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过痛苦与作家的形象力的特殊关系·春秋两汉与魏晋时期作品中抒发悲伤愤怨的作品分别站所有作品的54%,82%,67%;而抽样中受到某种挫折或是某些挫折的诗人占总数的94%·这我们可以说明,作者经历的痛苦愈强烈,他创作的想像力就愈奔放无限制·
当然,一个人的承受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而文学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是个力气活,当痛苦和挫折承受的多了,而情感堆积在心里不及时宣泄出来,往往心理生理上或是精神上都或多或少有些毛病·
天才和疯子仅有一步之遥,天才经常走在疯癫的路上,两者是近得不能再近的邻居·陀斯妥耶夫斯基,爱伦坡,海明威,庞德,伍尔芙,川端康成,三毛,顾城,海子,都或多或少的患有某种程度的精神病,而还几个都选择了死亡,因为他们内心的情感孕育到了极致,而找不到一个突破口,而莽撞的现实又不符合他们的理想,所以他们选择了死亡所谓痛苦的终结·
所以,穷而后工,穷之有度,工之有度·
中国古代文学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们经历不幸,感受与抗争痛苦遭遇的记录史,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产生了文学家门那种饱受痛苦的心灵中·
穷而后工这一传统文艺思想中的命题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家创作时间活动的某方面的客观反映与概括,而且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家创作才能之形成与发展的特殊规律的一个深刻揭示·
应当承认,中国古代表现痛苦情感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会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原因是在于他们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了两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中千百万人民的苦难生活,因而中国古代文学家创作才能形成与发展的这种特殊顾虑是手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影响制约的·
但是既然文学家的痛苦能够强化其创作动机,激发其艺术想象力和升华其合乎作品美学要求的人格,既然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心理学家文学家乃至作家门的创作实践都殊途同归地证明了这一点,那么有理由说,痛苦之于学学创作才能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更为普遍的创作心理机智的意义·
我们无意也不应当感受体验到痛苦都是身不由己难以自由选择的;但是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承认这一规律我们就应该自觉立志地去认识它掌握它·无视和回避 这一规律决不是科学态度,并且只能导致我们的文学作品令读者痛苦·
-全文完-
▷ 进入颓废玩具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