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有礼,必不叛道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
——《颜渊第十二》
【简 注】
[1]畔:通“叛”。矣夫:连用的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意 译】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典籍,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也就不至于离经叛道了啊。”
【理 释】
礼的本质是诚善,诚善是宇宙的特性。因此,礼的形式本身即是天道的体现,遵从礼的形式即是遵从天道。
言行由思想支配,思想从心脑发出。心中无所顾忌,无所约束,言行必定放纵恣肆,为所欲为。人与人类为何大幅度败坏,即因心中没有准则,没有善念。人要走上正途,有两种方式:先在心头明白天道,进而规范言行;先对言行进行抑制,进而体察天道。无论哪一种,都会在身心两面同时产生作用:天道在心,自然会遵礼而行;言行合礼,自然会感知天道。“习惯成自然”,真正做到彬彬有礼,也就渐渐具备君子的风范与心境;习惯于信口雌黄、手足无忌、蛮横霸道,与天道而言,必定渐行渐远,再难回归。
尘世也有满口里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者,然其言行,决不可能与礼的形式契合。
【例 述】
孟子出生的时候,由于穷困,一家人住在郊外较为偏僻的地方。离他家不远,有一大片墓地,经常有人抬棺来埋葬,一路上吹吹打打,哭哭啼啼。孟子便和小伙伴一起,常玩埋葬死人的游戏。之后,孟母在城里找到一个住处,那里紧挨集市,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孟子耳濡目染,也模仿商贩吆喝。孟母感到在这种环境只能造就斤斤计较的小贩,决定再度搬家。
孟母终于在一所学校附近找到一个住处,立即带孟子搬过去。学校里进进出出的,全是循规蹈矩的读书人,他们非常注重礼节、谈吐,言行在社会上深受尊敬。孟子在学校气氛的熏陶下,开始学习那些学者的行为、礼仪。
孟子能成为一代大儒,显然与孟母三迁有关。他能从小修习礼仪,他便首先在形式上符合了道的要求。而后“博学于文”,自然就能通达大道。虽然,有人只能约束他的言行,不能约束他的内心,原因往往在于,对他言行的约束,并不真正符合礼的形式。真正的礼的形式,必定从善、从美、从真,而非从恶、从丑、从伪。从于前者,当然足以调控其内心;从于后者,当然只能强化其恶念。
-全文完-
▷ 进入无的散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