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求道的途径
——尤因求道之心最易和宇宙天地相通,最能和诸神诸佛的本性相合,人也就最易在一念之间有如神助,灵感、顿悟等等也就接踵而来。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1]。故飘风不终朝[2],骤雨不终日[3]。孰为此者[4]?天地。天地尚不能久[5],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6]。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简 注】
[1]希:通“稀”,称少。
[2]飘风:大风、狂风。终朝:整个一个早晨。朝:早晨。
[3]骤雨:急雨、暴雨。终日:一整天。
[4]孰:疑问代词,谁。
[5]尚:尚且。久:持久、久远。
[6]失者,同于失:不从于“道”于“德”者,就同于失“道”失“德”者。
【引 发】
——诚心向道:一念震动十方世界
如何求道?必须先有求道之心。如果绝无求道之心,一切也就无从谈起。天道之下,个体的意愿与选择极其重要:如果你本无意修行,谁都不可以强迫或命令;如果你本无意求道,道也不会对你真正显现。所以儒家的修养,最先是讲“正心诚意”,而后才说“修齐治平”;各大正教的弘传,也先要求人有悟性,有求道、向道的主观心愿。
如果求道之心滋生,而且越来越纯净、越来越强烈,上天与诸神立即就会知觉。佛家说:佛性一出,震动十方世界。这一念之间,即是他的先天本性返出来了,即是他返本归真的久远期待复苏了,即是他对红尘俗世的认识已不在表面的享乐与煎熬了,即是他和宇宙的基本特性在刹那之间能够沟通了。因此,这一念所具有的威力,上可以惊天地、泣鬼神,下可以正百邪、除万念。
即使在人中,好坏也常出自一念。譬如同是从高空坠落,如果有人惨呼一声“哎哟”,心头只想这回“完了”,那他一定非死即残;相反,如果有人并不十分惊惧,一心只说“没事”,甚至想到上天诸神必定将他佑护,他必安然无恙。只是突然而至的这一正念,并非轻易可以得到。唯有长期求真、求正的心理历程作基础,他才会在大难临头之时泰然。
任何人都不孤独。即使他在人中孤独,他也为上天与诸神关注。天道的规律本就慈悲,诸神亦多愿为众生着想。一旦他发现某人有诚心诚意的良愿,他必乐于成全;倘若人能产生求道的心思,更为诸神所欢喜。诸神助人,决不期求回报,人中的任何楷模,都不足以和他们比较。尤因求道之心最易和宇宙天地相通,最能和诸神诸佛的本性相合,人也就最易在一念之间有如神助,灵感、顿悟等等也就接踵而来。
【反 思】
——心无信仰,视佛道神为虚妄
人选择向道,天道就能够亲近他。人选择行恶,恶报也就如影随形。人选择积德,人就决不会失德。人一旦在观念上作出选择,他的言行必定接受这种观念支配,言行的效果也就与相应的选择对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道均衡善恶的标准与手段,从来都一视同仁。
今人少有求道之心,而视佛、道、神为虚妄,而视天国、地狱、灵魂为迷信。他们坚信无神论、进化论与科学主义,以为科学从来都没有发现神,更没有从实验室制造出神,当然不会有神存在;以为人本从猿进化而来,人的祖先既然是猴子,现世的一切都是源自“物竞天择”的自然演变,当然不可能别有天国;以为地狱、灵魂之说,更是滑天下之大稽,是以精神鸦片来麻醉自己,是在走投无路之时的自欺欺人。
人不相信轮回、天堂与地狱,人就很难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不相信善恶的轮报,人就不会有心法的约束,也就可以无恶不作,无所畏惧。人不相信科学实证之外的任何时空与生命,人就只能局限在眼见为实的物质时空,坐井观天而愚昧无知。这时人能追求什么,人能以何为乐,人能依凭什么理由让自己活着?那就只有外物和外物对于心理、身体及其感官的刺激。在这种刺激之下,人的身心只会愈益麻木、扭曲、败坏,更不可能产生信仰。
没有信仰的民族与个体,绝对不会有任何美妙的前景。因为他不信神,神自然不会将他佑护;他不信天国,天国的门自然不会对他敞开;他不修养道德,他就只能日益堕落;他不区分善恶,恶报却一定落到他身上。如此,他怎能拥有美妙的前景?
-全文完-
▷ 进入无的散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