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征文1]爱的动力远海

发表于-2008年01月14日 下午3:27评论-12条

上午10点刚过,岳海市人民医院的促醒中心主任洁云,正在在办公室翻阅国外植物人康复的有关文献。病区的副主任医师王桂珍推门走了进来。她将手里的几袋病历递给洁云说:“脑外科又转来三名昏迷不醒达一个多月的植物生存状态的病人,我已经把他们安排到了病房,这是他们的病历,你过目一下。”

洁云听后,叹了一口气,对王桂珍说:“卫生部信息中心通报,因为各种病因,我国每年新增植物人近10万,全球每年新增植物人53万。看来寻找治疗植物人的新理论、新办法,是摆在我们医学界面前一个急迫的任务。任重道远啊,同志。”

王桂珍点了一下头,将病历递给洁云主任后,便转身出去了。

洁云虽然已过知天命之年,但她依然是精力充沛,容貌秀丽,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显得年轻许多。自从医科大学毕业后,洁云在人民医院担任门诊治疗近二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在脑微循环方面,潜心研究了多年,有较深的造诣,相继在权威的医学文献上发表过四、五篇既有实践又有理论的轰动性论文。人民医院三个月前成立促醒中心,得到了上级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调洁云任中心主任,就是发挥她在脑微循环方面的特长。

为了掌握病人的第一手材料,洁云对在中心治疗的150多名病人的病历,都会亲自过目,并且事必躬亲,深入每个病房和主治大夫共同研究每个病人的治疗方案,随时了解治疗的进展情况。

洁云放下国外的有关资料,拿起三份病历,细看起来。突然,陶炳林这个名字,一下跳进了她的眼帘,她迫不及待地接着看下去,性别男,年龄56岁。诊断记录上写着:患者陶炳林在45天前,因眩晕摔倒造成脑损伤,昏迷至今……确定为植物生存状态……

看到这里,洁云的心跳加快,感到呼吸也有些急促。难道真的是他吗?是陶炳林老师?那个镌刻在心头不可磨灭的名字,那个永远也不会忘记的人……

1966年的麦收季节,甘塘公社碱厂村迎来一批来自郭县一中的初三学生。他们共40多人,由班主任陶炳林带队,到村里进行为期三周的劳动锻炼。他们是从早晨6点出发,一直到中午12点多,才徒步来到碱厂村。刚进村大队部,村党支部汪书记就热情迎了上来,紧紧地握住陶炳林的手说:“欢迎你们来支援三夏!这么热的天,这么远的路,同学们辛苦了。快坐下,喝点水!”

还没等陶炳林开口,一位刚放下两桶绿豆汤的姑娘,用银铃般的声音招呼大家说:“同学们,请喝甜绿豆汤,解解渴,去去暑!”说完,便将盛满的一碗碗绿豆汤,送到大家面前。

当姑娘将绿豆汤递到陶炳林手里时,陶炳林才看清送绿豆汤的姑娘,年龄大约十七、八岁,圆圆的脸庞镶嵌着一双明眸清澈透亮,健康红润的面容洋溢着诚挚的微笑。两条黝黑齐肩的发辫,随着举止跃动着,发梢上鲜红的头绳也像两团跳动的火焰。虽然衣着朴素,但是丝毫掩饰不住青春的活力,反而使她凭添了纯朴自然的魅力。她犹如盛夏中的绿豆汤一样清香四溢,沁人心脾。真是“香远益清,亭亭净植”。陶炳林接过绿豆汤,注视着姑娘,却忘了道谢。

姑娘看着陶炳林那欣赏的目光,有些羞涩,脸色绯红。

“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汪书记指着送绿豆汤的姑娘说。“她叫洁云,是我们村里的妇女队长,大家在村里劳动期间,一切事情都由她负责,她也随你们一起劳动。”随后又向洁云介绍说:“这是县一中的陶老师,是这个班的班主任,你一定要向陶老师虚心请教,团结协作,完成好这次学生下乡劳动的管理工作。”

陶炳林赶紧握住洁云的手说:“我们是来向农民学习的,做农活,我们都是门外汉,请洁云队长多多指导帮助。”

陶炳林是刚从师范学院毕业的大学生,从教还不到一年,这是他第一次带学生到农村参加劳动锻炼,不是缺少经验,而是根本没有经验。的确需要洁云队长的协助和指教。洁云看着眼前这位文弱透着英俊的年轻教师和他周围四十多名纯真的少年,心中顿生出一种好感,便爽快地说:“陶老师,你们到我们村里劳动,是对我们村三夏工作的有力支持,您不用客气。同学们劳动和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您尽管跟我说,我一定全力帮忙。”

第二天开始,同学们在洁云和陶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一望无边的麦田里,挥舞镰刀收割小麦。尽管天气炎热骄阳似火,但也热不过大家接收贫下中农再教育战天斗地的热情。尽管连续几天抢收小麦有些劳累,但同学们的干劲儿仍是饱满高涨。

每天收工晚饭后,兼任本村赤脚医生的洁云都会带着小药箱,和陶炳林一起探望分散住在村民家的学生,询问他们的生活和身体情况。每天早晨,她很早就起床,到大队部将同学们堆放在那里的四十多把镰刀逐个磨快,使同学们在割麦子时得心应手。虽然她的年龄仅比学生们大二、三岁,但是她的飒爽英姿不仅给陶炳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已经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们,甚至举手投足都成为有的女同学模仿的对象。

一天下午,天气阴沉,为了不使丰收的小麦受到损失。同学们在洁云的激励下,一鼓作气,很快完成了队里分配的收割任务。

当大家围坐在水渠旁休息的时候,班长王桂珍同学对洁云说:“您说话的声音这么美,唱歌一定很动听,给大家唱个歌好吗?”

洁云很痛快地说:“行!我给大家唱个歌,你们看唱什么好。”

“就唱电影,《我们村里年轻人》的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吧!”一个女生抢着说。

洁云爽快地站在田埂上,抖落一下衣襟,把小辫儿往肩后一甩,放开喉咙唱了起来:“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歌声既清脆又甜蜜。

陶炳林听到洁云这字正腔圆,悦耳动听的歌声,真不敢相信,竟发自一个农村姑娘之口。洁云落落大方地唱完之后,立即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随着掌声,洁云走到陶炳林面前说:“请陶老师也给大家唱一首歌吧!”

“不行!不行!我是有名的‘五音不全’,唱不好歌。”陶炳林忙推辞说。

“妇女队长表演了节目,班主任可不能落后呀!”一个胖胖的男生煽动着,四下的学生也应和着说。

陶炳林只好站起来对大家说:“那我就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吧!高尔基写的《海燕》。”说完,便大声地朗诵:“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诗歌悲壮、奋发拼搏的优美词句和陶炳林那抑扬顿挫,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嗓音,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的心弦,他们都敛神屏气专注地听着。浑厚的男中音在空旷的田野回荡,也激荡着洁云那青春跳动的心灵,一种异样的情愫在她灵魂深处驿动着、奔淌着┅┅。

在随后两周劳动锻炼的日子里,不管是在大田里,还是在场院上,洁云和陶炳林经常是形影不离,无话不说,无话不谈。好像有说不完的话和问不完的问题。他们从自己的经历、爱好,谈到自己的理想、志向。他们之间敞开心扉,推心置腹的交谈,俨然就像是相识多年的知心朋友。虽然洁云读书只读到初中一年级,但她流露出的聪慧、灵性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却让陶炳林所感动。而陶炳林博学的知识,睿智的思想也深深地打动了洁云的芳心。

洁云在白天和陶炳林一块儿劳动时,心里会被甜蜜胀得满满的,即使再累也会感到幸福。晚上回到家里,反而魂不守舍,隐约感到一种惆怅和失落。

学生们三周的劳动锻炼,很快就过去了。在陶炳林和同学们即将离开碱厂村的前一天晚上,洁云和陶炳林两人相约来到村南的凉水河旁。明净的月光倾泻在水面上波光粼粼,激荡起洁云起伏的心潮。周围的景物营造出的皎洁静谧气氛,似衬托着洁云纯真的心灵。她低着头,迟疑一会儿,仰起脸深情地看着陶炳林:“陶老师,你们明天就回学校了,咱们以后还能见面吗?”

“当然能见面了,咱们不是已经说好了吗?你要学习初中、高中的课程,还要到我们学校求教呢!”陶炳林真诚地回答。接着他又勉励着洁云“要改变农村的面貌,必须要有文化和科学知识,你这么聪明,又有远大的理想,只要努力,今后一定会成为有知识的人才。”

洁云坚定地说:“陶老师,你放心,我一定会记住你多次说过的话,努力学习,和你一样考上大学,做国家建设急需的人才,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

“洁云,在这三周里,你对我的帮助、关心,还有你那嘹亮的歌声,我会永远记在心里。”陶炳林动情地说。

“我也永远不会忘记你的。”洁云有些哽咽,说不下去了。

两个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很久,很久……

朦胧的月光下,情窦初开的洁云,多么希望陶炳林能够拥抱一下自己啊!哪怕只是暂短的瞬间,以便能慰藉自己以前以及今后思念之情啊……

第二天,陶炳林带领学生离开碱厂村时,洁云送出了很远的一段路程,直到陶炳林和同学们的身影在目光中消失,她才含着眼泪返回村里。

经过一周的思念煎熬,洁云收到了陶炳林从县城寄来的,满满一大纸箱的初中课本和一封信。洁云读到陶炳林充满鼓励自己学习的书信,心里感到了一股力量,她将对陶炳林的思念,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在几年的文化学习中,洁云不管是寒冬酷暑,只要有时间。她都会抱着书本,刻苦学习钻研,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村里上初中的学生和公社中学的老师请教。

在那个注重根红苗正,相信人定胜天的年代;鄙视文化科学知识、鄙视“臭老九”的年代。洁云没有放下书本,自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后,又开始“跋涉”高中阶段的全部课程。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前两年,她已经全面掌握了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算试题。

在洁云自学的七、八年中,她每年都收到陶炳林寄来的学习辅导材料,和洋溢着热情关切的信件。洁云也时常给陶炳林去信,信中除了感激的语言外,也时常流露出对陶炳林的思念之情。

在陶炳林离开碱厂村后的连续三年,洁云都会到县一中去向老师求教学习中的问题,其实也是为看望陶炳林,每次她都带给他一些农村土特产品。记得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到县一中去看望陶炳林时,当洁云走进陶炳林的单人宿舍时,见到一位比自己大几岁的青年女子,坐在椅子上。陶炳林向洁云介绍说:“这是我的未婚妻,也是我的大学同学。”又向他的未婚妻介绍说:“这是我带学生下农村劳动时,碱厂村的妇女队长洁云。”

“你好!”洁云向陶炳林的未婚妻招呼了一声,并把满满的一书包花生放到桌子上说:“我到县城还有别的事,就不打扰你们了。”

还未走出校门,洁云那压抑太久酸楚的眼泪夺眶而出……

“洁云,我到病房才发现住在5号病床的陶炳林,就是我初中时的班主任。”王桂珍忽然闯了进来,打断了洁云的深思。

“真的是他吗?你都快五十岁的人了,怎么还这样风风火火的!坐下来,慢慢说。”洁云指着沙发说。

“刚才我看到陶炳林的名字,觉得重名的人很多,到病房仔细一看,真是陶老师。没想到,多么好的老师呀,怎么现在就成了植物人。”王桂珍痛惜地说。

“我也在病历中看到了陶炳林的名字,也想到了当年的陶老师,正想到病房核实一下。”随后洁云迫切地又向王桂珍问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陶老师的脑损伤?”

“陶老师的女儿向我介绍说,是因为在给高三年级高考复习期间,连续加课过度劳累,在上课时,大脑瞬间供血不足,昏迷晕倒,头颅摔到讲台上,造成颅内严重血肿,送医院抢救,一直昏迷不醒已达40多天。”王桂珍回答说。

“跟我到病房看看,咱们研究一个治疗方案,把你初中的恩师唤醒。”

“也把你的心中的初恋情人唤醒。”王桂珍吐了一下舌头。

“瞎说什么,老没正经!”洁云的心里掠过一股电流。

来到病房,看到躺在病床上的陶炳林,半睁着两眼,身子一动不动,两鬓已经花白,年轻时英俊的面容,现在已经荡然无存。洁云的两眼有些潮湿,确如王桂珍所说,现在躺在病床上的那个人,就是她心中的初恋情人,就是她的陶炳林。

原来,洁云最后一次与陶炳林见面后,给陶炳林写了一封充满祝福和感激的信,就没有再跟他联系过,虽然他也来过几封信,洁云都原物退回。她一头扎进高中课程的学习中,把自己在感情上的深深的失落,宣泄在对知识的求索上。

后来,由于洁云在村、公社的工作积极肯干,成绩显著,被提干,正式调到县妇联工作。高考恢复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医科大学录取。凑巧的是,当年随陶炳林来村劳动锻炼的学生班长王桂珍,也考上了同所的医科大学。两个人不仅在同一个班,还住在同一个宿舍,很快她们就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有一次,她们在说悄悄话的时候,洁云向王桂珍吐露了,自己当时对陶炳林的爱恋。并充满感激地说,没有陶炳林对自己学习上的鼓励和支持,自己就完不成初、高中文化知识的学习。如果没有自己对陶炳林爱恋的动力,自己也走不进北京医科大学的校门。

在洁云的主持下,王桂珍和几名主治大夫,共同研究确定了一个唤醒陶炳林的综合性治疗方案。一是,使用改善人脑皮层微环境的特有药物。二是,结合物理的胸压,腹压,进行针灸,按摩等特色的刺激。三是,进行感官刺激,诱导大脑深处的微循环启动。

经过两周的综合治疗,陶炳林微微有了一丝感觉,但均属于无意识,效果甚微。看到这种状况,洁云心急如焚,因为植物生存状态的病人,昏迷时间越长,唤醒的难度会越大,唤醒的可能性也会越小。她必须与病魔赛跑,抢先冲刺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因为洁云不愿意、也不能接受那样的悲剧。

一天, 洁云来到陶炳林的病房,看到陶炳林的女儿正贴近父亲,轻轻的,缓

慢的,反复地叫着:“爸爸……爸爸……”

洁云心里一动,似乎有了新的发现。她走到病床前,问陶炳林的女儿:“你父亲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和珍爱的物品吗?”

陶炳林的女儿沉思了一会儿说:“他是语文教师,最喜欢诗歌朗诵,我小的时候,父亲经常教我朗诵诗歌。他也爱听歌曲,有一首人说山西好风光,他最喜欢。好像他抽屉还保存着一些过去的书信,有时还打开默读……”

“你回去找一找,你父亲保存的诗歌和信件,让我们看看,这可能对制定你父亲的治疗方案有帮助。”

第二天下午,洁云把王桂珍叫到办公室,拿出十几封信件和几本旧诗集,对王桂珍说:“这是陶老师和我分别保存的年轻时往来的信件,也没什么秘密,但陶老师能保存这么多年,说明这些在他心灵深处还是不可磨灭的。这几本诗集也是他保存的,你是他的学生,他当班主任时,最喜爱的诗歌是哪一首呢?是不是当年在劳动休息时,朗诵的海燕呢?上课时,同学们说什么,他会兴奋呢?”

王桂珍思忖了一会儿,回答说:“他当我们班主任时,最喜欢的诗歌,就是高尔基的海燕,词句非常熟悉,每次朗诵都是声情并茂,异常兴奋。他在给我们讲课时,只要有学生提问,他都会很兴奋,都会滔滔不绝进行解答。”

“我仔细反思了这两周对陶老师的治疗,我们在药物方面,物理刺激,针灸,按摩等特色的刺激都没问题,但在感官刺激和唤醒的方法和内容上,还有待深入研究。要启动大脑皮层的微循环,就要使病人大脑最深处的记忆细胞,也就是最深刻的遥远记忆,活动起来,就可能唤醒他的意识知觉,使他完全苏醒。我刚才听到陶老师的女儿,与他父亲交流的内容,只是表层的,而不是深层的,遥远的,所以作用不明显。”

王桂珍听完洁云说的话,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便向洁云说:“我回去起草一份唤醒陶老师心灵深处记忆细胞的方案,咱们共同参与,看看效果如何。”

三天后,每天的早、中、晚,洁云和王桂珍分别到病房和陶炳林进行语言交流。洁云每次都贴近陶炳林的耳边,用她那温柔的声音,缓慢地,反复地朗读他们之间往来的十几封书信。并低声唱几遍那熟悉的旋律:“男儿能吃千般苦,女儿能绣万种花”。王桂珍也无数次的重复着朗读高尔基的诗歌:“它高傲的飞翔……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并不时向陶老师提一些初中语文的问题。

尤其是洁云,她每次晚上都坚持到九、十点钟,给陶炳林读书信和唱歌,读着读着,洁云的眼泪也会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一个月下来,她除了管理促醒中心的日常工作,制定每个病人的治疗方案外,还要坚持每天,对陶炳林进行唤醒治疗。她的身体明显的消瘦,眼窝也塌陷了许多。

一天晚上,当洁云读自己写给陶炳林的书信时,陶炳林的眼珠忽然动了起来,真的是枯木逢春了吗?洁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又继续读,并细心观察陶炳林的的面目表情。看到他的头颅随着自己的声音有些转动,紧闭的双唇也一张一翕,似乎要说话。真是天道酬勤啊,奇迹真的发生了!洁云心中喜出望外,不由得趴在陶炳林的身边哭了起来。

又是连续四十几天,洁云和王桂珍都延长了与陶炳林的交流时间,陶炳林的康复效果,也一天比一天明显。一个月后,昏迷了四个多月的陶炳林,终于完全苏醒了。虽然她还不能分辨来人,但每次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和话语都会潸然泪下。又过了一个月,陶炳林已经完全恢复了记忆和身体各部分的感官意识,并能在别人的搀扶下,下床走路了。

风和日暖的一天,王桂珍搀扶着自己初中的班主任陶老师,来到医院的花园里,明媚的阳光从浓重的树阴间一丝一缕的漏了下来。这明媚对于陶炳林来讲好像是久违了的,他眯着眼,贪婪地吸吮着周围的一切:清新的空气、醉人的花香、和煦的春风、温暖的阳光。当王桂珍轻声地把洁云在给陶炳林治疗期间的事情,向陶炳林娓娓道来后,陶炳林感激的泪水,顺着脸颊淌了下来。而远处,办公室里的洁云,也在观察着陶炳林的的一举一动,眼中包含着幸福的泪水……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远海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暮色残阳点评:

岁月的流逝,虽然让我们的容颜渐老。可那曾经纯真的爱恋仍在心头萦绕。
文笔流畅,实属精品。

文章评论共[12]个
燎原百击-评论

岁月无情人有情!人物形象刻画的形象生动
朴实的文笔饱蘸着浓浓的深情
人一生中,有多少难以忘怀的回忆?
知交,故友,相互欣赏,相互促进
纯洁的友谊,感动中。。。。。。
  【远海 回复】:感谢点评!向燎原百击问好! [2008-1-15 10:49:23]at:2008年01月14日 晚上8:54

暮色残阳-评论

岁月流逝了,可真情没有改变。这样的坚持和执著让人倍受感动!问候作者!
  【远海 回复】:感谢点评!向暮色残阳问好! [2008-1-15 10:47:50]
  【暮色残阳 回复】:感谢对征文活动的支持,望能有好的成绩! [2008-1-15 10:49:37]at:2008年01月14日 晚上10:46

文若书-评论

支持
  【远海 回复】:感谢支持!向文若书问好! [2008-1-15 10:51:10]at:2008年01月15日 上午10:36

文霏-评论

支持!
  【远海 回复】:多谢朋友! [2008-1-18 20:19:26]at:2008年01月15日 上午11:44

琴扬枫-评论

爱总是能唤起奇迹。问好~
  【远海 回复】:多谢朋友点评! [2008-1-18 20:19:06]at:2008年01月15日 中午12:14

悲秋道人-评论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
再听这首歌时,我也会感动得流泪了!欣赏。
  【远海 回复】:多谢朋友点评! [2008-1-18 20:18:54]at:2008年01月15日 中午12:38

汪洋里的小舟-评论

让我牵强附会的想象一下:陶老师沉睡在情爱的梦里,洁云(一朵浮荡生命的云)以爱的呼唤唤醒了老师。的确,爱是生命的氧气!每个格子里填满了爱…远远的默默的注视作者
  【远海 回复】:多谢朋友点评! [2008-1-18 20:17:01]at:2008年01月18日 早上9:23

罗军琳-评论

来过!
  【远海 回复】:多谢朋友! [2008-1-18 20:18:24]at:2008年01月18日 上午10:55

寒亭暖谷-评论

拜读过,支持!
  【远海 回复】:多谢朋友! [2008-1-18 20:17:46]at:2008年01月18日 中午12:12

*梦幻星雨*-评论

支持!如果这个世界再多一些陶老师这样的人,那么世界每个角落都将充满爱。。。。
  【远海 回复】:多谢朋友点评! [2008-1-18 20:17:20]at:2008年01月18日 下午4:45

飞鸿掠影-评论

欣赏了at:2008年01月18日 晚上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