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底,应铜城派出所领导的热情邀请,我随《枫林》杂志社一行到龙岗游览抗大八分校。几天的阴雨,让龙岗古镇更加妩媚动人。虽然天气寒冷,但古镇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房景象,富裕起来的农民正在路边忙着新建楼房。田野里的小麦返青,生机勃勃的样子。
踩在湿漉漉的青砖小道上,我们走进了抗大八分校旧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工人们有的在搬运东西,有的爬到屋顶修缮。陈列馆的轮廓已经呈现,气势雄伟,开阔大方,大家看后赞不绝口。真武庙门楼匾额上的“真武庙”三个字,写的苍劲有力。它是由原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徐速之亲笔题写的。走入古色古香的真武庙,虽然大门落锁,但透过门缝可以清楚地看到里面的物品。罗炳辉、张云逸和一个女兵的铜像围坐在大铜桌前,右首有一个高大的号手正在吹号的铜像。穿过圆门,古树参天,石凳斑驳,老井枯竭,旧碑模糊,草木枯黄中还有几丝青绿,氛围肃穆而幽雅,让人不禁发古人之幽思。同行有人说:“这倒是个读书治学的好地方。”走出真武庙,站在空旷的地方,凝望面前的水沟和水沟里的芦苇,我在想,为什么要把抗大八分校建在龙岗呢?
龙岗小学的老校长解释了其中的原因。原来,一九四一年五月四日,抗大八分校成立于天长张公铺,后因日军扫荡,同年八月,迁至龙岗镇。龙岗镇地处高邮湖畔,远离日寇占领的天长县城,办学环境更为理想。八分校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进行正规化学校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一九四三年秋,八分校离开龙岗到葛家巷之前,八分校共为二师培养出两千五百多名具有一定军政素质的干部。当年由于战乱,龙岗的商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空闲的房屋较多,为抗大学员提供了宽敞的生活学习场所,学校下设的机构及党政领导和大部分学员都散住在居民家中。学员们和龙岗人民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党我军的高级领导人刘少奇、陈毅、张云逸、粟裕、罗炳辉、邓子恢、张劲夫等先后在龙岗工作生活过。我们问一位老太太,你认识罗炳辉吗?她高声答道:“认识认识,他是个大个子!”戴之年夫妇和古镇上的许多老年人一样,他们(她们)怀念过去,坚守百年沧桑的老屋,津津有味地述说抗大在龙岗的动人故事。“抗大菜地”、“抗大人行道”,以及各处旧址、旧物,还在默默铭记着当年的情形。龙岗人民怀念“抗大”,当年“抗大”的同志更加怀念他们的第二故乡龙岗。徐征发抚摸着墙壁上的弹孔,流露出无限的深情;陈启文将军站在作为龙岗小学的破败大殿前,久久凝视,默默无语。魏然将军站在破败的大殿前,留下了一个个珍贵的镜头。五八年的“共产风”,使龙岗的许多古色古香的深宅大院被拆除,十分可惜。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许多老同志和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正在兴起修复建设抗大八分校遗址的热潮。
如果说,抗大八分校造就了龙岗“革命摇篮”地位的话,那么,状元戴兰芬,兄弟文武探花韦镜湖和韦镜川,陈门兄弟四进士等人则成就了龙岗“状元福地”的荣誉;那么,龙岗的古庙古寺和残存的明清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古街,则成就了龙岗“千秋古镇”的美名;至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又让它具有了“梦里水乡”的神韵。可以说,龙岗的旅游优势明显,旅游潜力巨大。“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龙岗可以成为第二个苏州同里。”有人预言。
何必要成为第二个苏州同里呢?龙岗有自己的特色和风采!
2008年1月14日星期一
-全文完-
▷ 进入天长秋水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