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最小的单位。过去,家庭成员共同居住在一起,共同进行生产和消费,而且根据血缘关系(亲与子,兄与弟之间的关系)相结合,也称为人类社会的生物再生产单位(后者要与住户明确地区别开来)。现今的家庭犹如刚孵出的野鸡头上罩着蛋壳四面八方乱闯,呈分散状,以致现代离婚数字年年上升。家庭是以男女间的经济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包括在更高级的地区集团内,在同型的地区集团之间,以回避外婚和近亲婚为原则,并保持着近邻关系,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单位。因此,它是人类特有的普遍单位。在动物社会中没有与家庭同一性质的单位。在动物集团中,亲代与子代有一定期间共存,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这种动物集团(见动物的社会)也可称之为家庭或生物学的家庭。动物由母亲和养育期的幼仔所形成的集团,以及社会性昆虫的变形大家庭集团等是典型的生物学家庭。由雌雄个体所形成的性的集团虽然不能称之为家庭,但有雌雄关系且随之而有亲代与子代间的养育关系,在此期间的动物集团也多被称为家庭。
单亲家庭的比率节节上升,随之而来的是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青少年问题,家庭问题的总和构成社会问题。有识之士都认得有效的解决办法,是肯定家庭的价值,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源于家庭,人人都为父母所生,唯有不幸年幼失去亲人的孤儿,应从自我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然而,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个体化的突出和经济的独立,对家庭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淡薄,同时家庭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如问题家庭的增多。联合国订定1994年为“国际家庭年”,教宗也呼吁教友响应此,并写了一封很长的《给家庭的信》。其实,天主教会历来都重视家庭,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更关注此。他在1981年11月20日就发表了《家庭》劝谕,提出基督教徒家庭的远景。
家庭是一个人的团体,建基于爱,并由爱给予生命……然而在当今社会中又“风雷不及掩耳之势”掀起柏拉图式爱情,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柏拉图的《理想国》所诞生的“精神恋爱”,他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的追求真理的愿意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级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真正的爱情是永远长久的,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甚至消失。为了保持永远的爱,我们就要摒弃肉体的结合,而只追求灵魂的思恋,渴慕与交融。
人是情感丰富而脆弱的动物,爱情是自私的。爱情是两性相吸引而产生的感情,灵魂和身体都是爱情的重要载体,我们不否认,精神的相知相融在某种程度上要比肉体的结合关键的多,但是人的内心深处都有需求,或许隐藏很深,但这是人类最原始的欲望和冲动,人类存在和繁衍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的历史,爱情是生命的最高理想,从个体而言,在一个集合中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并且与之完全融合的过程,就是生命的过程,也许这个过程需要身体与心灵的完全融合才会达到最高境界。
家庭的首要工作是,忠信地生活在共融的事实中,不断努力发展一个真正的人的团体。共融的原则和动力是爱,爱使人的团体成为可能。家庭的第一种共融是夫妇之间的共融,此共融要求婚姻有单一的及不可拆散的性质。夫妇是共融又成为其它家庭共融的基础,即父母与子女,与其它兄弟姐妹,或较广的亲戚家族的共融。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责任使家庭成为一所“丰富人性的学校”,愿意照顾弱小的、患病的和年老的亲人,并彼此服务,分享财物、喜乐和痛苦。家庭的分享,必须以共融为基础。先有彼此一心一德的共融,才能有分享财物的表现:“所有家庭成员都一心一意,凡各人所有的,没有人说是自己的,都归整体(家)所有。”
夫妇分离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家庭不再是一个爱的团体、人的团体。从前家庭缺乏爱的共融时,往往因为社会的压力、经济的理由等,使夫妇勉强的忍下去。现在社会普遍的接受离婚的事实,现代工商社会里,不再需要农业经济和过去工业经济时代中过多依赖丈夫挣来的钱来处理家务开支,维持家庭运作,女性也越来越能经济独立;当家庭爱的命脉缺乏时,离婚差不多成为必然的结果。另一方面,现代的家庭,太注重于“夫妇二人世界”。从前夫妇间有问题发生时,大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往往有缓行、牵制的力量。今天的小家庭即婚姻家庭若不和其他亲人产生共融,婚姻亮红灯时,夫妇二人容易自动地以离婚方式去解决,同时离婚也成为婚姻中解除夫妇亲密关系的便捷。
在人的团体中,人人是平等的;基于此,婚姻家庭中妇女的权利、角色和尊严要必须重视。不少年轻男女结婚时,有不健全的投射,如“父女型”、“母子型”、“主仆型”的夫妇关系。倘若一方不考虑对方应有的权利、角色及尊严,这个爱的团体不会太健康;假如夫妇不注意家庭其它成员的权益,例如子女、老年人等,这个人的团体也难以建立和继续维持。使而现代社会中有太多的不健康、不和谐、离异再婚等家庭,由于这些家庭的存在,演绎着现代社会中思想腐朽、自甘堕落的贪官、被包养的“二奶”、“三奶”以及小蜜、情人,贫困家庭、父母和孩子、“留守儿”、“农民工子女新生文盲”、“剩女”等社会问题和青少年教育问题日益严重。
夫妇是人类繁衍后代的合作者,他们被召去延续人类的创造。夫妇在家庭中的基本任务是负责的传授生命及维护生命。今日年轻夫妇不要子女的意识,以子女的存在是负累,限制他们的自由,是不合乎家庭的宗旨。我们全盘考虑调节生育,优生优育,夫妇二人必须认清结合的意义与生育的意义;如“柏拉图精神恋爱”,把夫妇性结合本质上的两种意义分开,婚姻所不允许,同时也是不道德的。如此以来,我们不仅能为社会减轻负担,同时婚后不会成为被统计的数字之一。
为生命服务并不光是在于传生,亦包含对现有生命(父母、自身及子女)的教育,特别是对子女的教育:父母的责任,是创造充满敬爱天人的家庭气氛,以便辅导子女个人的及社会的完整教育。家庭教育的使命要求为人父母者向他们子女,以身教为重贯穿始终,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和按国际人的观点,为他们介绍人格逐步成熟必需的一切要点。使孩子成为人格成熟、完整的社会人。
家庭是一个重要的产权主体。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家庭都是一个经济单位,都有家庭的财产和预算,家庭的生产和消费,因而也就有家庭的产权。家庭财产是由夫妇以及父子的个人财产构成的,即使在西方社会中,夫妇的个人财产划分得比较清楚,但是,作为一个家庭,其财产也就不是个人财产,而是共有财产,用于家庭的共同的生产和消费。在这种情况下,家庭产权也就不是个人产权,而是一种共有产权。然而,家庭产权也不同于其他共有产权。因为,家庭是以亲情和血缘为纽带连接起来的,家庭组织和家庭结构既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政府,家庭关系也不同于企业中和社会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就以遗产继承来说,为什么配偶和子女有优先权,除了夫妇离异,父子反目,他们总是财产所有人首选的对象,为什么在财产所有人无遗嘱的情况下,家庭财产不是充公,也不是给予他人,而是由配偶和子女继承。这既表明家庭是一个产权主体,也表明家庭财产也不是一般的共有财产。
家庭是生产的组织和机构(人类的再生产单位,生殖繁衍后代)。家庭的生产性质和生产功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是由贝克尔揭示的(1981)。在家庭生产过程中,其投入包括市场购买品、自有时间以及各种环境条件,其产出包括孩子、声望和尊严、健康、利他主义、忌妒以及精神享受。因此,家庭生产首先是人本身的生产或人种的繁衍,其次是家庭服务和家庭消费的生产和供给,再次是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再生产。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家庭生活的很多方面可以社会化,家庭的某些服务和需要可以通过社会生产来满足,工资率的一种补偿上升说明增加了劳动时间和对商品的需求,并减少了分配在大多数家庭活动的时间,因而,在家庭和市场之间存在着一种替代的关系,但是,有很多方面是无法替代的。例如,人本身的生产。从技术上来看,家庭生产和家庭生活的一些方面是可以替代的,有些也的确被替代了。如问题家庭逐年上升,尤其是单亲家庭。但是,替代的社会成本和代价是巨大的,有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如青少年犯罪、“留守儿”、“留守老人”,尤其是“二奶”等演绎出的人间悲剧。这一点集中表现在儿童和老人的家庭生活中。在现代社会中,儿童的抚养教育和老人的生活保障都可以由社会和集体来承担和进行,但是,缺乏家庭教养的儿童和没有家庭保障的老人及其相互作用,也许是社会病态的基因。
家庭是亲情的源泉和情感的寓所。现代多数都市家庭由夫妇和子女组成,夫妇关系和父(母)子(女)就是最基本的家庭关系。前者因婚姻事实而生,后者因生育事实而成,前者是一种后天获致性的亲密关系,后者是一种先天赋予性的亲密关系,二者共同的基础是情感。夫妇关系主要因爱情而缔结,虽有其他因素介入,但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夫妇关系是比较稳定的,也是其他关系无法相比的;父(母)子(女)亲情因生命的延续而相衍,比爱情更为恒定,是一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因此,家庭生活是人生首先经历又贯穿始终的社会生活。因此,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前提,又是是一份非常特殊的生活空间。东西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差别,父(母)子(女)关系和家庭生活在个人一生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程度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不能否定和改变这一天然关系和基本活动。一个人从降生到老死,不能离开家庭生活,儿时仰赖父母的关怀照料;成年后要组织自己的家庭,生养自己的子女,相互寄托自己的感情;老年以后,也需要家庭的照料和亲人的温暖。这是其他人际关系和社会无法给予的。但是现代都市家庭为了挤身于工商社会,时间和生活压力等,许多夫妇把老年人送至敬老院,更有甚者干脆不顾老人的现象。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条件下和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使得人们的精神压力很大,心情非常紧张,身体疲惫不堪,家庭生活的舒适、安谧和温馨,就显得更加重要而有意义。因而,在作家的笔下,家庭被描写成宁静的港湾,温暖的窝巢,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缺乏情感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人生是不完美的和令人遗憾的。
现代社会中,很多不幸的家庭,都源于不愉快、不健康的家庭背景。有的父母过多地追求于物质,忽略自我认知和自我提高,却疏于照顾子女,又不关心他们的教育;有的在唯文凭是知识的窘境下,给予子女超负荷的压力,使子女无应负重……因而恶性循环,形成他们因为离开家庭而早恋或早性、早婚或婚前怀孕;这两类人离婚的比率也最高。现代很多年轻人结婚时只考虑和谁结婚,没有人教育他们婚姻圣召是什么,或很少考虑到彼此教育程度问题、信仰问题、文化背景问题等,以为一切在结婚后自然便会好转。真正的共融沟通,不能有那么多先天障碍。没有人教育我们在亲人间如何建立亲密关系,没有一所大学开课传授生活的艺术,也不讲授爱他人与被爱的道理和两性和谐的方法,没有“婚姻基础”课程。例如:一方是坚决的无神论者,讥笑所有宗教信仰都是迷信落伍,不难想象会与其公教伴侣在生活上因观点不同而磨擦,如子女领洗、选择学校、参与主日学和主日感恩礼等问题。为人父母者并非阻止子女选择对象,而是向他们提出忠告,结婚前就要处理好这些问题。
在人的一生中最艰巨最难完成的使命是教育子女,家庭教育不但包含“言教”,亦要以“身教”配合,且家庭教育应该以身教(也叫隐性教育)为重点。现实生活中由于有些父母本身极度缺乏安全感等原因,不容许孩子提出任何问题;或是父母对孩子没有足够的关爱,不能忍受孩子的好奇寻问;或是父母本身就是不守信用的人,反过来也不信任自己的孩子;或是父母被歧视的人,对自己的孩子也不尊重。父母应以身作则,为家庭带来一个神圣的氛围,切忌在家中制造一个有罪的环境。因此,父母应避免在子女面前吵架,互相批评或批评别人,不应表现贪婪的心态或缺乏公德的表现。子女在学校所受的德育,不能被家中有罪的环境完全否定。正因为如此,父母对子女德性与属灵的培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已被编辑[文若书]于2008-1-9 19:47:06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64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