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武侯弹琴退仲达的千古美谈,早已家喻户晓,世人皆知。其实,窃以为那是作者虚美孔明在军事上的“天才”。事实上“空城计”是孔明的万般无奈的“一出戏”,算不得什麽战例,更算不得军事“天才”。
从形式逻辑看,当时,街亭失守,蜀兵节节败退。在西城县,孔明手下也只有二千五百人马了,且多数是文官及老弱,可谓前无杀手,后无援兵。而司马懿却是拥有十五万大军压境,只要司马懿一声令下,量孔明插翅难飞。司马懿来到城下,看了一会,却令大军掉头望北山路而退。此举当时其子不解其意,后人也以为是孔明的“空城计”把司马懿“吓”退了。其实不然,这要从孔明北伐中原前说起。曹丕死后,其子曹睿即位,孔明用马谡之计,密遣人去洛阳、邺城等处,散布流言,说司马懿有反骨,并假作司马懿告示天下,遍贴诸处,使曹睿心疑,最后把司马懿削职为民。这才是孔明“战胜”司马懿的关键所在。如果当时司马懿下令攻城,把孔明杀了,或者活捉孔明,他得胜回朝也难免杀身之祸,封建统治这历来信奉“敌国破,谋臣亡;”加之司马懿本身是受过贬的,所以,孔明冒死使用了这招“空城计”便把司马懿给“吓跑”了。
《三国演义》的作者用心良苦,运用形式逻辑,把这一“战例”写得滴水不漏,好象果有其事一样。其实,这是作者为了歌颂主人翁的刹费苦心。该书中还有一些这样的例子,如“草船借箭”等,算不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例。真正堪称典型战例的只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这才是大家公认的有历史记载的典型战例。因为《三国演义》毕竟是文学作品,为了主题的需要,虚构了一些故事情节,这也是不可厚非的,我们切不可把其中所有的“战例”当成历史的写照。文学作品和史实是有区别的,我们在读历史题材的作品时切要注意,不能囫囵吞枣。
-全文完-
▷ 进入良约之意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