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中国贫困母亲》写作体会
(一)
于全兴老师追随幸福工程奔波了5年,拍摄了大量的图片并精选出上百张、还附之以数十篇随感,才有了《走近贫困母亲》这个系列题材。
我要以诗歌形式再次反映这个情况,首先就要把《走近贫困母亲》这个工作纪录形式为主的素材,转变为诗歌艺术形式为主的文学。为此,我打破了素材的时间顺序,仍以“贫困”为主线、以“脱贫”为后缀,提取了64幅图片并配写了52首诗歌,力争简要而又全面的表现以上主旨——《悲歌中国贫困母亲》(以下简称《悲》)就有了结构如下:
第1-5辑,以老年母亲们来概括生活;
第6-10辑,母亲们操办家庭生活;
第11-19辑,母亲们的生产劳动;
第20-26辑,母亲们的生活情感;
第27-30辑,母亲们的生活艰难;
第31-35辑,母亲们孕育后代;
第36-41辑,儿童们的生活及教育;
第42-45辑,妇幼的医疗保健;
第46-52辑,母亲们的脱贫风貌。
(二)
紧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悲》的悲歌情节如何表现?
经过反复探讨,我抓住了小姑娘巴青才仁的事件(参考43·[安抚曲]护心):她发病越来越重以至于死去活来,母亲只能怀抱着她悲哀的祈祷;后来被于老师他们带到县城,确诊为胆囊炎并用几十元的药品治愈。再生的她又有了欢欣歌唱(参考1·[赐福颂]圣源)……
所以,我选择了这些贫困生活的精神支柱——宗教作品《悲伤之歌》,学仿融汇在这首诗歌中;同时,把小姑娘巴青才仁的《祝福歌》移植为[赐福颂],也学仿融汇其中并通过苍老母亲之口,表达母爱的伟大和生活的追求。
因此,我把以上两首诗歌作为整个诗集的“眼睛”,来串联起全部诗歌的主线,去描写并体现“贫困”及“脱贫”的主题思想。
(三)
如上所述,主题较单一且篇幅较长的诗集,要做到吸引读者也较难。
我先尝试用整首即一首诗歌通篇写下来,再把图片穿插其中的办法,写了一部分就感觉到太僵硬呆板,不可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而作罢。例如:我曾一气用自由体写了前9首,并且“第9辑山鹰”本身还是较长,后来都经过整理压缩了。
我再尝试分段即若干首的写法,还有全用自由体裁?或全用古典体裁?或两种体裁混合运用?经过对描写对象的具体斟酌,选择了少数民族以自由体裁为主,其他民族可以古典体裁兼用,视描写对象的文学情况灵活采用体裁的原则。比如:描写藏族的都用自由诗,“10·[浪淘沙]碧玉”虽是少数民族却用了古典词牌;“5·[五律]哭草”则是白居易千年前游吟之地。
我又经过对素材的细致分析,发现这些母亲们的地域性较强,也大多具备地方文化的特点。为此,我又尽量搜集描写对象的地方民歌,以便更好体现地方特色并丰富体裁。例如:“44·[信天游]扛担架”的渊源,完全可以用“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歌曲翻唱出来。“16·[对山歌]夫妻忙”则是学仿两口子唱过的情歌。
同理,我对于儿童的描写,基本上都是用儿歌的形式。恕不赘述,大家自能从中看出。
总之,《悲》的写作,对于我既是个巨大挑战,也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虽然,我在追逐这些民族的地区的不同人群和多样文化的过程中,曾经迷茫过甚至丧失了自己原来的写作风格,以至于半年多无从下笔继续写作。但是我坚信:母亲们博爱的襟怀和丰富的乳汁,会祛除我的病痛,哺育我健康成长,焕发出纯真的艺术青春!
附《悲歌中国贫困母亲》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8ddc5f01000640·html
-全文完-
▷ 进入理闻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