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空而不空——从读李书同说起紫冰兰

发表于-2008年01月04日 凌晨1:09评论-2条

临事须替别人想,

论人先将自己想。

——《李叔同说佛》

了知一切皆空,方能不空而空。

佛经所说的“五蕴皆空”,即“色”、“受”、“想”、‘“行”、“识”合称“五蕴”、它们包括了所有无常的现象,即所有物质与心灵世界所有事物与观像。这些都是因缘而存在的东西,终会因缘的改变而不复存在,可谓“空性”。空而无我,我亦非我,众生皆是。如此,我是谁便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感知我的灵魂得到解脱。

我认识的“佛”,从来不主张改变别人,例如:禅宗主张找回自我。所以,“佛”是彻底的“觉悟”。找回自我是归我本性之真,而忘我无我皆是佛家最高的心灵境界吧,正可谓,众生皆是佛,人人可成佛,即心是佛,佛中无我。

听过不止一人对我这么说:“你无法说服我,更无法改变我的想法,我只能说那正是你误解之处——我从来没有想过改变任何一个人,为什么你不好好看看自己?如果你看了“我”的文字或是听了“我”的想法,那是“我”感悟自己人生历程,并不断的自我认识及反省所得之悟,或许也会给那些人生相似或需要的“你”带来一些帮助,但“你”的想法自有你的道理,不应因为“我”的想法就去想到是否“改变”;又似有些人自己不由对我说过,他们说,谢谢你改变了我,但是,我一直都是这样说,我没有改变过任何人,也没想去改变任何人,是你自己改变了自己,实际上应该说是你自己找到了自己,这就象佛的本意。

佛,没有改变我,而是让我认清了自己,让我在这扑朔迷离的世间寻找到自我最真的价值。

没有人的境遇是完全一样的,每个人都会有一个不同的却合适自己的位置。我觉得我说自己的道理时往往也在思考别人的道理,如果你不喜欢道理,也不喜欢听人“说道理”,这些对你毫无价值的东西,我想你应完全抛弃,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了解自己,当我们了解自己需要什么的时候,才能找回自己,达到真正的彼岸。有时,我会在自我的人生道路上忏悔自己,这便如佛所说的佛理,我感到亲切,之所以我会喜欢佛,便是如此,无需故作玄虚,更非迫不得已,那种心灵的平静,是我一直渴望达到的。我需要的东西便在彼此一念之间,有句话说得好,“此岸便是彼岸。”于是,对人生,我有了新的认识。我才明白,为什么李书同会舍凡尘而出家成为“弘一法师”,他临终之前对丰子恺说过的一句话让我回思良久,他说,我出家前的身体状况,绝想不到自己能活到六十三岁……让空气里的风,草丛中的虫,树上的蝉讲给你们听吧……

佛说过,人是自救方可救人。每一个学佛之人未必真能救别人,但至少却救了自己,这不也是救人吗?人最痛苦的不是因为什么都没有,往往是有这样一种人,可能是有钱有名有利,却心同苦海,无法超脱,心之痛不得解方是人生最悲苦。人生于世,先是图学业上进求取功名,求得功名为何?还不是为了光宗耀祖出人投地,成名之后又为何?还不是为了享受荣华富贵、子孙万代繁荣昌盛。但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人心思想,不同的境遇,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得到这些所谓财富、名利,即便得到也未必会快乐和幸福,为了这些东西,许多人付出了太多的代价,甚至用尽见不得人的下流手段。许多人得到了这些财富名利,却又开始信奉神灵,求佛保佑,在这些荣华富贵的背后其实是有太多罪行需要得到宽恕,所以他们求拜积德行善,许多人内心是为了赎罪,那些不为人知的忏悔,只能对佛说,但却不知,佛法所谓道:求人不如求己,忏悔便是自我的一种修行。

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其意无非是让有罪之人悔过自身,改过自新,心才得最终安宁吧。我因信佛,而知忏悔,并非罪恶求宽恕,却知人生苦短,许多事情并非如意,人无完人,但求有过改之,诚心向善,便于有生之年,以己之学回报世间,便是一件乐事。这便是佛所说的空而不空吧,我想我能感受到了这一点,便是万幸。

写到这,我又不得不提起前两日在《南方都市报》上登出的那头版头条,关于杨氏父女闹剧的新闻了。想必,如今各大媒体都在争相报道而成为众人关注评论的话题之一。说的是:兰州女狂迷刘德华,杨老汉以死圆儿梦。看了这么个新闻,我不由感叹,这是一种怎么样的人生?畸形?病态?痴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拥有梦想,我认为是好事,不应打击。但并不是每一个梦想都会成为现实,且也要看这个梦想对自己以及对身边的人带来什么后果,于自身于社会如何?如果个人的梦想使得自己以及他人为此而付出惨痛的代价,最终失去的更多,这种梦想是不是真的一定要去实现?其实,偶像是心中的一个影子,正如爱上一个人,想占有他,有的人甚至不会去考虑对方是否愿意或快乐,而凭自己的感受去一味追求,不但自己痛苦,别人跟着痛苦,到头一切皆空,只能说害人害己。

最让人痛心的是,杨丽娟痴迷明星,连父母都是如此失去理智。其父居然还是一位退休的老师,为人师表,本当深思。这不得不让人思考,如果光是为了圆女儿一个梦,就这般毫无理智倾家荡产甚至以死去实现这样一个梦,这个代价值吗?杨丽娟已是成年人,一个三十岁的女人应知道如何孝敬父母,爱惜亲情,多少年来却为了自己一个不现实的梦而劳师动众,累及父母身体于不顾,这是我们传统的美德吗?父母如此教育孩子去实现“追星梦”,对社会有何益处?对孩子的人生观又有何帮助?除了当成茶余饭后的娱乐的笑话,我们又看到了什么呢?明星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也会为此而苦恼,为什么成了名之后便无自由,成为公众肓目追逐的对象,从此许多人苦海无涯,由心而生。

就算为了梦想,杨丽娟如果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应由自己的努力去想法实现,而不是放弃现实生活并依赖亲人,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或者她会说,自己的父母也支持自己,他们也为自己的梦想而开心,但作为她自己,真的没有想过这种最终的痛苦是自身造成的吗?父母永远是希望子女好,所以无论是阻止还是支持都是因为孩子而容易做出一些激动的行为。一般父母会想法打消孩子这种妄念,去理智的引导孩子,但象杨老汉这么失去理性的举动,且一家如此,的确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否一种家族的病态反映,或者说是一种家庭教育或影响所造成的心态异常。假若,女儿的梦想是除掉一切自己讨厌之人,父母是不是也应去圆她这样的一个梦呢?其实,从这件事看,世间之苦的确存在我们的四周,是欲望的灵魂,是错误的人生观使人不得解脱,不能正确的面对自己的人生,只能在自我迷失的空间游荡。

另外,我又想到有些父母一直在望子成龙,对孩子过度的严加管束,学习上的强制压力,思想上的不断灌输,让孩子从小就带着一种理念,读书成就为状元,求得功名享前程,前程似锦雪花银,财源滚滚入门来。这,并不是古代才有的观念,在如今不知有多少父母是这样教育孩子,他们认为,只要分数好,学业有成才是孩子最终的出路,往往许多父母把心理素质培养给乎略掉了,现有的一些大学生,存在畸形心理,却没有人明白为什么他们之中有人会选择放弃生命,他们之中有许多人连大学之门都没有跨出,已对自己的未来开始绝望,这也是我在生活及网络中所看到的,让人感叹的一面。

一个孩子哪怕天性聪明,在这种世俗功利的渲染之下,我不知他们未来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假若有一天他们发现父母所说的美好前程并不是自己想要和给予自己幸福的时候,他们会怎么样?他们真的会快乐吗?有人说,我看你以后如何教育你的孩子,我不言。而利说,我们的孩子,我不需要他有多大的成就,只要他能快乐的生活。我心里有种幸福,因为我身边有一个最真实的男人在支持我,他会成为一个最好的父亲,或者我不是一个很好的母亲,但,我希望我能做自己孩子的朋友。

人生道路,最终要自己走,我,不会留给自己的孩子太多东西,但有一点,我会告诉他,你要做自己的主人,并懂得去爱别人。

为什么许多大师在看破红尘之后才说真正拥有了自己?人之初,性本善,历经世事,人迷失自我,为贪、痴所困,真正悟得一切皆空便知好梦虽美终是虚幻。人生中,做一个对自己无愧,对社会有用之人,感受天下苍生悲苦,感知人世情暖短暂,不为贪婪、不图私欲,因众生之幸而幸,因众生之乐而乐,方为真幸福;为求福而无福受用,本是福薄何求大福,舍福为众生求快乐便是真快乐。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霄别梦寒。

这首《送别》自小就喜欢唱了,今才算了解其作者及作曲都是出自李书同。李书同,这位将西洋音乐带进中国的第一人,这位开创中国luo体写生课的第一人,这位集各种文化艺术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也最终成为中国一代高僧。丰子恺是这么评说自己的老师的,他说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为教师,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他每做一种人,都十分像样,因为他是一个非常“认真”之人。在李书同出家之前,他说教学并没有让他看到希望,因为,人们都沉落在苦难之中。

我知道他所说的苦难便是心,正如哲理所说,心态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我也绝对相信,只有当你相信了,才可能看到,所以弘一法师相信“佛”能救自己和救众生,才使他看到了自己最后的希望,达成了自己的宏愿。多少年来他苦研律宗,说佛解经,使更多的人找到了自我。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误解佛意,误导世人,说佛是悲观消极的,却不知多少朝代最兴旺之时也是佛教发展最高[chao],其实,我从来没有推荐佛教,因为我不是一个佛教徒,我并不与人去谈论佛,我也不认为一个佛教徒就真的懂佛,“佛”在我心中是一个境界,无可言论,唯有心证。正如禅无所不在,人生皆是禅,你了悟了便得到了。我渴望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对世间一切真实的解剖与自我释放,而释放自我不是为所欲为,那便是贪念所至,并非人本性最真最朴实的东西,可人性的确存在欲望,也同样存在善良,我们需要看清自己,让自己不痛苦的本身就是减少因欲望而产生一些罪恶感,让内心多拥有一些善良。人是会迷失的,因为世间太多欲望存在,无时不在令人失去理智,佛,只是比凡人明智的人,因为他们能看清自己内心世界,能让善良代替欲望,宁可自己清苦把爱留给众生,成为超脱之人。其实,出世也是为了更好的入世,只是许多世人并不明白罢了。

当人犯错之时,如果了解一些佛理,了悟一些真实,懂得慈悲为怀,多行善事,少为恶,便可让自己减少一些人生的痛苦。其实,现实中许多人总在寻找一个解脱的理由,让自己变得快乐,而实际上内心又不断的欲求,欲望越多,而达不到便更痛苦,哪怕达到了却发现又不是自己最终想要的,依然是痛苦。不满足,永远难以快乐。

一切皆空,何为空?凡事因缘而来,只因缘的改变而改变,这一切都是不长久的。

空而不空又为何?看破一切皆空由缘定,寻求人生快乐是现实中能拥有而为之奋斗的,如善待别人,帮助别人,做自己觉得开心及对社会有用之事,影响后世子孙,难道这是空的吗?

最近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开始本想去天河购书中心寻找一部《观世音传奇》的正版全集,想找的没找到,却无意中却偶得《李书同说佛》,《李书同解经》两本。又巧合下载了电影《一轮明月》,观李书同出家的经历,心却畅然。我总不时在感概一些经历,当我在听一个人的故事或某个事件时,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便会奇怪的发现,许多与此相关的人和事自己会一一跳出来,让我看得更清楚。

弘一法师出家前送别妻子时,妻子最后问:“弘一法师,什么是爱?”他说:“爱是慈悲。”我想到观世音号称“大慈大悲”,是否因为爱得宏大而悲感众生之苦,以心救苦救难呢?许多人说佛家无爱虚空,但是,我想是因为许多的人心中本就是空虚无以为寄,许多人心中并不懂得人生所求为何,何为爱。他们以为守着一个爱人,或守着一个家就是爱,那只是世间极小的一部分,但若能做好这一部分,也可算是挺幸福的了,只是,许多人并不会珍惜这一点点,人心的不满足,便使他们看不到幸福。弘一法师正是看破了这一点,他舍弃了自己那一点点爱和幸福,而把终生的事业抛向众生,我觉得,他的确是一个了悟一切拥有了一切的人。

附: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李书同说佛》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紫冰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照妖镜1点评:

心佛则佛,心魔则魔。修佛在修心。至空者至满。

藤蔓居点评:

归心向“善”,乃人间真本质。可惜世事难料,人心更难测。
文所论道理深刻,内容厚实,以理问例,读来给人思考。

文章评论共[2]个
风髓-评论

写得好,编辑评得也好。。。。一篇极好的文章。姐姐可谓"禅女"也。。。。。。
  【紫冰兰 回复】:  :)我开始读本书同的说禅时,的确是很欣赏他的一些境界,而我自己是一个感悟人生之人,喜欢用自己思维思考问题和用心去面对未来,所以,我写了不少关于禅,自悟的文章,这一篇是写得较偏后的,之前的会相续发出,希望你能喜欢. [2008-1-12 17:45:01]at:2008年01月12日 下午5:38

风髓-评论

喜欢姐姐的文字。。。。期待中。。。。at:2008年01月12日 下午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