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这句话是对历史上许多富济天下者的奖掖,反过来也是对一些为富不仁者的鞭挞。今天,它仍有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它告诉已经富裕起来的国民:只有共同富裕,才能共享和谐。
和谐社会是中国人长期追求的一种理想。“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为人处事的准则。“政通人和”,历来被视为理想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和谐社会,从最主要的方面讲,就是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儒家的先贤们,在此方面论述不少,且把它作为一种美好的社会图景终身追求。《礼记》说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这是一种理想的人际关系。为追求和谐境地,孟老夫子甚至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如制民之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那么,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最是思之而不可得的是陶渊明,他在《桃花源记》中,描绘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图画: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家给人足,平等自由的幸福和谐生活。后来,洪秀全等农民起义领袖不就高举起“均贫富”的旗帜吗?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毕生追求不就是比这更完美的理想吗?
和谐社会的前提是共同富裕。所谓“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所谓“共同”,则反映了社会全体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是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无论历史如何粉饰帝王将相,中国历史上所谓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恐怕远未达到共同富裕,社会和谐的境地,更遑论什么“乾嘉之治”了。那时,大量的财富集中在帝王将相、皇亲国戚、官僚地主手中。如刘邦“我之产业,孰与仲多”,如王恺石崇斗富,如和珅富可敌国。老百姓则大多一贫如洗,遇上灾年,流民千里,哀鸿遍野。社会如一座活火山,时常爆发。农民一拨拨揭竿而起,王朝一个个瓦解土崩,富豪一个个灰飞烟灭。历史充分证明,只有共同富裕,社会才不会动荡;只有共同富裕,国家才长治久安;也只有共同富裕,先富者才食之甘味,寝之安席,富得坦然,富得荣耀。没有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历史已经翻过了一页。今天的中国,正进行着社会主义建设。而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就是缩小贫富差距,达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绝对贫困人口大量减少,大部分人民开始富起来了。但也无庸讳言,现在贫富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还有为数不少的人民大众不富裕,还有5000万百姓未脱贫,要使社会达到和谐境地,任重而道远。
要花大力气抓共富,促和谐。中国共[chan*]党自诞生之日起,追求的也正是没有压迫剥削,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我党十七大着重提出建设和谐社会,中央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惠农政策、低保养老政策、区域平衡政策等等,让人民普遍享受改革成果带来的好处。当然,富裕不能等、靠、要,人人都需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在此,我还认为,那些在改革开放中先富起来的人们,特别是凭借党的优惠政策先富起来的人们,自己“仓廪实”了,更要“知礼节”,为帮助其他人富裕起来多尽责任。君请看,香港的霍英东先生,全靠自己打拼,艰苦奋斗,成为香港财富巨子。但“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他向社会的捐款、从事慈善事业,多达200亿港币。还有李嘉诚、田家炳等等。殊不知华西村党支部书记吴仁宝,一介农民,却认为:“个人富了不算富,要大家富了才算富;大家富了也不算富,要全国农民富了才算富。”他正率领自己村和周边村人民大步奔小康。这些人有着何等高尚的精神境界啊!先富者们如果都有一颗悲天悯人之心,那么,他就不会只顾拼命聚财,不会因拔一毛可利天下而吝啬;先富者们如果都怀有一颗饮水思源之心,那么,他就不会自己挥金如土,而视自己同胞生活缺衣少食,生病缺医少药而不顾;先富者们如果都有一颗仁人达士之心,那么,他就不是金钱的奴隶,他的精神将和物质一样富有,他的人格将快速升华。果真先富带后富,促进人人富,社会能不和谐吗?
马克思说: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我们企盼着全国为数不少的先富起来的人们,秉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实践革命导师的教导,为全体同胞的共同富裕,为社会的进一步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
(彭宏志)
-全文完-
▷ 进入湖湘笔耕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