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在办公室,一位同事抱怨道:“刚才在早餐馆吃了两张馅饼,喝了一碗下水汤。原来一元一张的馅饼,涨到1·5元了,3元一碗的下水汤也涨到4元一碗了。真是的,什么都涨。”听他说了这话,我说:“现在煤气水电什么都涨了,牛肉都13·5元1斤了,人家还不涨啊!”
静自坐下来的时候,想着这一年的时间来,围绕着人们的就是一个“涨”字。物价的上涨,让许多人感觉生活有些难度。对于物价上涨,我所关注的不是燃油和机票的价格上涨,而是在关注生活日用品的上涨。作为一个家庭主妇,每天接触的就是家庭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因为这些生活备品是我每天所必须接触和购买的。常言说的好: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只有管家才知道现在的物价让人有些难以接受了。
我有房子住,也算宽敞,现在不买房子,所以房价的上涨我并不关心。机票上涨了,我出门不坐飞机,与我关系也不大。我不开车,燃油应该于我没关系。但由于燃油价格上涨了,便影响到液化气的价格上涨,今年年初50元一罐的液化气还是15公斤,而现在80元一罐的液化气,只有13公斤的重量;食用油我经常用的金龙鱼牌的大豆油,原来42元一桶的豆油,涨到了现在的59元一桶;猪肉的价格从年初的8、9元涨到了现在的13元;东北最普通的大白菜都从去年的每公斤0.60元涨到了今年的每公斤1.20元;自己喜欢吃的北京麻辣方便面也从0.63元一袋涨到了0.80元一袋;电费由每度0.42元涨到了0.55元;水费每吨1.2元涨到了2元;职工养老保险缴费由去年的2500元涨到今年的3400多元;孩子的晚课补课费也由每个月的130元涨到了180元……细细算一下自己生活中的明细账,这些因涨价原因每个月我要多支出400多元。而我的工资只长了190元。
每天都要去菜市场买菜,听到有人在唱歌,唱的是好听的《掌声响起来》,但仔细听歌词却是“涨声响起来”。回家上网一查,这首好听的歌词已被改成:“孤独站在着市场,听到涨声响起来,我的心中无限感慨,多少特价不在,多少价格已更改,我的钱还能买几根菜?好像初次去买菜,听到第一声开价,我的眼泪忍不住掉下来。经过多少砍价,经过多少肉痛,告诉自己要忍耐。涨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过去的菜价将不再。涨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过去的肉价将不再。涨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过去的楼价将不再。涨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钱包涨涨的感觉不再来!”
看了这首修改过的歌词,我摇了摇头无奈的笑了。回想起1988年的涨价潮,使人心恐慌,商店的东西几乎被抡购一空,那时的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2006年,听到一片涨价声。2007年的涨价声更是涨势一浪高过一浪。石油的涨价、电费和水费的涨价,是企业垄断的结果,而农产品的涨价、粮食的涨价却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结果。取消了农业税、农村孩子免费享受义务教育等等,都加到了农副产品的出售价格上。在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下,多数普通百姓的收入没有增加,日子感觉过得紧巴巴的。
据新华网11月13日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的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5,比9月份上涨0·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17·6;粮食价格上涨6·7;油脂价格上涨34%;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8·3;猪肉价格上涨54·9;鲜蛋价格上涨14·3;水产品价格上涨7;鲜菜价格上涨29·9;鲜果价格上涨8·5;调味品价格上涨3·9……对涨价感觉无所谓的是应该拿国家工资的政府公务人员,涨价已经是在国家计划内的事情了,所以提前给他们增加了工资,幅度从300-3000不等,可以抵消涨价所带来的压力。而对普通百姓来讲,就有些难以支撑了。
现在我们这里有这样的顺口溜,想起来不无道理。这个顺口溜说:“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几;读不起,选个学校三万起;住不起,一万多元一平米;娶不起,没房没车谁嫁你?养不起,父母下岗儿下地;病不起,药费利润十倍起;活不起,一月辛劳一千几;死不起,火化下葬一万几……”听着这些顺口溜,再想想现在的生活中的事情,确实有些贴近。这些“不起”当中,我身有感触的是:我的女儿在中考的时候,因为分数够了所招生学校的分数线,因此省了1·8万元的入学费;十一时候,婆婆因车祸住院,一周药费达3000元;父亲前几天因病住院,住了13天,医疗费高达6500元;现在女儿上学,每天中午在小饭桌吃饭。盒饭由原来的3·5元涨到了5元,有的小饭桌的餐费没涨,但饭菜缩水了,孩子吃不饱。现在粮袋子、菜篮子关乎着老百姓的生活的事情,让大家有些担心。另外水、电、油、煤、气等资源产品价格上涨,给人们的生活都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对于价格上涨,人们反应强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近日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2882人参与)显示,53·3的人表示目前生活用品的价格“偏高,但仍可承受”,39·7的人则表示已经难以承受。柴米油盐事关人们生活,宏观经济政策也与老百姓密切相连。燃油价格上涨,食用油价格上涨,粮食价格上涨,肉类价格上涨,水果价格上涨,电费上涨,水费上涨,煤气价格上涨,孩子学费上涨,职工养老保险缴费上涨,服装鞋帽价格上涨……总之,什么都在上涨,工资也跟着涨了一点,远没有物价上涨的幅度大。用自己的收入和涨价因素的支出做一下仔细对比才明白,工资的涨和物价的涨是不成正比的。自己苦笑着自言自语道:“除了手中的微薄的工资没太涨和自己的个子根本就没长(涨)之外,其他的什么都涨了”。
中国人民银行8月中下旬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了第3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2万份。13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当前收入满意度提高,但对物价上涨反映强烈,中低收入家庭对物价压力感觉尤其明显。所以,现在人们有种工资在“爬”,物价在“跑”的感觉。真实告诉人们:“爬”永远赶不上“跑”。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达了作者在丰收的月夜,听取一片蛙声的惬意心情。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取得一个又一个丰收的年景里,听到的一片物价的“涨声”。
煤气水电涨了,消费税涨了,大排量汽车涨了,油价涨了,出租车涨了,黄金涨了,楼市涨了……爱人早晨在家对头镜子刮胡子的时候说:“胡子两天不刮就长得飞快,如今物价也赶上胡子了!”作为一个市民,我并不是一味的反对“涨”。我不炒股,对股票的涨浮并不关心,关心的还是每个月能得到的为数不多的工资,如果工资能多涨一些,自己可能会更喜欢一些。总之,百姓喜欢的是《掌声响起来》而不是“涨”声响起来。
-全文完-
▷ 进入文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