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透析《论语》智慧(8.4:行义...)》无的散手

发表于-2007年12月27日 早上9:33评论-0条

4.行义,必定从善弃恶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1],见不善如探汤[2]。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季氏第十六》

【简 注】

[1]及:达到,赶上。

[2]汤:热水。

【意 译】

孔子说:“看见善良便努力追求,好像生怕赶不上似的;遇见邪恶便赶快避开,好像唯恐将手伸到沸水里一样。我见过这样的人,也听过这样的话。隐居避世以坚持自己的志向,按照正义行事以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过这样的话,却没有见过这样的人。”

【理 释】

义人必是善人,义士必是正义之士。义必定与善相关,必定与恶无关。弃恶而从善,也是义举,也是大义凛然的表现。

天网恢恢,善恶有报。人类五千年历史,从某种意义言,都是因果循环轮报的历史。人类五千年文化,从某种意义言,都是表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文化。人为何不可以为恶?既因恶报不差,尤因恶到极致,根基也就尽废,生命也就再也不可能重生。人为何需要向善?既因善报不差,尤因善到极致,心性也就升华,智慧也就大开,生命也就必定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与时空。

君子行义,从浅层说,是从善弃恶的正道选择;从深层说,是顺天应道、返本归真的根本取向。“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非是一句普通的寄语,而是关系生死存亡的至理。

【例 述】

沈炳垣曾经作过县令,有一次因公赴省,当时有一偷盗案的囚犯不肯承认所犯罪行,太守让沈炳垣前去审问案件。那囚犯一见沈炳垣,大呼:“您不是曾在新阳县任职的‘沈青天’吗?”沈炳垣说:“是啊!”于是囚犯哭着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原来他家门前堆着一堆稻草,不知什么人将一摺匣藏在里面,现在官府要判他抢劫罪,以摺匣作为证据,按法当处死。囚犯辩白说,如果东西真是自己抢的,怎么会放到自家门外的草堆中呢? 

沈炳垣经过多番研讯,知道这是桩冤案,于是告诉太守,希望为此人昭雪。太守也知道这人冤枉,但说原来的审讯官不同意,不肯出面澄清冤案。太守还威胁沈炳垣,说如果放了人而又抓不到真的盗贼,就要拿沈炳垣问罪。沈炳垣无计可施,从此没有再参与这个案件。 一年后的某天,有仆人从外面回来告诉沈炳垣,说那个偷摺匣的囚犯今天中午被处决了。沈炳垣震惊痛心不已。第二天他才知道,那个冤枉此囚犯的问案官也在昨天中午准备吃午饭时,突然站起身来大喊大叫,再一头栽倒在地上暴毙。

囚犯冤死,虽然失掉尘世的性命,却不必在另一时空再遭恶报。问案官之所以不明不白暴毙,惟因他冤杀无辜,必被上天清算。太守只知邀功请赏,对冤案听之任之,恶报虽没立即到来,却也不会轻报。倘若沈炳垣能够努力昭雪,从而免人一死,那便积下大德。“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孔子苦语,实为传递天语。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无的散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王先林点评:

虽为古典,却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