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文化模式在电影《老井》里的表现
由郑义的小说《远村》改编而成的电影《老井》,是一部表现中国文化之根的电影,更是一部中国电影史上永不过时的电影杰作。影片以中国最典型的困难地区——北方的革命老根据地为背景,充分展示了黄土高原上的淳朴老百姓最韧性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底蕴,充分的展示了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的文化模式在黄土高原这干旱贫瘠的黄土地上的传承。
安土重迁是中国人的文化模式之一。中国人世世代代都恪守着不离祖居的传统,除非有战争等天灾人祸的特殊原因,否则是不会轻易离开自己老祖宗生活的地方的。这一文化模式在电影里是最典型的表现。坐落在太行山深处的古老而贫穷的老井村,多少年多少代了,祖祖辈辈打井汲水,但只留下一个个干窟窿眼。老井村人打了百多眼干井,不但没有找到水,甚至还牺牲了不少人的性命。然而他们却依然抱存一线希望,仍在继续着祖辈们打井的工作。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在这“连羊都渴疯了”的地方,人们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另觅适合居住的地方呢?安土重迁,落叶归根,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是贯穿于整个民族的行为之中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在这种文化模式中,人们不知不觉,于潜移默化中践行着所模塑了的模式,以一种惯性在一代又一代地沿着自己的道路演化。
水对于生命是何其的珍贵。中国人传统上都是靠水而居的,村落一般都是靠近江河的。当然,象影片中的黄土高原上的人民就另当别论了,因为他们实在是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打井这一件事对他们来说就变得尤其重要了,以至于成了他们祖祖辈辈的事业,祖祖辈辈的追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他们向靠水而居的这一传统的趋近吧!他们要靠打井汲水来继续他们所认同的并习惯了的文化模式。
返乡青年孙旺泉,为了继承祖辈的意愿,立誓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挖出水来。为了这口井,他舍弃巧英对他刻骨铭心的爱,违心地做了年轻寡妇的倒插门女婿。对于孙旺泉这样一个有知识的青年来说,本来是可以离开这穷山沟,到外面的广阔天地去发展的。也许是打井这一祖祖辈辈的愿望烙刻在他的骨子里,令他坚定不移地继续打井。他已同周围的人一样,认同了打井这一事业。甚至连尚未出生的孩子的名字也取为“井”,寓意自己的孩子仍将会继续打井这一事业。
最令人感动的是影片的最后全村人为了打井筹集资金的场面。老人家把自己的棺木给捐出来了,巧英把自己的嫁妆全给捐出来了……为了打井,大家都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所幸的是,最后这一次打井终于打出水来了,祖祖辈辈打井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万古流芳”的牌匾终于可以刻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淳朴老百姓的可爱,民族的精神,民族的凝聚力展露无遗。
另外,影片的最后交代了巧英的离开,我想这反映的是文化模式中个别的,局部的变化。巧英作为一个先行者的代表,勇敢的走出大山去。这或许是为了适应社会改革的需要而呼吁一种改革创新的的精神吧!但并不能代表整个群体的价值取向。
-全文完-
▷ 进入屋檐栖燕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