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的一部《投名状》给这个寒冷、干燥的冬天带来了些许温暖,他终于走出了《如果·爱》的低谷,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场面述说着兄弟侠义,与《集结号》火爆狂热的重金属战争场面形成强烈对比,在2007年度贺岁片的商业运营中向人们展示着国产战争强片的狂热风暴。
但他还是忘了,在取舍中,过多地渲染了兄弟侠义以及派生的三角恋,却抛弃了历史厚重的笔墨,险些滑落到《十面埋伏》和《无极》的漩涡中。
抛弃原来的“刺马”一名,用投名状来命名,本身就注定了他要突出历史重围,迂回过来,避重就轻,其目的还不是期求走出当年邵氏电影《刺马》的阴影,如果去掉了战争场面的话,这其实就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武侠片。
投名状是什么?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就有“投名状”一说。林冲雪夜上梁山一段写到:林冲道:“小人一身犯了死罪,因此来投入伙,何故相疑?”王伦道:“既然如此,你若真心入伙,把一个’投名状’来。”林冲便道:“小人颇识几字,乞纸笔来便写。”朱贵笑道:“教头你错了。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是教你下山去杀得一个人,将头献纳,他便无疑心,这个便谓之投名状。”当然电影中的投名状就是兄弟结义时写下的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的结拜帖子。
大哥庞青云带领曾经做过强盗的结义兄弟组建清兵“山字营”,效力朝廷。在攻下南京,赴任南京巡抚,距离成功仅有一步之遥,就在权势如日中天的最辉煌时刻,被刺客刺杀而死。刺客正是追随他多年的三弟姜午阳,因为他杀害了二哥赵二虎,霸占了二嫂莲生……
其实单从故事情节来看,怎么说这都是一个武侠版的刺马案。那么,这部片子的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呢?
这还要从清末四大疑案之一的“刺马案”说起。当曾国藩带领日益强大的湘军攻克南京城,大肆掠夺太平天国聚敛的大量财宝时,就有人向曾国藩建议,推翻清政府,拥兵自立。曾国藩犹豫再三,终未采纳。而是把掠夺的金银珠宝中的一小部分上缴朝廷,大部分留给自己,并让其弟曾国荃运回老家。然后裁减湘军,在慈禧面前一表忠心。虽然如此,面对拥有重兵的曾国藩,慈禧还是深感不安。于是把曾国藩调离江宁,并秘密召见马新贻,升任其为两江总督,密令其暗查湘军的财政以及太平天国巨大财富的去向问题。在马新贻上任不久就发生了刺马案,马新贻在任上被刺客张汶祥刺杀。事后清政府也派出专门的调查组调查此事,但最终不了了之。虽然慈禧怀疑是曾国藩所为,但终因碍于他的势力,放其一马,不再追究。尽管张汶祥被凌迟处死,但至死未透露刺马真相,而调查组的结案结果也不能令人信服,因而民间关于刺马案就有了很多不同版本的传说。
电影中有悖历史的地方很多。其一是大哥庞青云,无论怎么说,他都是马新贻的化身。电影一开始就再现了庞青云兵败舒城,全军覆没的惨烈的战争场面,之后他在二哥、三弟抢夺清兵粮草的时候出手相救,并获得他们的信任,说服两个强盗头子,写下投名状,投靠朝廷,组建“山字营”,为朝廷效力,建立功名。最后打下苏州,攻克南京,将出任南京巡抚。事实上,打下苏州的是李鸿章的淮军,攻克南京的是曾国藩的湘军,并不是与湘军毫不相干的马新贻,更不是这个杜撰的大哥庞青云。
其二是打苏州城屠杀降军的事情。电影中说的是二哥赵二虎进城说降敌军,并许诺放其一条生路。结果被大哥以粮食紧缺为由,把全部降兵屠杀在瓮城之中。而历史上确有苏州杀降一说。长期驻守在苏州的忠王李秀成因受到洪秀全的猜忌,被多次调遣,当时南京告急,洪秀全急令李秀成救急南京。当他看到太平天国大势已去,黯然伤神,含恨离开苏州。当时据守苏州城的是慕王谭绍光,苏州城内人人自危,军心浮动。守将郜永宽等有意投降,与李鸿章的淮军总兵官程学启(原为太平军将领)密谋勾结,意欲杀死慕王,献城投降。程学启提出的条件是:一是必须杀掉慕王谭绍光,二是降军必须剃发。后来郜永宽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 “受翎不剃发”;二是保留部队两万人并据守半个苏州城;三是保奏他为总兵官。李鸿章坚决不同意。当郜永宽杀掉谭绍光献城投降后,李鸿章以其三个无理条件为由,杀掉了郜永宽等降将,随后程学启带领淮军进入苏州城,大肆屠杀太平军降兵数万人。实际上,苏州杀降是李鸿章和程学启一手导演的诱降阴谋,由于当时死无对证,苏州杀降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未解之谜。不管怎样,苏州杀降无论如何也与马新贻扯不上边的。
其三是刺杀过程的疑点。电影中写的是三弟姜午阳看到二哥赵二虎被大哥庞青云杀掉以后,为了替二哥报仇,决定在大哥将要做南京巡抚的那一天刺杀他。电影在“杀我兄弟者必杀之”的画外音中,大哥倒在了三弟的刀下,但是楼上伸出的洋枪以及三公的嘲弄却给人带来了另外一种解释,杀死大哥的不是三弟,而是清政府的洋枪。如果庞青云是马新贻的的化身的话,慈禧用马新贻制约曾国藩,难道还会派人刺杀他?历史上最权威的解释是曾国藩的人刺杀了马新贻。
虽然投名状以其宏大的冷兵器战争场面赋予了刺马案新的内容,但与历史失之偏颇,无法自圆其说。虽然人物的姓名可以杜撰,但历史背景不能太过偏离。因为从电影表现的主题以及战争的场面等无不向人们昭示了当年的历史,这分明就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围剿太平军的那一段历史,但电影还是拍成了三个结义兄弟投靠朝廷,攻击太平军,最后兄弟反目相互残杀的侠义片,虽然有激烈的战争场面的衬托,但其终究已经偏离了历史的轨道,我们不禁要问:陈可辛导演,你为什么要把“刺马”改为“投名状”?
-全文完-
▷ 进入大漠飞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