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诗论(二)墨迟

发表于-2007年12月24日 中午1:08评论-0条

——————创作过程

我曾看过《中国年度诗歌》的其中几篇,还有《最美丽的英诗》,一本是中国人自己写的,一本是翻译其他国家的。总体感觉这俩本书的钱浪费了,换句话说这俩本书不值得看。我强调,这是我的感觉,大概是因为我没有欣赏美的那双眼睛。不过,我还是想谈谈具体看法;在我看前一本书时,看了那么几篇,读了好几遍,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阅读水平,这是我无论如何都很自信的能力。因为,我曾读雪莱,拜伦,歌德等等西方有名诗人的作品时,也没有遇到如此大的困难;所以我断定有另一种解释,是那些作者太自我主义。我读后一本书时简直快要疯了,美只局限于题目的字眼上和英文的诗里,可我不懂英语。我心想,难道诗歌可以用电脑来翻译?

我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身边还有另一本书,《最美的诗歌》。不过这本书我要说好,真的好,虽然是翻译的外国诗。我坚信本书的译者,徐翰林老师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我以前没有听说过,现在也不了解)。我就是这么说,因为我可以拿出证据。比如艾略特的《空心人》,第一句前一本是这样译的“我们是空心人,我们是填充人”,后本是这样译的“我们是空心人,我们是肚里塞满东西的人”,至于后面的部分就更不一样了。同样的一篇作品,前者僵硬,就像是电脑程序的产物,没有通过理性的分析,归纳;而后者具备了从整体思想观念。朱光潜的《谈美书简》说:“整体观的思想是解开美学之迷的一把钥匙,否则就如瞎子摸象一般,不得要领”。这样一来,好和不好就明晰了。

至于第一本书的那些作者,他们苦心惨淡经营的朦胧诗篇,早已偏离了美的范畴。任何事情都不能一锤子定性,当然会有几篇是美的,可我断定只占那么一小部分。我还是分析自己吧;像爱伦坡一样用自己的诗分析《创作哲学》。〈再沉汨罗江〉就是他,康德,笛卡尔影响的结果。

当我看到〈乌鸦〉这篇诗时,一种不可言说的感觉在心头游动,具体的说应该是快感。那时候我就想,以后我也要写出这样一篇诗,有统一性,独创性,复杂性,和暗示性,这就是当时我对自己的要求。

首先,我的找一条线索。康德说“艺术家能够表现人体之前,首先应该在自己的想象中将它制作出来”。我认为想象代表着一个思维的过程,而这条线索的作用就是把整篇诗有机的统一起来。也许是巧合,当时我的脑袋在被子里满是屈原的故事(我习惯在被子里思考)。于是我马上把〈史记〉拿出来,翻到“屈原贾生列传,”再读了俩遍。

当线索定下来之后,我就想要给这篇是诗起个名字,也就是主题。因为我曾做过农民工,在矿山,大海上都做过最脏,最乱,最差的苦活,然而,工资又那么微簿,更可恶的是那些满嘴流油的老板连最起码的得到都不能满足我们。即使我们要上告也找不到地方。有人说,几乎不是农民工都说,国家不是最重视农民工的问题吗?那是因为你们没有经过农民工的事情,其中复杂虚假状况就不一一说了。我只简略说一件,那是在包头东园的一家小矿山,我们干了二个多月,老板一分钱不给。我曾带着四个人,去区政府,劳动察坚大队,告过状,可他们推来推去尽然谁都不管。后来,我偷了矿里的雷管,跑到公安局。人家公安局挺好,说一定要给我作主,当天晚上就把矿山给封了,矿长也抓了,可我私下听到俩个警察互相聊天说:“这一下又可以罚款了。”想到这里,我就觉得这个世界,还能让好人活吗?题目就出来了,“再沉汨罗江”。 

围绕着这个主题,我又想起了另一件事,就是在长沙的一个公交车站口。发生的那件事。一个歹徒因抢劫一位大学生的财物,大学生的反抗而使他恼火,刺了那名少女十七刀才逃走。而当时有百十多个人没有一个人制止,这就是我们国家的公民精神。我就想这俩件事所能产生出来的效果,“岂能无怨”,“岂不生怨”,这些词一串一串的。 

至于诗的长度,我很同意坡的艺术观,就是能让人一口气读完,这样不影响统一性。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谁来证明这一切,人,我是不相信了,又一次偶然,我曾喜欢把任何一个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认识。当然,鸱枭在记忆里最深刻,这样一来,鸱枭就成了证明和象征的生物。同时也能增强文章的复杂和暗示效果。

接着就是要整理整体思维的各种称得上情节的情节。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青年受够了世态炎凉,看破红尘,不愿在这个腐蚀不堪的世界苟延残喘;以死,自杀来反抗这个社会。

整个诗的全过程就定下来了。

最后一步就是动笔,大概写过长诗的朋友都知道,长诗的开头最难写。我曾试过十几个场景,最终把它确定在梦醒来以后。

昨夜又是离奇,无头的梦,我惊恐万状,阵阵痉挛,

死盯着黎明曙光射在窗户铁架上的锈迹斑斑。

当我寻觅回忆,头痛愈裂,突然传来妈妈的问候,

所以的思绪全被打断,我强调,这不是一次偶然。

连日来梦里的魔鬼反反复复只悲戚着一句,

喑喑咽咽,“岂不生怨”。

之所以选择这样写,是因为以上的文字达到了暗示性这一效果。从读者的角度来想,这样的开头象一个迷,会产生好奇的效果。这样有了一个契合点。

当我写完这一节时,我的思想马上想到少女的,“岂不生怨”。到后来的每一节都很自然了。在写到第七节时,我突然想把属于这个世界的真,善,美调倪一下,我故意把‘海市蜃楼’,‘空中楼阁(为了压韵,我把阁改成院)’,‘青天幽径(来源于蜀道难)’,分别比方成美,真,善。事实上它们六个词所代表的意思都是不存在,然而,不能说没有,无形有体,惟有信者缠绵思恋。在这之前,我挖苦,粉刺,自我贬低都是为了紧寇主题。

这首诗共有一百零八行,却采用电影般的画面一节一节连成。就想《将军的女儿》,开始离奇死亡,然后调查,终究离不开悲哀的结局,大概观众很喜欢这种思维。我故意把人和动物的谈话写成高[chao],话题是永生。让一个人和动物谈论永生,并且动物主持着人类灵魂的永生。当然,这些谈论不属于开始思维之内,应该是突发奇想。

于道义而坚持的人可以永生,表现形式是轮回,

你是屈原,屈原是你,用梦境把肉体和灵魂重叠。

这一句话是整体诗的连接点,不然我预想中的青年他没有跳过汨罗江,屈原也只跳过一次,何来主题的“再”。我记的李敖曾说:“天下文章都一样,要表达什么?表达的好不好?”

可见不能抓住主题之文章,都是狗屁文章。到最后,一句‘似乎相信了,我是屈原’本身就含有屈原的世怨,又一句,‘再沉汨罗江’,与主题前呼后应,一个‘亦该如此’又增强了这半句,‘似乎相信了,我是屈原’,再以‘魂飞魄散’结束,不要永生;决不留恋这个世界!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墨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照妖镜1点评:

文章介绍了诗歌<<再沉汨罗江>>的创作过程,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创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