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看电视的时间一直被父亲霸占,我只能等带早上的重播,打开电视机我关注的频道就是中央10台与12台,铺天盖地的豆腐电视里我不停的挑骨头。 如共同关注、探索 ·发现、法制讲座、面对面、中国周刊……
我也是所谓的80年代后,曾经也当过追星族,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偶像也在不停的转换。“路一鸣”先生——是我最欣赏的男性主持人。他带着一副眼镜,一个书生样,尤其在《一鸣论道》刚播出的时候给我印象急深,他拿着一本《道德经》。其实主持这样节目是很沉重的,背后是需要很强自我调节能力,不然也会抑郁而终。他的言谈字正腔圆,他的描述如泣如诉。谈吐之间带着一种正义感。
我是一个业余的杂文爱好者,没有生活的积累,真情实感的流露,是写不出好杂文的。同样对社会道德、伦理、法律以及情感之间没有深度的认知,也是主持不了这样沉重的节目的;没有爱憎分明的立场,针贬时弊的勇气,也是写不出好杂文的。同样不能把讽刺与幽默的言语变成了激浊扬清、针砭时弊的利器,那么“一鸣”即使可以“说道”但是不能“惊人”;没有敏锐的眼光,深刻的思想,是写不出好杂文的。同样如果“观察”的“道德”只当是饭后消食,睡前解气,如金噪子喉宝,润润嗓子,那么也是苍白无力的。
看过一篇文章《杂文写给谁看》,同样我也可以铭心的自问,“道德”说给谁听?侧目一看也许“一鸣”的“论道”一年的点击率,赶不上那上海台“好男儿”的一曲“该死的温柔”。苏轼先生写过“寂寞沙洲冷”,其实也可以说寂寞“道德”冷。话又说回来,与其热闹得不伦不类亵渎了精神的品格,到不如这样的冷清下去。
就在写此文之前,我看了路一鸣吧里的《我所喜欢的路一鸣》,有这样的几句话:
“我从前挺欣赏撒贝宁的,后来,我渐渐发现,他的路子我接受不了,呵呵,我不喜欢张扬的人,也许每个人在播节目的时候都会一本正经的吧?现实生活中,也可能是很诙谐幽默的,就像白岩松一样?呵呵。
我喜欢路一鸣的内敛,尤其在道德观察和一鸣论道中的评论,连最后一句‘我是路一鸣,大家明天见’都很有味道·我不是追星,只是觉得这个人不错,值当的我用眼球多注视他很长时间,不是每个评论员,每个主播都可以说出很多耐人寻味和震憾心灵的话的……”
我也有过这样的心理的转变,“路一鸣”的语言就是能给人以春天般的关怀与呵护,是给朋友一片蓝天的宽广胸怀。《一鸣论道》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何价值取向,他的那种语风很适合主持这个节目,如果是“文革”类话语,天天以“道德”为棍子乱打人,那么“道德”的形象也会受到戕害和影响。
看过有人这样的说“路一鸣”,她说:“你就会整天在电视上瞎掰,你觉得那样就能真正解决问题了吗?真是的!道德观察”是给了人们许多道德上的启示,但是仅仅观察能解决得了问题吗?你怎么不呼吁?怎么不想办法改变教育现状?没有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教育,仅靠你在电视上给他们暴光,就能使他们感觉到道德的力量了吗?不能!因为如果在他们犯错之后,你再去批判,已经太晚了.倒不如在没有犯错之前,就对他们进行教育!不要让那么多悲剧发生。”
其实她不必这样愤慨,想想鲁迅先生,写了一辈子的杂文,“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可以说的海外皆知,但是也没有力挽狂澜之力。所以“道德”这个问题神圣不神圣关键还看自己,也别把“路一鸣”看的太伟大,他只一是个平凡的人,只能抱定不以善小而不为的信念,孜孜以求之,就好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007年12月25日
-全文完-
▷ 进入宇の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