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语言现象。据研究表明,口吃者占全部人口比例的百分之一左右,全世界约有8000万口吃者,我国约有1300万人也正承受口吃之苦,并且在各个国家,各个语种的人中都有口吃现象的发生。口吃虽不像躯体疾病一样直接危害身体健康,但给患者的社会交往,比如生活、学习、工作,甚至恋爱婚姻等都带来极大的困难,招惹别人的耻笑和白眼而难堪不已,由此便会对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他们正常的人生态度,严重的会引发心理障碍和疾病,甚至造成一定的社会不良影响。因此应该重视这个普遍的怪异语言现象。笔者试从口吃的生理机制、心理原因、矫正之法以及与此相关的人生态度等方面加以阐述,希冀能对大家有所裨益。
口吃俗称“结巴”、“结巴嘴”、“结巴子”、“嗑巴”等,是一种涉及遗传基因、神经生理发育、心理压力和语言行为等诸多方面因素的,非常复杂的语言失调症。口吃者往往伴随着一些似力图摆脱口吃的奇怪动作,比如眨眼、咬手指、跺脚、清喉咙、面部肌肉抽搐、脸色胀红或苍白、耸肩等等,往往会招致别人的嘲笑,破坏了个人社交形象。
引起口吃的具体原因目前仍是不确定,存在不同的观点。不过根据普遍的看法,先天遗传、大脑机能损伤或障碍和心理因素以及后天模仿是导致口吃最为重要的几个因素。
从临床和社会观察来看,口吃有一定遗传倾向,口吃者的后代也更易于患口吃之疾。著名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具有语言学习的先天遗传装置,所以才能不经正规训练就能轻而易举的掌握大量语言。当然遗传只是提供一种可能性和倾向性,口吃者的后代在良好的条件下并不一定会真正的形成口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应引起一定的重视,由于口吃者的后代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肯定或多或少的受其影响,通过模仿也极易使孩子沾染上这一不良的现象。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口吃只是一种由心理因素导致的语言障碍。但是近些年的科研却表明口吃与大脑两半球的结构和机能分工有一定关系,与语言神经末梢的缺陷也有关系。有些儿童在小时大脑发育不完全,或罹患重大疾病导致头部感染,或头部受伤,损害了脑组织等,以致于伤害了语言机能区域,都容易引起口吃。有些科学研究的成像分析显示,口吃者与正常人在大脑机能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口吃者进行言语行动的时候,脑电图出现异常,在左半脑的语言区上存在着神经学上的“错误线路”,可能与边缘系统一网状结构复合体的活动增强有关。还有科学家们通过长期的研究,利用声音图像反馈系统对16名长期口吃的病人和16名健康者的大脑进行研究,发现口吃者左额叶或右额叶明显比正常人大,同时其脑部语言中枢部位的形状不规则,有些突出。
人的说话是在大脑语言中枢的指挥控制下,人体发声系统器官协同运动的产物。其中,某些口吃是因为语音器官(包括唇、齿、舌和腭等)配合失调或个别器官功能不健全而导致的,这见于少数口吃者。他们通常是口吃程度较轻者,经过相应的指导训练,比较容易摆脱口吃,恢复正常。
心理原因是口吃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口吃者不是一天到晚都在口吃,也不是字字句句都口吃,而是时有时无、时轻时重。当他们自言自语及心情轻松愉快时,而且在唱歌、唱戏时一般不会口吃,和常人一样流畅;但着急、恐惧、紧张时则容易出现口吃现象,越是紧张口吃就越厉害。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绝大多数口吃是精神不稳定,心理多发动荡的产物。大量的事实表明,很多口吃者是因为在小的时候受到惊吓,遭受严厉斥责、惩罚,生活环境突然发生重大改变(例如家庭突然出现重大变故)等等,引起了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超过心理所能承受的能力,造成大脑语言机能区域发生紊乱,表现在言语上就导致了口吃。
此外模仿和暗示也是造成口吃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儿童。2到4岁是儿童口语发展的关键期,对于儿童一生口语发展有着至为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时期儿童口语发展迅速,若错过这一时期,往往会给心理和语言造成很难弥补的缺陷。比如前些年国外发现的所谓“狼孩”,由于自幼与世隔绝,错过了智力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不仅智力水平很低,而且虽又经过人们长期正常的教育和语言训练却只会说寥寥几句话,词不达意。在这个时期,正是儿童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关键时期,儿童心理特点只一就是模仿性强和容易受暗示,假如因好奇、顽皮而模仿口吃成人的语言,就很容易口吃,而且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改掉。
弄清楚了口吃形成的生理机制后,就可以对症下药,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矫正这一不良的语言现象。
对于口吃,应该采取预防为主的办法。尤其注意要从儿童抓起,因为口吃的矫正是一个比较漫长而困难的过程,所以要留心关注他们的语言行为,尽量避免沾染口吃之疾。
口吃现象大多发生在2—4岁左右的儿童,据权威统计,约十分之一的儿童会一度发生口吃,且比较明显。其中大多数的儿童不经专门治疗就会自愈,九岁以后很少见到口吃现象。而延续到成年期导致真正口吃的只有百分之一,且男孩比女孩多2—4倍。但是希望家长们特别注意,这时期的口吃是暂时性的口吃,是儿童在语言学习阶段正常的现象。因此不要特别的给予纠正,更不要加以指责,因为这样适得其反,只会起到负面的强化作用:儿童心理感受到强大的压力,就会在说话时更加的紧张,结果越担心就越口吃,如此恶性循环,只会加重甚至形成真正的口吃。
另外,家长应注意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特别是不要因好奇而模仿成年口吃者的语言行为,因为在语言的关键期,语言学习的速度是很快的,对于口吃这一不良语言现象也是这样,一旦模仿成型就不好矫正。
到了幼儿晚期以后,若儿童还存在口吃现象就应该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治疗主要包括心理疏导和语言矫正两方面。
心理疏导主要是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多予关怀,以消除其焦虑和自卑心理。周围的人不要过分关注口吃儿童的语言行为,不要讥笑和模仿他说话。要有耐心的倾听,并适当提示引导,比如很多口吃者说第一个字困难,就可以推测性的说出这个字以帮助他流畅的说出其他的字。这样就能减轻口吃者的心理负担,培养他的信心,对于矫正口吃是非常重要的。
具体的语言矫正方法包括:一、朗读矫正法,对于识字的儿童,让他放慢速度的进行阅读,咬清每个字音,防止吞音等现象,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二、歌唱训练法,口吃者唱歌时就不再口吃,让孩子用慢速而流畅的唱歌来说话,训练发音的节奏感和力度感;三、同步口吃法,也就是成人与口吃儿童说同一句话,并且模仿儿童口吃,当然要说明不是嘲笑他,而是引导。然后成人流利的再说同一句话,让儿童模仿,成人在儿童说到某个字感到困难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提示,共同发音,并加以解释消除儿童的恐惧和紧张情绪。
其实,关于口吃的语言矫正方法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更新,最终是围绕语言训练,让儿童养成正常的语言习惯,能像正常的成人那样说话。除了因大脑语言机能区域受损伤导致的“硬伤”外,口吃是可以治愈的。希腊著名的演说家德摩斯梯尼(一译德蒙西尼斯)便是明证,能我们很多启示。
古希腊著名的政治家和雄辩家德摩斯梯尼,天生口吃,嗓音微弱,像说话时也像通常的口吃者那样还有挤眼、跺脚、耸肩等坏习惯。可是他却没有怨天尤人,气馁放弃,而是坚持不懈的训练。他虚心向著名的演讲家请教发音的方法和辩论的技巧;为了改进发音,他把小石子含在嘴里朗读,迎着大风和波涛练习演讲;为了改掉气短的毛病,他一边在陡峭的山路上攀登,一边不停地大声吟诵;每天起早贪黑地在家里对着一面大镜子练习演说;为了改掉说话耸肩的坏习惯,他在肩的上方各悬挂一柄剑……经过艰苦的努力,创造了一个奇迹,成为著名的雄辩家。
当然,有些朋友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或原因,没有进行口吃矫正;或矫正收效甚微,积习既久便放弃了。因为口吃在语言交流上造成诸多不便,必然给工作、学习、婚姻等等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所以有人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甚至还会产生轻生的想法,或仇视他人并滥加报复的不良念头。其实假如因为口吃而妄自菲薄而自卑或被人歧视而仇怨是大错特错的。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有人天生伶牙利齿,巧舌如簧,说话头头是道,侃侃而谈,条理清楚,让人信服,或经过不懈努力成为出色的公关者甚至外交家。但世界上并不只有这样一条成功之路。西方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我国格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都说明了同样的道理,人生成功的道路千万条,定然不能一棵树上吊死,自投绝境。
况且圣人教导我们要“敏于事而讷于言,韩非也说“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很多时候的确“沉默是金”,多言无益,反而误事,甚至惹祸上身。有人自恃雄辩,不分场合的大放厥词,胡言乱语,结果丧身殒命。战国苏秦长于雄辩,曾身佩六国相印,权倾一时,后被反间而死,为天下所笑;三国祢衡、杨修皆颇有才辩,但最终因妄言致祸,失掉性命,正如曹操所说:腐儒舌剑,反自杀矣。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人的生命其实是很脆弱的,人的价值在于他那能思考的大脑,而并在于能说话的嘴巴,这才是人最重要的真谛。纵观历史,古今中外也有很多口吃而依然成就大事的人。
有个成语“期期艾艾”,意思是形容人口吃,说话不流利。其实是有典故的,源自历史两个著名的人物,一个是西汉名臣周昌,一个是三国平蜀大将邓艾。“期期”见《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周昌)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不奉诏。”“艾艾”出于《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周昌为人正直而强力,敢于直言规谏,连刘邦都对他有几分惧惮。邓艾是三国末期很著名的人物,曾提出很多有价值的政治主张,一定程度上促进魏国经济的发展。《三国志·魏书·邓艾传》说:“艾所在,荒野开辟,军民并丰”。他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其才能可比诸葛亮与司马懿,巧设奇谋,偷袭阴平,为平定蜀国立下卓绝贡献。
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韩非子说话也口吃。《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不如非。”著名的西汉著名著名的文学家司马相如也口吃,《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相如口吃而善著书。”英国著名的作家毛姆身材矮小而且从小就口吃的厉害,但残酷的现实并没有消磨自己的斗志,经过不懈的努力。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终于成为响誉世界的著名作家。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有一篇关于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重要著作《挑战自卑》。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自卑,既摧毁一个人,使人堕落;也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从而超越自卑,补偿缺陷,甚至能做出胜过常人的成就和贡献。此言委实不虚,上面所举韩非、邓艾、毛姆等人不都是明证吗?
可见口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心魔。先哲说“哀莫大于心死”,今人高歌“心若在,梦就在”,把握住自己的自己,永不言败,奋力进取,胜利就在不远的的前方。当然口吃者要想成功需要付出更多艰辛的努力,忍受莫大的煎熬,遭遇异常的困境,但是只要不气馁,扬长避短,定能粉碎一切障碍,终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甚至彪炳史册,光耀千古。
参考文献:
1.《史记》、《三国志》、《世说新语》等文献
2.《挑战自卑》(阿德勒著,李德明译)
3.《普通心理学》(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等著)
4.《发展心理学》(林崇德著)
5.《心理医生》(易法建、杨丹燕等著)
-全文完-
▷ 进入深山的小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