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练与吸收
——也谈将文学进行到底
孔帆升
“将文学创作进行到底”,很难很难。正因为难,才更有必要呼吁,更体现其珍贵价值。我是作为一个爱好文学、受文学抚养与垂爱的人,带着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和一个普通作者的平常心来与大家一起感受一下热爱文学的氛围,表达一份挚朴的心意。
将某件事进行到底,使我想起田径运动员王军霞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一举夺得5000米长跑金牌与10000米银牌的前前后后,风风雨雨;想起占旭刚奋力举起206公斤扛铃的英雄气慨。他们的成功,除了一份对事业真挚的喜爱、坚韧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具备一定的潜质之外,似乎别无选择。技巧并不是决定的因素。
一个人决心用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去做一件事,那一定是能够成功的。只要坚持,只要努力,只要付出,终归会积土成山,积水成河。马克•吐温说过: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项事业,必能做出令自己惊奇的成绩。他说的是两层意思,一是专注,一是令自己惊奇。专注了,就能有所发现有所研究有所突破,就能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
这里我且谈点自己的感受。
一、超越的过程,是痛苦的磨练。
这个社会诱惑太大,环境太杂,有几人真正能够做到像三毛创作就关了门不理人,连饭也不吃,母亲送饭放于门外,第二天仍然未动;像路遥那样“早晨从中午开始的人生”,做拚命三郎;像陈应松深入底层,写出底层的悲怆、艰苦与无奈?像马克•吐温怀抱幼儿,静思默想出了神,把该管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结果让幼儿冻僵了。他们对文学的追求、执着、奉献,是令人无限敬仰的。他们超脱了环境,超脱了世俗,超脱了庸常的生活,所以成功了。我们更多的人是在游戏人生,享受人生,消磨人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宽裕,我们变得懒惰了,麻木了,心如枯井了。要么是不动笔,要么是下笔无神,要么是陷入深深的困惑中。我有时会为此而痛苦不已。工作、生活、写作,三者都能够弄得好,这样的人真是神仙,而我是三件都弄不好,所以生活在对自己不满和知足常乐两者矛盾交织之中。然而,我仍然坚持:每一个有责任心的写作者,总会比较慎重地对待自己的每一篇文字,力图每一篇文字都不同于往,每篇文字有那么一两句比较闪光的东西。
二、吸收营养,是释放能量的保障。
我认为自己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要有所丁点作为,非得加强知识涵养不可。首先要的是多读书。读别人的作品,从中就能感悟点什么。苦恼的是,如今值得一读、读了令人为之一动的作品太少了。快餐式的文字,往往是一大堆杂草、垃圾。一方面,网络的发展造就了许多口语式,恶搞式、乱侃式等发泄性的文字。另一方面视觉载体的丰富,同样冲击着我们的阅读传统与习惯。“书”不可谓不多,而好书真如沙里淘金,靠我们去选择。
营养,还来自对这个多变的丰富的复杂的社会的观察,只有留心观察,细心思考,静心领悟,才是有益的吸收。
有吸收就有释放,这当中有个消化、转换、创作的过程。怎么样释放,怎么样有所为,全在于各自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也就是如何立言,为谁立言的问题。就在我们县级基层作者来说,我觉得我们一方面是要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出力,一方面要反映身边真实的事件。这事件一定是于社会有益的,于大众有益的。而不单纯是“小我”的,琐碎的,虚浮的,调侃的东西。只有主动融入社会,反映社会,作品才有广泛的意义,才有生命力与感染力。好的作品是生活的积累,思想磨练,生活锤煅的结果。叶文福说:好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吟出来的。“吟”是创作,是思考,是灵魂深处的裂变。
三、走自己路,听别人说。
鲁迅先生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体现的是先生的傲骨与执着的追求。我们要有这样的自信,但不要有任何的自负。自负不仅骄傲自大,而且浮躁、自欺欺人。这样的做派,只会对自己的文学创作产生消极影响,只会扼杀自己的文学生命。大家知道,文学创作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子,一个既定格式。要谋求风格各异,特色纷呈。每个人的学识、地位、涵养、思想境界、所处生活环境不同。体现为多元化的文学现象,多样化的文学作品。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降低对文学作品质量品位追求,更不能以此抵制善意的文学评论。如果一个文学爱好者不具备广纳良言、遍学良师、取长补短、精益求精的胸怀境界,那你最好不要以文学作者自居,不要开口闭口自己有多少文学涵养,不要自我感觉良好,不要希望得到文学的额外垂青,不要苛求读者从心里产生对你辛勤劳动的敬仰。
我们不是天才,智者,全才。因为我们每个人生活空间、学养是十分有限的太需要“与君一席话”的点拔,需要不断地与人交流,与文交流,与深遂的思想与精湛的艺术交流。
即便是对县市基层“文化圈”,或网络,我仍然认为:我们欢迎不同的声音,乐意聆听箫鼓齐鸣,坚决地拒绝和唾弃那种信口开河,随口胡诌,任意发泄的东西,提倡大胆创新、突破自我,突破条条框框的文学创作。
将文学创作进行到底,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要想收获鲜花与掌声那我们就得去问问奥运冠军、各种文学大奖的获得者,看他们的成功路上淌了多少汗水?越过多少艰辛?经过多少无奈?冲过多少阻碍?有过多少坚韧?
本文已被编辑[文清]于2007-12-22 20:50:22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孔帆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