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校园的你,也许感觉不出母校的恩惠,可一旦进入了社会,你会发现母校的印记无处不在,思念之情随即油然而生,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逾来逾强烈。
去年十月三日,恰逢我初中时的母校五十周年校庆。在外地工作的我手捧邀请函赶数百里路回到了母校所在地省城。妻子不解的问,为什么你要大老远去参加初中学校的校庆呢?为什么?因为我们是经过“文革”的“老三届”,也可说是空前绝后的一代。母校给予了我们很多很多,而我们对母校还没有丝毫的报答。如果不找个机会表示一下心意,今生我的内心都不会得到安宁的。
捧着大红的邀请函,我努力在记忆里搜寻着三十八年前老师和同学们的印象。但我最先想起的还是我的班主任。她是我们的数学老师,又是学校的数学教研组长。一个责任心极强的长者。记得为了帮助我们提高数学成绩,她经常在自己的办公室指导学生作题,也经常家访了解我们的课外情况。而当时我们对此却十分不解,感到她太较真。第二个学年中期,“文革”开始了,不久学校就停课闹革命。写大字报,斗老师成了学生每天的功课。班主任自然在这时成了师道尊严的黑典型,经常要登台弯腰接受批判。记得我们几个同学在她的办公桌旁贴上“反对你逞师威”的大字报时,班主任用困惑的眼光看着我们说,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们好啊。但那时我们并不领情。
我们在荒废学业一年多后,学校终于复课了。班主任又回到了讲台上。“运动”让她苍老了许多,但她的目光还是那么清澈、坚定。这时,我们却有了一种负罪感,处处躲着她的目光。一次做课堂作业,她轻轻走到我身旁说,听懂了吗?不懂尽管问。刹那间,愧疚的泪水充溢了我的眼眶。这是多么好的老师啊。从此,我发奋提高数学成绩。班主任那忍辱负重、不计前嫌的高尚情操也永远铭记在了我的心里。这年的年底,知青下放开始了。我至今仍记得她的临别赠言:你们到农村后,不要忘了学文化,国家需要的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者。听说为了让我们能参加校庆盛典,已年近八十岁,桃李满园,并已退休的班主任,硬是遵照母校的嘱托,凭着三十八年前的记忆辗转找到了当时的班长,并最终联系上了我们。这是多么深厚的师生情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斯言信矣!
一位哲人说过:“人对母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是的,我对母校的思念和对班主任的情感是一样的,在某种程度上,后者是前者的化身。在我进母校后的四年时间里,是母校,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教学设施;是母校,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传授知识,让我在后天的自学中受益非浅;是母校,让我在这里完成了人生最关键的蜕变;是母校艰苦奋斗的校训,让我在彷徨中进取,在拼搏中成功。当我用在校劳动中学到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在广阔天地施展身手时;当我用在校打下的文化基础自学完初、高中课程考上大学时;当我用在母校老师身上学到的高尚情操去处理复杂的矛盾时,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一直连绵不断。
走进宏大的省体育馆,我立即陷入了一种近乎亲情的氛围。当我向敬爱的老师问候致敬,和分别三十八年的同学们畅叙友谊,看到白发苍苍的学长和稚气未脱的学弟、妹们欢聚一堂,在厚厚的校友通讯录上发现众多的知名人士时,激动的泪水不止一次打湿了我不再年轻的脸庞。我们是“老三届”毕业生。是时代的巧合让我们的经历比学长、学弟妹们丰富;是时代的巧合让我们失去的比他们多的多;是时代的巧合让我们的意志和肉体得到了他们难以得到的磨练;还是时代的巧合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今天我们重返母校,是为她五十华诞祝寿来的,也是用我们的业绩和担负着的社会重任向亲爱的母校汇报来的。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老三届”毕业生没有给母校丢脸,没有给祖国丢脸。我们和学长、学弟、学妹们一样的棒。
一位已担任省城副市长的毕业生代表用诗一样的语言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亲爱的母校/不管我们走到那里,您都在我们的身旁/您是辛勤的园丁,培养着我们成长/如今我们长成了参天大树,成为了国家的栋梁/这是献给您的最好寿礼,这是您最大的荣光/我们要感恩母校,感恩老师/高唱着《毕业歌》,走上振兴中华的战场!
是的,感恩!我们要感恩生我养我的父母,要感恩给予我们知识的母校和老师,要感恩一切帮助过我们的人们。就象一位学者说的,一个人有了感恩的心态,就会产生积极的心态、谦虚的心态、平和的心态。就会把这种心态转化为强烈的责任感。而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正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规范吗?
亲爱的母校,“老三届”看您来了!
-全文完-
▷ 进入楼兰故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