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文人之死深山的小树

发表于-2007年12月22日 中午2:39评论-12条

从悲观角度以观,人从出生伊始就时刻面对死亡的威胁,或命运多舛,半途而卒;或一马平川,福寿兼得,可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宿都是一样——坟墓,难免化为一抔土,消散在浩渺的宇宙。曹操慨叹: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人生本是如此,无论平民百姓,抑或帝王将相,都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亦深陷于长生成仙之术的蛊惑,服食问道,最终也难逃脱大运之束缚。

人的生命从本质而言是平等的,然而不同的生命创造而体现的价值却是有一定差异,甚至迥若天渊。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人也是如此,不可避免的要失掉生命,终于死去,可是死的价值却不尽相同。作为从古以来一个独特的阶层,文人掌握大量的知识,在社会上有着一定的声望,对社会舆论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因此文人对社会的发展也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当然既有正面积极的作用,也有反面消极的影响。笔者试结合古今文人之实例,别之以境界,分之以高下,对他们的生死观进行探讨,希求能给如今的我们以些微的启示。

第一境界:为民为国而死,舍生取义者

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实国家不是某一阶级或阶层之工具,也不是某一权力集团之附属,更不是某一姓氏之私物,实是全体国民之国家。生命是人生最可宝贵的东西,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且一旦失去就烟消云散,永不会再有。然而孟子却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有多种理解,可是最高境界的义是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为民为国而献出生命者,虽夭而恒寿,激荡寰宇,冲天沃日,永存斯世。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的文人其实并不各个都是弱不禁风,迂腐懦弱之徒,而是有很多铁骨铮铮,满腔热血的真汉子,他们用自己的不屈的灵魂铸起了中华永远的脊梁,塑造了中华深沉的灵魂,永远激励着后世子孙奋勇向前。

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西洋为所欲为,倭寇肆虐蹂躏,千年文明泯灭殆尽,泱泱大国岌岌可危。封建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可是封建守旧势力依然强盛,猖獗一时,凶顽的维持腐朽的统治。有志之士便奋勇的掀起了猛烈的改革维新的激潮,希望能够冲垮旧的制度,赢得中华民族的新的崛起和振兴。戊戌变法,书生所促,文人主导,志士所愿,然而由于袁世凯告密,反动势力疯狂反扑,终于昙花一现,戊戌六君子惨遭杀戮。其中谭嗣同本有机会逃走,然而他却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就义之日,观者万人,而他慷慨神气不少变,从容就义。每读至此,内心感慨不已,唏嘘几近涕泣。掩卷而思,恍若依稀听到他仍然在奋力疾呼:为中华复兴,死得其所!

我国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巾帼英雄秋瑾,别号“鉴湖女侠”。她虽出生于绍兴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然而热情倔强,胸怀大志,最钦佩历史上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平生只愿像她那样驰骋疆场,挽救民族危亡。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本已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更是危象环生,风雨飘摇。秋瑾感慨地说:“人生处世,当匡济艰难,以吐抱负,宁能米盐琐屑终身其身乎?”1904年,她毅然冲破了封建家庭的束缚,只身东渡日本求学,并积极地投入了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斗争。

回国后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参加革命,1906年加入了光复会,以各种实际行动推动革命的发展。1907年5月,徐锡麟准备在安庆起义,秋瑾在浙江等地响应。但徐锡麟起义计划泄露以致失败,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区起义计划因此也完全泄露,形势万分危急,同志们劝她暂避一时。但她决心做中国妇女界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坚决留在大通学堂与前来包围的清军作殊死战斗。因寡不敌众,秋瑾不幸被捕,宁死不屈。1907年7月15日,她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英勇就义,时年仅32岁。秋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无悔的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至今思之仍令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也许有人暗地嗤笑谭嗣同和秋瑾之辈书生意气,枉送性命却于事无补,实则大谬。中国近代屈辱固然根源在于封建制度腐败导致经济落后,当时政府软弱无能,一味退缩忍让;可是国民不觉悟也是极为重要因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然而国民困窘仍只知苟安,麻木而不思革新,何来进步乃至富强?若我国民都能向他们那样为民族复兴而不惜生死,甘洒热血写春秋,则中华民族的前途就不可限量。他们愿以死警醒世人,虽若微蚊鸣于闹市,碎石激荡阔海,然舍身取义,用鲜血开革命之先,亦足以振奋后来人,激励无数勇士前赴后继共谋革新,以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固与天地同寿,若江河经行永无止息。 

第二境界:为社稷计死谏其君者

在封建集权社会中,君主专制独裁,在包括政治、经济、文学等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在一定程度,君主的谋略决策,哪怕举止颦笑都影响甚大,甚至关系国家兴亡,民族旺衰。《战国策》中曾说: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虽夸张盛言,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一问题。周幽王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屡次违背约定,烽火戏诸侯,最终身死国破,为天下笑;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身自着其装而力行改革,终于富国强兵,称雄一时。

所以,逆上谏君者非独为扬君之美名而弭其恶举,实际也是为江山社稷安定平稳,黎民百姓和美安乐。可是君主也是有自己喜怒好恶,《韩非子》中称:“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有人婴之者,则必杀人。”所以规谏君主是要冒很大危险,一旦未投其心,龙颜大怒,轻者降职丢官,重者丢身殒命。

商纣王虽资辨捷疾,闻见甚敏,可是沉迷酒色,耽于淫乐,而且刚愎自用,骄纵狂傲,拒谏自足,言以饰非。妄自浮糜,为政甚苛,酒池肉林而享其乐,炮烙之刑以慑其民,醢九侯,脯鄂侯,百姓苦不堪言,诸侯反心日炽。祖伊谏而不听,三缄其口;微子数言不用,悄然离去。比干却说:“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仍冒死强谏纣王,结果惨遭剖心,命丧黄泉。最终纣王国灭身焚,可算是咎由自取。然而比干不惜性命,死谏其主的精神也足以流芳后世,只可惜未遇明主,令人扼腕唏嘘。

至于触龙、淳于髡、优旃之属,机智聪敏,巧设譬喻,妙谏其君,保身全节;再如魏征等人,即使在君主大怒之际,也敢于犯颜直谏、面折廷争,从不退让,然而逢得明主,备受重用,而且得以善终。他们的行为也堪与比干媲美,固并提同论。 

第三境界:为捍卫精神信仰而死者

崔杼是春秋时齐国大夫,他在齐执政二三十年,当国秉政,骄横异常,在朝中大肆杀戮,造成齐国政局动荡。因庄公与其妻棠姜私通,怒而杀庄公,立柞臼为君,即齐景公,自己为右相。齐国的太史在史书写“崔杼弑庄公”,崔杼杀了他;他的弟弟继任其官,仍书“崔杼弑庄公”,崔杼又把他杀掉;他的小弟继任其官,仍写“崔杼弑庄公”,崔杼只好放了他。这个史官兄弟三人,虽未能让人知晓他们的姓名,可是面对暴虐淫威仍坚持自己记史的求实精神,誓死捍卫自己的精神信仰,死而不惧,前仆后继,让人敬佩。

屈原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然而受人谗害,遭贬黜疏远。可是他依然眷顾楚国,心系其王,仍多次上书自言其志,但昏庸君主却执迷不悟,将他放逐。屈原无可施展救国济民之志,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泯灭其念,绝望之下抱石投汨罗江而死,洗去千年愤懑,留给后人无尽的慨叹。司马迁赞曰: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矣。

明朝巨儒方孝孺曾师从宋濂,其文章学问为宋濂诸弟子之冠。他轻文艺,重教化,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朱棣夺得皇位后要他投降并命他起草诏书,他却毫无惧色,抱定必死的决心只写了“燕贼篡位”四字,于是惨遭杀戮,而且宗族亲友被株连者数百人。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在当时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然而在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上时,他却留下“经此世变,义地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尽管因其保守陈旧的思想为后来某些激进人士所不齿,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参透其内在的根源。痴迷于某一文化的真正文人学者自然与政治家以及政客不同,有自己的文化意念和精神信仰以支撑其生命。当他意识到文化精神所倚赖的社会制度正趋于崩溃而不可遏止之时,内心必定陷入深深痛苦而不能自拔。达到一定的程度,便不会吝惜自己生命而求与内心信念同进退,终至舍命相随。《诗经》所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许就可以真切的予以解释。所以从古到今,真正的诗人、哲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等等都有轻死的倾向,甚至看破红尘,自我了结生命的人也屡见不鲜,也许其中的原由大致也是这样的。

也许有人对此文境界高下标准不以为然,因为很多文人把独立的人格、精神信仰作为自己最高的追求,认为为追求自由的灵魂和独立的人格而死应是最高境界。鄙人始终认为国家和民族利益是高于一切,当然并非某一政治集团的利益,为国家和民族献身捐躯的境界斯为最高。对此问题态度甚为坚决,近于固执,主要原因有二:文艺虽有一定独立性,但仍不能脱离社会,譬若作物不可脱离土壤,文艺为大众服务的方向也不可偏离;覆巢无完卵,国破必家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味追求自我而不顾其他的文人,其主导思想是无政府的自由主义,于国于民无甚益处,甚至造成一定的危害。 

第四境界:坚持气节,义不受辱而死者

伯夷和叔齐本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为避君位而逃。后来周武王灭殷商,平定天下,他们二人以此为辱,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饥饿而死。他们的行为受到儒家的极力推崇。《论语·述而》记载:(子贡)曰:“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孟子·尽心下》赞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最终虽然一身重病,却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将他们列为第四境界的原因是:坚持气节,义不受辱,体现中华民族的骨气,在精神上是为千古楷模;然而这种被动的抗议、斗争方式所起到的效果终究是有限的。伯夷、叔齐绝食以明心志,却无法阻止西周滚滚铁骑的征战步伐;朱自清先生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也是不能改善当时中国经济困窘的局面,使中国彻底摆脱列强的欺凌,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论及此处,不禁心有感慨,思及千古以来很多文人的鄙陋习俗。(当然如下论述与伯夷、叔齐以及朱自清先生无关,并无诋毁他们之意)

长久以来,中国很多文人崇尚空谈,不务实事。历史上著名的辩士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之论,力屈稷下俊才,然而骑着白马过关,还是和别人一样要向守门兵丁交税。韩非子讥笑道:“籍之虚辞,则能胜一国;考实按形,则不能谩于一人。”并非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的缘故,道理总是越辩越明的,而是诡辩之于生活并无什么价值,且虚谈废务,浮文妨要,反而影响了正常的事务,有害无益。

魏晋时期,所谓“名士”自命清高,不问世事,或明哲保身,装疯卖傻,崇尚清谈玄学。他们却无视国家倾颓,民族衰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兀自昏昧,不乏沽名钓誉之流,误国误民。宋明时期,理心之学盛行。不少文人醉心钻研,修养心性,贻误实际事务,就连仁义道德也流于空谈。一旦国家有变,很多人就惶恐难安却又无计可施,不少人“平时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让人痛心。一定程度上来讲,此类文人曾不若目不识丁之武夫,他们尚能舍身奋战,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为国家和平安宁做贡献,而文人何为?

第五境界:恃才放旷,自招祸患而死

祢衡,汉末辞赋家,少有才辩,性格刚毅傲慢,好侮慢权贵。经孔融推荐,被曹操召见。因为曹操礼数不周,他便恼羞成怒,曹操部下尽数辱骂一番,极尽讥讽辱骂之能事,惹得曹操大怒。曹操命他出使荆州刘表,又明颂实讥,狠狠的奚落刘表,最后因羞辱黄祖而被杀。杨修因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做接班人的斗争,也被曹操找借口杀害,但他的死于平时耍小聪明,不知韬光隐晦有一定的关系。

祢衡其人学识过人,然以鄙人看来,尽是迂腐无用之物。上不能匡正乾坤,救济黎民,下不能明晓事理,予人教益。若祢衡等人能尽志尽才,为民请命;或口诛笔伐,怒讨暴虐;或投笔从戎,柄剑杀敌等等,即使身死也是重于泰山,为后人所爱戴。可是他们却骄矜于个人之能,徒逞口舌之辩,清高而不会抚众,狂傲而不知休止。这些人的死实是咎由自取。正如曹操所说:腐儒舌剑,反自杀矣。

第六境界:精于权变却反复无常而终死者

苏秦、张仪等擅长权变之人皆属此类。苏秦是东周洛阳人,张仪是魏国人,都跟从著名纵横学家鬼谷子学习韬略谋术。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联合共同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两人明争暗合,极大的影响了当时战国时期的局势,孟子的弟子景春称赞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苏秦客观上也维护当时一些弱小国家的利益,张仪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

然而,实际上两人都是翻云覆雨,惟利是图的政治投机分子,反复不定,毫无诚信可言。如张仪曾经为了拆散齐、楚联盟,主动要求出使楚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国与齐国断交,他还许诺在楚国与齐国断交、同秦国结盟之后,秦国会把商、於之地六百余里送于楚国。结果在楚王听信他的言语,与齐国断交后却发现这只是个骗局,后悔不迭。苏秦曾与燕王之母私通,结果被发现。为了不被杀,便主动提出到齐国去。他此行的目的就是想方设法削弱齐国实力,减小对燕国的威胁。以此来看,两人鄙陋之态毕露,何谈高洁?苏秦后被反间而死,为天下所笑。

楚汉相争之时,郦食其常为说客,出访诸侯,行捭阖纵横之事。后说齐王释兵而降,在大功即将告成时候,韩信怕其以口舌夺得战功,夜袭齐兵。齐王田广认为郦食其出卖了他,就烹杀郦生而撤兵。

春秋战国,群雄并立,豪杰争强,或合或战,唯以利益为转移,固曰“春秋无义战”。说客者,顺时转势,相机而动,以三寸口舌消弭战事,或使天下混战,不可解纷,其功效胜过万千雄兵。且辩士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权倾一时,位至尊崇,所以,士人效仿,横行天下。从一定角度而言,同为辩士,烛之武、鲁仲连之属应胜过苏秦、张仪之流。何也?忠于祖国故也。

中华民族的大多数文人是有着松柏一般的风骨,为国为民而宁死不屈。但是,文人里出现过一些汉奸,饱读诗书甚至学贯中西的人都有公然卖国求荣者,既让人震惊,又让人痛惜。古人曰:时穷节乃见。恰需要同仇敌忾,一决生死的紧要处,偏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出卖祖国和民族,实乃民族之不幸,文人之不幸。秦桧、汪精卫之流,虽似逃脱意外之厄运,得以终老天年,然而必定遗臭千古,永世不可翻身。

古人告诫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只是希望我们炎黄子孙都能以此为个人最基本理念,从自我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为国家和民族利益为而奋斗,为中华民族复兴尽自己一份力!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深山的小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冰止乙醚点评:

六种命运概括出文人复杂的生死观,而文人思想境界的高下,存在意义的大小,也就自然彰显了。
文章事例丰富,总结全面,论述深入,立意高远。
建议精华。

文章评论共[12]个
痞兵-评论

中国的文人。真是。。。。。。。。。。。。。。。。。。。。。。。。。。。。。。。。。。。。。。。。。。。。。。。。。。。。。。。。。
  【深山的小树 回复】:谢谢朋友的关注,问好! [2007-12-23 19:39:02]at:2007年12月22日 晚上8:37

龙萍儿-评论

说得好,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灭亡,匹夫有责。文人总是以国事为己任,他们的死大多也是伟大的,可自古以来,政府好象都不重视文人。甚至排挤文人。甚惑。问好小树。
  【深山的小树 回复】:其实,爱国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为祖国尽自己一份力。问好朋友! [2007-12-23 19:43:20]at:2007年12月22日 晚上10:07

snile-评论

一篇精辟的文字。欣赏。问好!
  【深山的小树 回复】:谢谢朋友的鼓励,共同努力!问好朋友 [2007-12-23 19:43:46]at:2007年12月23日 凌晨4:38

谢一民-评论

好文章,学习了~问好!
  【深山的小树 回复】:呵呵,谢谢朋友的鼓励。问好朋友,共勉! [2007-12-23 19:44:56]at:2007年12月23日 清晨7:25

藤蔓居-评论

此等文人很是值得敬佩的,但文人自古自多情,历史上不乏[已过滤**]的,神经的,他们死倒不足惜。
  【深山的小树 回复】:朋友说的极是,有些无耻文人是死不足惜。问好朋友! [2007-12-23 19:45:58]at:2007年12月23日 早上9:17

燎原百击-评论

谈古论今,旁征博引,生死之义,深入精骨。受教,问好。
  【深山的小树 回复】:谢谢朋友的夸奖,还请多多指教! [2007-12-23 19:46:28]at:2007年12月23日 中午12:38

空留别愁-评论

假作假是假亦真
  【深山的小树 回复】:无为有处有还无。呵呵,问好朋友! [2007-12-23 19:46:55]at:2007年12月23日 中午1:23

江边-评论

还有第七种死法:为女人而死!
普希金乃代表人物!!
  【深山的小树 回复】:其实还有很多内容没有涉及,谢谢朋友的补充。文人也是人,甚至有些还不如一般的人呢。 [2007-12-23 19:48:16]at:2007年12月23日 中午1:41

寒鳕-评论

hao  wenzhang
  【深山的小树 回复】:谢谢朋友的夸奖,我会更加努力的。问好朋友 [2007-12-23 19:48:59]at:2007年12月23日 下午6:43

青葱小手-评论

很精彩的文章,旁征博引,谈古论今。谈了文人众多的死法。
世人皆有一死,文人也不例外,为国家和民族献身捐躯的境界斯为最高
欣赏。问好。
  【深山的小树 回复】:完全同意朋友的观点,也谢谢朋友的鼓励。问好 [2007-12-24 17:38:13]at:2007年12月24日 凌晨0:14

林秋菊-评论

厉害,文笔厉害!每一句看来就是那么舒服!呵呵
  【深山的小树 回复】:呵呵,吹捧我了!我可是有自知之明,观点和文笔都不成熟,不过我会继续努力的。谢谢朋友! [2007-12-24 17:39:22]at:2007年12月24日 上午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