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签上字,就有可能挽救母子两条性命?还犹豫什么,你所做的,仅仅是签上三个汉字,仅此而已!签吧,快签吧!
2007年11月21日,农民工肖志军在某医院遭遇抉择。
跳吧,只要跳下去,你就得到解脱了!看啊,多么洁白的云彩,那是温暖的归宿;多么美丽的风景,那是毕生的追求。跳吧,你要做的,仅仅是往前走几步,走几步而已。
某年某月某日,有人煽情地对站在高楼顶端的杜丘说。
最终,杜丘没有跳下去,因为他清楚,那所谓的美丽,只是幻化的虚妄;在它的背后,是残忍的冷漠,是滴血的阴谋。所以,杜丘成为大智大勇的化身,成为风靡一时的偶像。假如“粉丝”可以提前几十年的话,那就绝不是现在的春、畅、伦了。
同样,肖志军也没有做看似简单的签字之举,可却远没有杜丘那般的幸运。面对母子两条生命消失的现实,“愚昧”、“冷漠”、“残酷”、“冥顽不灵”,舆论的谴责铺天盖地而来。刚刚经历丧亲之痛的肖志军,转眼又陷入道德责难的漩涡,承受“雪上加霜”的不堪之痛。
看来,谴责肖志军,让他遭受冷暴力、软暴力,无疑也是不够人性的。那么,谴责医院的漠然,指责医院的僵化呢?老实说,就实质而言,也是有些牵强有些站不住脚的。
我总认为,将宝贵的生命建立在一两个签字上,是不严肃也是靠不住的。我们可以大胆地设想一下,假使让《追捕》中的杜丘也签字,然后再让他纵身一跃,那么其粉身碎骨就合理、合情、合法而无可质疑了么?
因此,把两个生命的消失与签上三个汉字等同起来,其命题本身的真伪就有些问题。从事后医学部门的签定看,即便签字,同样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因此,将悲剧的结论强加在一个脆弱的前提上,是不厚道的。
究其悲剧的根源,我以为应该在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上:一是自身病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二是诊治条件的局限性和乏力性。应该承认,在目前薄弱的医疗条件和脆弱的社会保障下,个体性的无奈很容易上升为群体性的阴霾,进而成为挥之不去的伤痛。
忆起签字,我甚至联想到司法程序中的若干细节:
面沉似水的法官掏出一张纸头,对面色如土的嫌疑人说:“你被捕了,请你签字!”在这样民主的氛围下,何尝见过几个拒绝的?又何尝有人因为拒绝签字而免遭刑事讯问的?
我的联想当然可以更为深远:小时侯就不止一次听到过一个神话,犯了死罪其实也不要紧,只要你能够在行刑前找到一碗砂石,把它拌在最后的饮食中,然后一颗一颗地用饭,过了时辰,当可安然无恙。事实上,这可能么?
因此,所谓形式,它仅仅是一种形式,永远不可能替换其实质。
要避免肖志军式的悲剧,只有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只有提高医疗科技程度。
舍此,无他。
-全文完-
▷ 进入明镜亦非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