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禅、佛教和文学樱花渡月

发表于-2007年12月19日 中午1:46评论-2条

佛教原本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可以说是进口的舶来品。自从西汉白马驮经和唐朝玄奘引经东渡以后,印度的佛教移植到中国,就在中国人的文化方面和生活方面引起了强烈的地震,这种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冲撞和融合,直到唐朝的号称中国第六祖的惠能创立了禅宗,才基本上大体实现佛教的中国本土化。

禅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和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佛教船入中国以前,中国的文化主要是一些兵家、谋略家的文化,中国人刚硬、倔强、阴谋的作风比较严重,佛教在一定程度上中和及淡化了这种谋略型的文化,使中国人的气质,无形中有了宗教的因素,变得可亲、柔和或软弱了一些。禅传入日本及朝鲜等地后,对这些国家的文化,尤其是对艺术也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说起禅宗,在中国人的眼里,这可以说是佛教中大乘中的大乘。乘指的是车辆或乘骑,比喻佛教是一辆车子,可以帮助你达到很遥远的解脱境地。中国人习惯把西藏、尼泊尔、斯里兰卡,甚至是印度的一些佛教称为小乘,而把中原各宗称为大乘。如果说小乘是一辆马车,那么,大乘就是一辆大汽车,而禅宗讲究“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当下顿悟,立地成佛”,只要一念开悟,马上就可成佛,则象是一枚火箭,速度超快。

禅很讲灵性,纵横所向,步步生莲。妙趣浪漫,如同爱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足与外人道。中国文人缓引禅的悟入文,则使文学别开生面,产生了神韵、“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灵性、空灵、意境等中国特有的审美范畴。它实际上是用佛的思想打通了中国道家“道”的自然和潇洒的境界。禅与其说是接近儒家,不如说是契合道家,与其说是完善一种道德伦理规范,不如说是丰富和深化了中国人独有的“道”的文化艺术。禅更重要的是用佛的法门接通了庄子,把庄子的风神和恣肆落实到现实当中。

中国人注重现世和现实生活,印度的佛教里面有过多的神话或虚夸,有太多的繁文缛节,这与中国人注重现世的精神是抵触的。特别中国人缺乏严格的宗教规范和精神,重“神”不重形式,多大的风浪和事情也多采取“大而化之”的态度。对于清规戒律繁多,教律森严的严格的宗教,看着起不到立杆见影的功效,于是就很少有耐心和兴趣停留在其中。实际上,我个人觉得,这种精神有“利”的一面——就是不容易陷入死板僵化;也有“弊”的一面,就是不能形成比较认真踏实的作风,容易形成道貌岸然的表面文章和实质的脱节,最终容易形成双重人格,这实际上也是中国特色。

禅给佛教带来划时代的改革。首先是禅简化了佛教,它使繁文缛节的佛教得到简化,适应了中国人崇尚简易的性格。二是禅摈弃了佛教中一些浓重的出世和遁世思想,使佛教更加人情化和世俗化。以前的一些力行苦行的佛教徒,有的走火入魔,有的消极不合群,不仅达不到解脱,反而增加了心理障碍,变得不近人情,不通世故,使人内敛孤独。三是禅把宗教中的修行转移到首先个人修心上,这影响了儒家理学,进一步完善了中国修养学的内涵。

我开始听人说起禅的时候,也被禅的洒脱和直觉聪明所吸引,觉得禅真的是大乘中的大乘,列入国粹,一点也不为过。如果能够开悟,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无我境地,那是多么地不凡啊。可是随着年齿与日俱增。我最终推翻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禅宗,严重脱离实际和世俗,禅宗会给人带来虚妄。

为什么这么说呢?道理很简单。中国人喜欢往自己的脸上搽粉。比如老外的科学比我们好,我们会说他们只知道技术,不知道艺术,只会做机械,不知道生活中“道”的乐趣。等等。我们一边学老外穿西装,一边把头理成老外的样子而不是留辫子,一边说老外和我们五千年的文化相比差远了。一边说老外不会享受生活,一边出国留洋。总之,中国人不难找到合适的理由,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以前禅总讲禅是大乘中的大乘,是渡最上根人的。禅是正眼法藏,是佛祖在灵山大会上拈花一笑,教外别传,以无比微妙和暧昧的灵感传给最上根的人的。这么一说,就给人一种错觉,就是好象除了禅是正确的以外,别的佛教派别就成了歪门邪道或歪理邪说,只有禅是嫡传和正统,别的都是歪统。而且,还容易使禅宗的人误认为自己就是最上根的人,别的派别的人不是憨包就是猪脑子。

事实上,佛祖就算传了正眼法藏,但是也并未说不是别传的就不正确,那是因材施教。否则,佛祖又何必苦口婆心,说了那么多佛教的佛法呢?既然禅是唯一正宗,那只要教人老是参禅就行了,何必要建立佛教体系?按记载,历史以来,参悟禅的人不是千千万就是万万千,可以说是恒河沙数了,但是正宗开悟的也只是寥寥无几的几个人,而且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这几个人到底是装神弄鬼还是真的开悟了,至今对我而言还是一个谜。

我是搞旅游工作的,有幸参观了云南傣族的寺院和佛教,也目睹了西藏密教,对流行于泰国、马来西亚的小乘佛教有了一些见闻。我发现,小乘也可以是大乘,大乘也可以是小乘。

为什么这么说呢?也许很多人看过韩国片。韩国人的礼貌礼仪,是从中国学过去的,韩国本身就很崇尚儒家教育,因此他们的生活里体现出礼仪的风度,为人处世有讲究。而我们中国呢?虽然号称礼仪之邦,号称大乘,可是一套油嘴滑舌,“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杀生害命是替天行道,胡作非为是不拘形式。难道酒肉穿肠过就是佛祖提倡的吗?形式就那么不重要吗?

目下一些“文化高僧”,喜欢谈禅。只要心好句行,行动可以不好。禅以无相为名,实际上很多人用了在为胡作非为张目。很多文化人、文化学者,以禅悟之妙不可言说为借口,为自己的懒、坏、无赖、无行找一种“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借口,仿佛真到了一种不染人间烟火,不是人的境界。

这类文化人高举无相、文化的幌子,实际上可能是最坏的无耻文人,天花乱坠,唯一就是不洁身自好,不注重细节或踏实。

小乘的佛教有很多教义和教规、功修,需要每天都进行功课和修行。到了中国的禅僧那里,好,这些形式的东西何必讲究,只要你心里是悟道了,那么,不但不需要修养,而且可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甚至可以呵佛骂祖,可以寻话问柳。以至于自命大乘的神僧成了流氓式禅僧。这就象是说,一个学生只要悟性高,就可以学会了知识,每天做功课和每天温习都是多余的,一年一个级的升上去也是多余的。只要考试时候考得好就行了。道理如此,但是可能吗?虽然也会有九岁大学神童之类的人,但是那是多少人中才会有个别。禅悟也是如此,顿悟就成佛,不需要经过严格认真的修行,那样的人究竟有几个呢?

看到小乘佛教那些认真而严肃修行的僧人,以及讲究踏实的一步一个脚印的作风,让你想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话,也想起“分文累积,积微累渐,而至于大厦”的古训。尤其是小乘佛教盛行的地方,人们体现出来的礼貌、谦和、严谨的气氛,让人觉得真不愧是佛国净土。容易让人对号称大乘,却又不肯花点时间扎实学习或工作、无可无不可的作风产生怀疑,也容易对禅产生怀疑。

宗教从本质上讲,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文人一般需要依靠非理性的力量,才有动力和灵感,而不需要太多理性的规范和约束,这使他们有小孩子的特点,是长不大的顽童。这也使他们的心智不成熟。而且才子和文人的共同弱点是:个性强,伦理道德意识淡薄,落实到“行”的耐心和耐力差。伦理道德是我们形成秩序的力量和规范。一说到伦理道德,我们容易想起的就是“礼教杀人”,可是伦理道德的正面作用远比这方面的大得多,你想,夫妻之间、父子之见、朋友之间,社会个行业之间,没有一定的伦理道德约束规范,人人可以任性而为,人对人的事情,不知道要乱成什么程度?书面上的宣传夸大了爱情、浪漫等非理性程度,实际上我们看看李白、拜伦、雪莱、徐智摩等人,舆论上夸大了他们的浪漫,实际上他们的生活还是有很紊乱和很糟糕的一面,原因也就是伦理道德意识淡薄。伦理道德意识不是完全可以全盘否定或批判的东西,我们真的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那是离不开伦理道德的。伦理道德淡薄,就带来责任心差,是非观念、荣辱观念、原则立场等不清楚,不尽责任,不管舆论,象禅一样,似乎得大道之行,实则紊乱无行。

说到这里,似乎也应该为本文作一个结尾了,那么,我所要说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也无非就是要踏实,别迷信顿悟一下,就什么事情也解决了的天才式的作风。毕竟我们的人生要幸福,需要我们扎实,从小乘做起,才可能接近或达到大乘。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樱花渡月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九曲山庄点评:

需要我们扎实,从小乘做起,才可能接近或达到大乘。

文章评论共[2]个
高勒时代-评论

写得不错,问候作者!
  【樱花渡月 回复】:欢迎光临 ,呵呵。 [2008-5-11 9:09:09]at:2008年05月11日 清晨5:53

空中飞燕kzfy-评论

    佛教中的五乘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是层导层递进的关系。为“人乘”(即小乘)性格者需受持三皈五戒,可脱离三途而生人道;为"菩萨乘"性格者需行六度法,可越三界二乘的境界,得无上究竟的成佛果位(即大乘)。
    我们的人生要幸福,需要我们扎实,从小乘做起,才可能接近或达到大乘。飞燕初识“佛”字,读先生的文章受益非浅!
  【樱花渡月 回复】:没有,我也是才研究不久,问好. [2008-7-18 19:45:03]at:2008年07月17日 下午3:03